音樂歌舞的狂歡盛宴——木卡姆
高亢激越的刀郎木卡姆
塔里木盆地葉爾羌河畔生活著一群衣著樸素,手拿卡龍琴、艾捷克、熱瓦甫、手鼓等樂器的維吾爾族人,他們用粗獷、豪爽、充滿激情的聲音演唱著最具原生態(tài)特色的地方歌舞—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是一種純粹依靠本色嗓音,不使用任何技巧歌唱的木卡姆,這種歌唱方式有一個非常形象的名稱叫“吼喊”。在原始和野性的高亢旋律中,刀郎人從日出唱到日落,從遠古唱到現(xiàn)在。
“木卡姆是刀郎人的皇冠,沒有木卡姆就等于沒有生命。”歷史上,刀郎人長期受到葉爾羌河水的圍困,一困就是半年;當(dāng)他們努力走出綠洲,迎接他們的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風(fēng)沙、烈日、饑渴、死亡緊緊地逼迫著刀郎人。河的一岸是綠色的生命,另一岸是黃色的死亡;一只腳邁出甘泉園林,一只腳就踏進滔天沙漠。刀郎人就是這樣在希望與死亡的不斷掙扎中,世世代代順著河流盡情歌唱。他們不斷地歌唱,是為了滌清心中的苦悶;不停地歡跳,是為了驅(qū)散滿身的疲憊,因此,他們的歌聲中總是充斥著強烈的悲劇情感。
刀郎木卡姆所有套曲都是由蒼老的男聲呼喚開始。大家一起跪在沙地上,所用的樂器都保持沉默,一點聲響都沒有。這時,一個沙啞的聲音開始起調(diào),那是一場“單人秀”。只見演唱者閉上眼睛,仰頭向天,聲音從喉嚨里奔涌而出,徑直向云端爬升、再爬升……連續(xù)12個呼喚后,才放聲唱出:“情人啊,你是來把我瞧瞧,還是來把我燒烤?莫不是要讓熄滅的情火,又在我心田里熊熊燃燒……”演唱者聲嘶力竭,聲調(diào)蒼涼悠長,讓人有一種遭受突如其來的撞擊的感覺,怦然心動,而后潸然淚下。
五彩斑斕的哈密木卡姆
“哪里來的駱駝客?吐魯番來的駱駝客。駱駝跟前馱的啥?花椒胡椒姜皮子?;ń泛飞秲r錢?二兩二錢二分半。有錢的老爺炕上坐,沒錢的老爺?shù)厣献?rdquo;如果你沒有親耳聽到這首《哪里來的駱駝客》,或者不了解哈密木卡姆,會認為他們唱的就是漢語。實際上,哈密木卡姆的唱詞中不但摻雜著漢語,還有回鶻語、突厥語、阿拉伯語和波斯語。這是因為哈密古稱“伊州”,以盛產(chǎn)哈密瓜聞名,是絲綢之路進入西域的東大門,東連河西走廊,北接蒙古高原,南通塔里木盆地,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
哈密音樂文化源遠流長,是名副其實的歌舞之鄉(xiāng)。哈密木卡姆是一種歷史悠久、篇幅宏大、結(jié)構(gòu)完整的大型維吾爾族音樂套曲,共有12套大型套曲,258首曲目,數(shù)千行歌詞。由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哈密木卡姆的表演受到了漢、蒙等不同民族文化的影響,哈密木卡姆的服飾高貴華麗,伴奏的樂器也極具特色。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哈密艾捷克,它是哈密地區(qū)維吾爾族人的驕傲,在當(dāng)?shù)厮追Q“胡胡子”。這是一種弓弦樂器,共有9根弦,而其他地方的艾捷克通常只有兩根弦;哈密艾捷克在兩根主弦外還增加了7根共鳴弦,這樣發(fā)出來的聲音清脆中還帶有一絲哀傷,很容易把人的思緒帶回到久遠的過去。
哈密木卡姆的樂曲是由民間地方性民歌連接起來的,形式豐富,時而高昂粗獷,時而低沉悲涼,鄉(xiāng)土氣息十分濃郁。如今在哈密,不管是在維吾爾族婚禮、大型節(jié)日還是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欣賞到原汁原味的哈密木卡姆。按照維吾爾族的傳統(tǒng)風(fēng)俗習(xí)慣,新娘出嫁的前一天,新娘家要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演唱《出嫁歌》或者叫《送嫁歌》。人們歡快地打著手鼓,拉著艾捷克,歡歌熱舞,通宵達旦。第二天舉行婚禮時,還要再次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這次要由藝人專門演唱木卡姆《艾嗨約蘭》中的9首曲子,以表達對婚姻的美好期望與祝福。
維吾爾族人非常重視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古爾邦節(jié)”“肉孜節(jié)”等重要日子,人們都盛裝打扮,精心制作各種美味食物,一起聚在庭院、廣場上舉行盛大的麥西來甫,歡歌笑語,一片熱鬧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