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玉笙
駱玉笙(1914.8.31―2002.5.5),藝名小彩舞,她在70余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采眾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chuàng)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其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丑末寅初》、《紅梅閣》、《子期聽琴》、《和氏璧》及電視連續(xù)劇《四世同堂》演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天津市文聯副主席。
駱玉笙于1914年出生在江南,自己根本不知道確切的出生地點。她剛剛6個月被送給江湖藝人天津人駱彩武做養(yǎng)女,“小彩舞”這個藝名最初就是這樣得來的。
駱玉笙從小就跟著養(yǎng)父母漂泊于上海、南京、武漢等地,從4歲起她就開始配合養(yǎng)父演出雜耍。常常是駱彩武在變魔術的時候,把駱玉笙變出來,讓她給圍觀的人唱上一段二黃。一個四、五歲的孩子,正是需要關心與呵護的時候,而駱玉笙卻已經在為衣食奔波了,有了傷心的事沒法對別人說,有了高興的事還是沒人聽,她只好用唱戲來寄托自己的喜怒哀樂。后來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生活,總是無限感慨地說:“哎,我是唱著長大的?!?/P>
艱難的生活摔打出駱玉笙堅強的個性,奠定了她走向藝術高峰的基石。在上海的大世界,南京的夫子廟,漢口的大舞臺,都留下了她演出的足跡。
1931年,在養(yǎng)父死后,17歲的駱玉笙正式演唱京韻大鼓,自17歲改唱京韻大鼓,1934年拜韓永祿為師,學劉(寶全)派大鼓曲目。
韓根據她的音色特點,為她設計獨特唱腔,使她后來獲“金嗓歌王”稱號。后兼采“少白(鳳鳴 )派”、“白(云鵬)派”之長,形成“駱派”風格。早期以演唱悲曲見長。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紅梅閣》等。就這樣,繼劉寶全、白云鵬、張小軒、白鳳鳴之后的又一位名家――駱玉笙,從此出現在中國的曲藝界,并且在后來獨領風騷達半個多世紀。早期以演唱悲曲見長。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紅梅閣》等。解放前錄制有《紅梅閣》、《大西廂》等唱片。
解放后,1951年參加天津曲藝團,不再稱藝名,改用本名駱玉笙。唱段以聲情激越、昂揚向上著稱,演唱的新編革命題材曲目《黃繼光》、《光榮的航程》等獲得贊譽。文革期間她沒有放棄自己對藝術的信念,1971年改任教學工作。文革后重登曲壇,197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
由于文革期間她沒有放棄對曲藝事業(yè)的追求,堅持練功,使得花甲之年重登舞臺的駱玉笙仍然保持著自己充沛的舞臺活力,1980年,津門曲薈時隔18年后再度拉開帷幕,這是一次天津曲藝界的盛會,名家云集,在次演出活動中,她演唱了《子期聽琴》、《祭晴雯》等曲目,此后,歷屆津門曲薈也都能看到駱玉笙登場。1982年參加了京津兩地曲藝界紀念鼓王劉寶全先生逝世40周年的京韻大鼓專場,與孫書筠、閻秋霞等名家聯袂登臺,演唱了經典的曲目《紅梅閣》、《和氏璧》。1984年她參加了電影《北京故事》的錄制,在電影中的現場演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見左圖)。同年,攜弟子成功舉辦了一次“駱派京韻大鼓專場”,自此,駱派的影響力日漸盛大。
1985年,電視劇《四世同堂》攝制組以及著名作曲家雷振邦、雷蕾父女邀請駱玉笙為其錄制片頭曲《重整河山待后生》,一經播出,大獲成功,從此駱玉笙的名字響徹華夏大地,此時,駱玉笙已經年過古稀。
1993年第八屆津門曲薈,駱玉笙以80高齡演唱《擊鼓罵曹》,高難度的擊鼓動作依然完成得堪稱完美,成為一段佳話。
80年代末以后的駱玉笙,由于年齡的關系,登臺的機會已經不多,演唱也以小段為主,但每每登臺,熱情的觀眾便如趨之若鶩一般,可見駱玉笙三個字對曲藝觀眾的意義之大。
2002年5月5日,這位藝術大師因呼吸系統(tǒng)衰竭在天津辭世,享年89歲,她在寂靜中離開親人,離開她熱愛的文藝舞臺和觀眾。駱玉笙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天津市文聯副主席;她爐火純青的藝術,在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獨占一席,被中國人民和海外炎黃子孫譽為“國寶”。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