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釋
“嘯”釋
夏滟洲
所謂“嘯”,有多種含義,竊以為比較重要的含義有兩種:一是指人撮口而呼發(fā)出長且清脆的聲音;二是指禽獸拉長聲音的咆哮聲。本文所要闡釋之“嘯”為前者。
何謂“嘯”
漢代許慎《說文解字》曰:“嘯,吹聲也?!边@里的“嘯”是指吹氣而發(fā)出的聲響,產(chǎn)生于氣息與嘴唇的摩擦;漢代另一位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在其《詩箋注》中指出:“嘯,蹙口而出聲也。”其意與許說同,亦指收攏嘴唇而發(fā)出的聲音。而晉代成公綏(字子安)曾提到:“動唇有曲,發(fā)口成音;而今之嘯者,開口卷舌,略無蹙舌之法?!?SUP>①此說與許慎、鄭玄所稱不同,“開卷舌”,聲音的產(chǎn)生來自氣息與舌尖部的摩擦。另如南朝齊時孫廣著有《嘯旨》一篇,中稱:“夫氣激于喉中而濁,謂之音;激于舌端而清,謂之嘯。”②還云:“激于舌,非動唇之謂也?!?SUP>③即認為氣息激擦呶部(即聲帶)而發(fā)出的較雄渾、粗重的聲音稱為“語言”,將氣息激擦舌端(即唇、齒之間)而發(fā)出清脆、響亮的聲音稱之為“嘯”,這里將“嘯”同語言區(qū)別開來了??傊皣[”是一種口哨技藝,也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音樂形式。
“嘯”的形式有多種,散見一些古籍之中,如下述:
《世說新語?任誕》載:“王子猷嘗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或問:‘暫住何煩爾?’王嘯詠良久,直指竹曰……”《世說新語?文學(xué)》“江左殷大?!弊⒁稌x中興書》:“(殷融)飲酒善舞,終日嘯詠,未嘗以世務(wù)自嬰?!薄妒佬滦抡Z?簡傲》載:“猶推布衣交,在溫坐岸幘,嘯詠無異常日?!?nbsp;
《唐書?音樂志》載:“銜葉而嘯,其聲清震,橘柚尤善。”
《世說新語?巧藝》載:“劉越石為胡騎所圍……,劉乘月登樓清嘯,胡賊聞之,皆凄然長嘆。”
《晉書?符堅載記》下:“嘯咤則五岳摧覆,呼吸則江海絕流?!薄稌x書?孝武帝紀(jì)》論:“荊吳戰(zhàn)旅,嘯吒成云?!?o:p>
《資治通鑒》一四一齊建四年“吹唇沸地”注:“吹唇者,以齒嚙唇作氣吹之。其聲如鷹隼。其下者,以指夾唇吹之,然后有聲,謂之嘯指?!?nbsp;
《世說新語?任誕》載:“劉道真少時常魚革澤,善歌嘯,聞?wù)吣涣鬟B。”唐朝柳宗元詩《夏初雨后尋愚溪》中有“幸此息營營,嘯歌靜炎燠?!钡挠涊d。
《魏略》:“諸葛亮在荊州游學(xué),每晨夜,常抱膝長嘯?!?o:p>
《世說新語?雅量》:“孫王諸人色并邃,便唱使還,大傳神情,方王吟嘯不言?!薄妒勒f新語?文學(xué)》:“桓玄……因吟嘯良久,隨而下筆,一坐之間,誄以之成?!?o:p>
……
這里所列“嘯”之種種,如嘯詠、葉嘯、清嘯、嘯咤(又作嘯吒)、嘯指、歌嘯(或作嘯歌)、長嘯、吟嘯等,不勝枚舉。且根據(jù)記載,有的嘯吹象鸞風(fēng)之音,響乎巖谷,有的能聞聲百步,有的還能配合樂律,所謂“協(xié)黃宮于清角,雜商羽于流徵”,具有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
“唱引萬變,曲用無方”④的“嘯”,一般說來是沒有歌詞的,它憑借音的高低、快慢的變化形成樂音的流動。“撮口而嘯”起初只是一種發(fā)乎自然的呼嘯或口哨聲,這種聲音完全可以注入各種情感變化的因素,“因為各種不同的感覺是以按不同的聲調(diào)去變化同一個聲音來作為其信號的。比如,啊這個聲音,按其發(fā)音方式的不同,可以表達贊嘆、痛苦、快樂、悲哀、欣喜、恐懼、厭惡以及差不多心靈的全部感情?!?SUP>⑤所以,作為一種原始的音樂形態(tài),“嘯”這種聲音,如同聞一多說的:“便是音樂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語言。聲音可以拉得很長,在聲調(diào)上也有相當(dāng)?shù)淖兓?,所以是音樂的萌芽。那不是一個詞句,甚至不是一個字,然而代表一種頗復(fù)雜的涵義,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語言?!?SUP>⑥正因為“嘯”的聲音具有高低抑揚快慢疾徐的變化,體現(xiàn)出一種音程、音高關(guān)系和節(jié)奏變化的雛形,且具有一定的韻律感。所以,我們說它是一種比較原始的音樂形式。
長嘯與歌嘯
雖然“嘯”有多種形式,但從音樂的意義上說,較重要的是長嘯和歌嘯兩種。
長嘯,指長且清脆的嘯聲,即一種大聲的、高揚且悠長的、近乎喊叫的聲音。晉成公子安的《嘯賦》作為我國古代的一篇集中、專門地記述“嘯”的文章,淋漓盡致,形象生動地對長嘯作了繪聲繪色的刻畫:“邈俗而遺身,乃慷慨而長嘯”;“發(fā)妙聲于丹唇,激哀音于皓齒,響抑揚而潛轉(zhuǎn),氣沖郁而起”;“漂游云于泰清,集長風(fēng)乎萬里”。并且指出長嘯特定的演唱時間:“于時曜靈俄景,流光蒙汜”;即興性的創(chuàng)作方式:“因形創(chuàng)聲,隨事造曲”;“動唇有曲,發(fā)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以及“喟抑而抗首,嘈長引而嘹亮”的歌唱狀態(tài);“音均不恒,曲無定制”;“唱引萬變,曲用無方”的音律取用更是別具一格。還如在《晉書?夏統(tǒng)傳》中記載:“統(tǒng)于是以足叩船,引聲喉囀,清激慷慨。大風(fēng)應(yīng)至,含水嗽天,云雨響集,叱咤灌乎,雷電畫冥,集氣長嘯,沙塵煙起,五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边@里表明:長嘯是“集氣”而“引聲”的,給人一種“清激慷慨”之感.還如王讜著《唐語林》中提及的一段關(guān)于長嘯的文字:“天寶末,峨眉山道土姓陳,來游京師,善長嘯,能作鼓霹靂之引。初則發(fā)聲調(diào)暢,稍加散越,須臾穹窿砰磕,寫雷鼓之音,忽復(fù)震駭,聲如霹靂,聞?wù)吣粌A栗?!币约笆穫鬏W事一則:明末清初,歙州人汪京,字紫庭,自號“長嘯老人”,朋友們稱之為“嘯翁”。一日應(yīng)友人之邀,登臨平山六一樓,展露其嘯技,確是非同凡響:“初發(fā)聲,如空山鐵笛,音韻悠揚,既而如鶴唳長天,聲徹霄漢。”⑦這里所列舉的幾例對長嘯的描繪,形象生動地表明了長嘯以氣力取勢、發(fā)音高亢且激越而一幟獨樹。
對于長嘯的音樂性能的推測,在有了對長嘯表演形式的了解之后便覺不難了。長嘯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無固定音高的音的流動,或?qū)B獸鳴叫的摹仿。南朝孫廣《嘯旨》提及的十五種曲目,如“空林鬼、巫峽猿、深溪虎、下鴻鵠、龍吟”等,想象其聲氣便可以知道了。早期音樂的主要形式往往表現(xiàn)為呼嘯、喊叫等,長嘯或許就是在摹仿自然之音的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音樂的雛形。根據(jù)《嘯賦》的描述還可以知道,長嘯不僅可以是單聲,而且還可以是多聲(部)的,其主要表現(xiàn)為兩個以上的、若離若合、忽高忽低、忽長忽短的聲部,縱橫交錯成一種渾然無序的多聲現(xiàn)象。譬如“眾聲繁奏,若笳若簫”;“逸氣奮勇,繽紛交錯”似鴻雁之將雛,群鳴號乎沙漠”等等。諸如“若離若號,將絕復(fù)續(xù)”;“發(fā)徵則隆冬熙蒸,騁羽則巖霜復(fù)凋;動商則秋霖春降,奏角則谷風(fēng)鳴條”;“八音之至和,固極樂而無荒”。這些描述不僅表明了多聲音樂明晰的結(jié)構(gòu)形態(tài)和豐富的色彩性,而且還將聲部的組合方式和旋律發(fā)展的規(guī)律得以展示。
作為“嘯”的一類,歌嘯的運用則是更為常見的了。所謂歌嘯,即長嘯歌吟,就是指具有歌詠性質(zhì)的一種“嘯”。如《魏繁欽與太子箋》中所稱:“喉所發(fā)音,無不響應(yīng),遺聲抑揚,不可勝窮,暨其清澈悲吟,雜以怨慕,……”⑧這里歌嘯在發(fā)聲及內(nèi)容、情緒方面的體現(xiàn),同樣也可以作為提高語言奇異機能的手段。畢竟是“喉所發(fā)音”的歌嘯,實乃“奇妙蓋音聲之至極”的“宇宙旋律”。可以這樣講,歌嘯是一種特殊形態(tài)的“歌”與“唱”,從下面兩段文字可以看出,歌嘯與歌唱幾乎是一脈相承:
晉成公子安《嘯賦》載:“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細而不沈。清澈切于竽笙,于琴瑟?!?o:p>
《太和正音譜?善歌之士》:“唱若游云之飛太空,上下無礙,悠悠揚揚,出其自然,使人聽之頓釋煩悶,和悅性情,暢通血氣?!?o:p>
歌嘯與“歌”有許多相似之處.它們幾乎均是“囀喉引聲,與葭同音,……潛氣內(nèi)轉(zhuǎn),哀音外激。大不抗越,細不幽散,聲悲奮笳,曲美常均?!?SUP>⑨二者所呼發(fā)出的聲響在情緒和意境方面是類同的。但是,表現(xiàn)在演唱形式和旋律進行方面卻稍有差異。歌嘯較多地體現(xiàn)著一種無詞歌的特征。所謂“嘯有清浮之美,而無控引之深;歌窮測根之致,用之彌覺其遠,至乎吐辭送意,曲究其奧,豈唇吻之切發(fā),一往清泠而已哉!若夫阮公之嘯,蘇門之和,蓋感其一奇.何為徵此一至,大疑嘯歌所拘耶?!?SUP>⑩這段話不僅指出“歌”與“嘯”之別,也表明了歌嘯在表現(xiàn)手法上的特殊之處,也是不同于長嘯的。歌嘯能體現(xiàn)出更強的音樂性,有著音高上各種豐富多采的變化。在歌嘯之中,嘯聲所表現(xiàn)出的那種抑揚的節(jié)律較之長嘯更顯清和之極,但歌嘯卻不能像長嘯一樣“音要妙而流響,聲激曜而清歷?!?1它比較注重自然之音的運用,及對聲律華美的追求,如所謂“良自然之至音”;“乃吟詠而發(fā)散,聲駱驛而響連”;“清歌莫善”等。
[1]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