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音樂學及其研究切入點的動議- 音樂教育研究
神經音樂學及其研究切入點的動議
An Initiative to Establishment of Neuromusicology and its Study Approaches
劉 沛
[摘要]本文分析了20世紀最后10年音樂心理學走向腦神經科學的趨勢,提出“神經音樂學”的概念和意義,并舉例闡釋了神經音樂學研究切入點的動議。
[關鍵詞]腦科學,音樂心理學,神經音樂學
從音樂心理學到神經音樂學
筆者在音樂心理學文獻(指英語文獻,下同)的瀏覽過程中,對這個以音樂和人的內在過程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大致形成了如下三方面的印象。
其一,這個學科已具備了一定的研究和教學積累。音樂心理學的教科書和專門著作已出版約百部。音樂心理學已擁有本學科的專業(yè)期刊,刊名涉及“音樂心理學”,“音樂知覺”,“心理音樂學”,“音樂醫(yī)學”,“音樂治療學”等。另外,音樂心理學已成為高等學校的概論性質或專題性質的課程,并成為學位論文的熱門選題之一。
其二,如同主流心理學的情形,音樂心理學提出的問題大于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音樂心理學研究的既定學術規(guī)范,是實證定量方式,而它在人們期望中所應解決的問題,往往是意義較寬的定性問題。這兩者之間存在矛盾。比如,我們的確較難基于課題狹小的研究報告,歸納出能為音樂各類實踐提供現(xiàn)成和令人滿意的答案的一部著作或教科書。筆者的看法是,從解決問題的角度嚴格地看待音樂心理學,它尚停留在前科學階段?;蛘哒f,它還是一門工具性的學科,我們只是可以將其研究方法作為一種工具,對音樂的各類心理和行為問題給予微觀和具體的探索和實驗。
其三,音樂心理學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向腦神經科學延伸的明顯趨勢,一門新的交叉學科正在產生。這是本文所要提出的討論話題。
1982年,美國紐約的Plenum出版社出版了一部題為《音樂、思維和大腦》的著作,副標題是《音樂神經心理學》[1]這部由Manfred Clynes主編的研究論文集的參與者,多為音樂界以外的腦神經科學和認知科學研究者。這些研究多為基礎性的探索,例如,詩文和音樂的節(jié)奏在腦半球中的控制區(qū)域定位等。今天回顧這部著作,令人感到十分有意思的是,如果我們把音樂心理學向腦神經科學的延伸視為音樂心理學發(fā)展的必然,同時視該書為這種學術趨勢的一個重要起點的話,從參與這部著作的作者身份、選題切入點、研究方法以及研究表述的方式等方面,我們可以明顯地看到,這種學科的交叉,首先主要是由科學家而不是音樂家啟動的。
20世紀末,情況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美國政府把新舊世紀之交來臨前的10年定為腦科學的10年。這項旨在通過對人類智慧探秘來強化智力開發(fā)競爭力的國策,使腦神經科學吸引了眾多美國人的關注,同時也開拓了音樂心理和音樂教育等領域的學者的視野,敦促他們把研究的眼光移向腦神經科學。其間,一個值得注意的標志,是音樂心理學研究的代表性文獻《音樂心理學手冊》第二版[2]中的一個章名:“神經音樂研究:文獻評述”?!吧窠浺魳费芯俊痹谶@里的英文表述是:Neuromusical Research。
此外,享譽世界科學界的英國《自然》(Nature)雜志在這10年中,恰好每隔3年發(fā)表1篇圍繞音樂是否有益于智力或學習發(fā)展的研究報告。[3]具有同等學術地位的美國《科學》雜志及腦科學專業(yè)期刊,諸如《神經學研究》、《神經科學通訊》、《大腦》、《神經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4]在這個時期登載了與音樂相關的許多研究課題,涉及到音樂家腦結構不對稱現(xiàn)象的論證,弦樂演奏者左手指運動對皮質表征的增強,器樂刺激的兩半球表征和大腦激活,音樂訓練引起學前兒童空間-時間推理的長時增強,單側顳葉切除對歌曲知覺和表象的影響,等等。
在上述10年音樂與腦神經科學“聯(lián)姻”的研究過程中,有一支研究隊伍是值得特別關注的。這支隊伍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學習與記憶神經生物學研究所的終身教授戈登?肖(Gordon L. Shaw)博士及其同事,和幾位攻讀博士和博士后的學者。
他們的研究橫跨多種學科領域,包括大腦理論、神經生理學、神經解剖學、腦功能成像技術、兒童發(fā)展、音樂認知、教育學、音樂教育、數(shù)學和科學教育、神經病理學和心理學。研究的課題基于Mountcastle原理的內在神經語言語法和Trion模型,提出皮質信息的對稱概念及其與皮質信息中音樂結構之間的關系,運用腦電圖、磁共振成像、正電子發(fā)射層描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探測技術,以及人和動物的行為、認知實驗等研究方法,發(fā)現(xiàn)所謂“莫扎特效應”[5],并對其進行腦成像技術的檢驗和癲等疾病的病理學臨床應用;研制出“空間一時間動畫推理”學習軟件,配以鋼琴訓練和音樂學習,摒棄傳統(tǒng)的語言分析教學模式,用內在神經語言和音樂的非詞語性及對稱概念,在教育實驗中大幅度改善低幼兒童數(shù)理概念學習。戈登?肖為了將其研究持續(xù)進行下去,新近創(chuàng)立了“音樂智力神經開發(fā)研究所”[6],吸引從該所完成博士和博士后研究的成員,聘請199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Martin Perl等一批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大學各分校等著名高校的科學家,組成研究所的科學委員會;瞄準“Music as a window into higher brain function ”(音樂作為高級腦機能之窗)這個主要命題,試圖在高級腦機能的內在皮質語言的解碼,提高兒童數(shù)理概念學習的質量等方面,把音樂當作羅塞達碑石(Rosetta Stone [7],喻指解密工具),在腦科學的前沿課題領域中實現(xiàn)突破性進展。戈登?肖稱,這是一個雄心勃勃的科學之夢,音樂對學習的增強功能,在高級腦機能中圍繞對稱概念的關鍵作用等秘密一旦完成科學的論證,所有的兒童就可能充分利用這類內在時空能力,大大提高思維、推理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
在21世紀初的今天,回顧上述研究的趨勢和氣氛,筆者強烈地感受到,一門新的學科正在悄然產生。它是在新世紀國際智力競爭的大背景下,從音樂心理學等學科延伸而來,用腦神經科學的研究手段、方法和課題作為切入點,以深化人類對自身思維、行為和情感的認識為基本目的,在兒童發(fā)展、教育和醫(yī)療以至人類與信息技術關系等領域具有重大潛在價值的新興學科。筆者提議,把前述的“神經音樂研究”再作進一步拓展,稱這門學科為“神經音樂學”。其英文對應詞是由神經學和音樂學組成的復合詞:Neuromusicology。[8]
神經音樂學研究的切入點
我們可以把神經音樂學研究大致劃出兩種切入點: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另外,就研究選題的已有基礎而言,又可把它們分為驗證性研究和開拓性研究。這里僅提及有關應用研究的初步動議。
關于已有的應用研究涉及的課題,有些是十分有趣并值得進一步驗證的。下述是應用價值較大的兩個例子。
第一例從一幅連環(huán)漫畫談起。1993年12月13日,漫畫家Nicole Hollander 在“Sylvia”連環(huán)漫畫中,描繪了一位主人和他的兩只貓仔之間的對話。主人說:“嗨;貓仔!你們干嘛去了?”“我們一直在聽莫扎特的雙鋼琴奏鳴曲,”一只貓仔認真答道。另一只補充說:“是D大調的?!敝魅擞悬c懷疑:“真的嗎?”兩只貓仔告訴他:“我們聽說莫扎特能提高智商?!敝魅藛枺骸鞍l(fā)現(xiàn)什么進展了嗎?”一只貓答道:“我們現(xiàn)在會看表了?!绷硪恢蝗氯轮嵋螅骸敖o我們買勞萊斯!”
1998年1月14日,美聯(lián)社新聞發(fā)布會發(fā)出一則消息:“鄉(xiāng)村音樂發(fā)燒友Z.米勒州長希望佐治亞州的新生兒都有機會聽到優(yōu)雅的古典音樂,以便強化這些嬰兒的腦力。米勒要求州立法機關,在周二動用105,000美元的稅金,為他們提供古典音樂CD或磁帶?!?SUP>[9]
從寵貓到州長,甚至到國會議員、教育部長、國防部長和總統(tǒng),20世紀90年代的美國似乎都在談論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