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傣劇 >

傣劇唱腔的伴奏手法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建國前,傣劇唱腔只用打擊樂劃分句逗,1958年,芒市北里業(yè)余傣劇隊首先試用三把二胡跟腔伴奏。但此后沒有堅持下來。1960年,專業(yè)傣劇團成立,才一并運用管弦樂伴奏,但仍以跟腔伴奏的手法為主。1974年,在移植演出“樣板戲”選場中,除板胡、二胡、揚琴及傣族樂器王王丁作為四大件外,加進了管弦樂伴奏,并用配器手法。八十年代排演的《娥并與桑洛》、《海罕》、《朗推罕》及現(xiàn)代劇《竹樓情深》等劇目,除部分仍保持跟腔伴奏外,大都采用四大件加民族管弦樂(如《朗推罕》)或四大件加西洋管弦樂(如《海罕》),并作較細致的配器處理。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