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京劇 >

京劇的孕育期(徽漢合流 )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漢劇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铡h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云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挥嗳齽僭胍舸己?,唱腔優(yōu)美,文武兼?zhèn)?,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锏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qū)語音特點,而易于京人接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漢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