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蒲劇 >

為您介紹蒲劇

作者:   來源 :中小學(xué)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蒲劇的來源說法不一,一說出自北曲遺響與山陜民歌小曲、說唱結(jié)合的“弦索調(diào)”;一說胚胎于民間的鑼鼓雜戲(陜東稱跳戲),兩中說法均待考。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種,約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間,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陜西、河南、甘肅、青海、內(nèi)蒙、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區(qū)。

蒲劇本身在晉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劇目與表演風(fēng)格上各具特色,人稱“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劇傳統(tǒng)劇目有本戲、折戲500多個,一說更多。其題材上至遠(yuǎn)古,下至明清,有文有武,風(fēng)格多樣。南路戲有所謂“二十四”本,分為:上八本《盤陀山》、《紅梅閣》、《麟骨床》、《瑞羅帳》、《意中緣》、《乾坤嘯》、《十五貫》、《火攻計》,中八本《梵王宮》、《摘星樓》、《槐陰樹》、《炮烙柱》、《春秋配》、《無影簪》、《梅絳褻》、《和氏璧》,下八本《忠義俠》、《龍鳳配》、《日月圖》、《富貴圖》、《狐貍緣》、《火焰駒》、《寧武關(guān)》、《黃鶴樓》。其中不少劇目系從昆曲移植改編而來,唱段簡短,文辭較雅,多以情節(jié)奇巧取勝,表演上也不及西路粗獷豪放。西路戲則各種本戲、折戲都演,以大段的唱功及做功和特技取勝,如《歸宗圖》的《陽河摘印》、《三家店》的《秦瓊觀陣》、《春秋筆》的《殺驛》、《蝴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