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紹劇 >

紹劇的歷史沿革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紹興是文化古城,戲曲活動頻繁。明代“四大聲腔”之一的余姚腔,即源出紹興府所屬的余姚、上虞一帶。明嘉靖年間,秦腔自北方流傳到浙江紹興,與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種激越昂揚的新腔,稱為“調腔”。最鮮明的是“二凡”,腔調和秦腔最近。調腔在劇目和音樂等方面對紹劇的影響較大。

明代萬歷年間,調腔在紹興一帶流傳并逐漸盛行。演出班社的形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民間的坐唱班,稱為“堂茗”;一種是道士清唱班。到了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稱為亂彈的梆子腔傳人,與昆曲、調腔同時流行。當時的班社往往是三戲皆通,兼唱“高、昆、亂”等聲腔。清代乾隆年間,這種三合班盛極一時,多以“群玉”二字作班名。清代咸豐、同治年間,高腔和昆腔都衰落了,而在農村,亂彈備受歡迎,于是藝人就以唱亂彈為主,班社稱為紹興亂彈班。

紹劇與徽戲的關系亦較密切。在紹劇傳統劇目中運用甚多的另一基本唱腔“三五七”,其旋律與徽戲中的吹腔相近?!叭迤摺睂儆谀锨w系,所以其音樂風格也帶有南曲特點,比較委婉綿長,長于抒情。紹劇的劇目,與徽戲相同者也占一定數量。

早期紹劇,主要流動演出于水鄉(xiāng)農村,多為“社戲”性質。農歷正月演“燈頭戲”、二月演“酬神戲”、三月演“青苗戲”,四月開始農村廟會不斷,迎神賽會,經常演戲。至七月中元節(jié),到處盛演“祭鬼戲”(在整本戲中插入目連戲折子,叫做“平安大戲”)。之后,主要演出“祠堂戲”:有調解兩村相爭的“和事戲”,對盜伐山林者而設的“罰款戲”,商賈在外埠發(fā)跡的“還愿戲”,富戶豪門添丁、做壽的“慶賀戲”,以及村鎮(zhèn)間輪流值年的“年規(guī)戲”等。這一時期,在紹興毗鄰地區(qū)也出現紹劇班社。嵊縣有以唱亂彈為主,兼唱調腔的班社。

上一篇:紹劇的裝扮 下一篇:紹劇的歷史淵源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