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劇的劇種特點
婺劇中的高腔有西安高腔、西吳高腔、侯陽高腔三種。西安高腔形成于衢州一帶,因衢州古稱西安而得名。這種高腔唱時以鼓為節(jié),有人幫腔,就是古代雜劇的“一唱眾和,鑼鼓幫附”的遺風,較為古樸。西吳高腔盛行于金華一帶,因數(shù)次在金華西吳村開設科班而得名。腔調較為流暢委婉。侯陽高腔,起于東陽義烏一帶,其唱腔比前兩種更豪放。但它的音樂和吶喊式的烘托,略具喧噪。義烏是戚繼光募兵的基地,戚家軍中為行軍助威,常有高腔配嗩吶為樂,聲威并震。因此侯陽唱腔歷來為三腔之最,至令義烏高腔亦作為婺劇多聲腔中的重要聲腔之一。
婺劇中的亂彈,可分為浦江亂彈、東陽亂彈、金華亂彈、處州亂彈。亂彈是唱腔流麗婉轉,擅長抒情。亂彈的基本腔調,亦以[三五七]為主,[蘆花調]和[撥子]也常采用。
婺劇中的昆腔、是昆由腔流傳在金華的支脈,人稱“金昆”,由于常年在由鄉(xiāng)郊野演出,為適應空曠草臺的露天演出,金昆的聲調比較高揚,又被稱為“草昆”。婺劇中的昆腔,重在做功與開打,武戲較多,如《刀會》、《水擒龐德》、《悟空借扇》和失傳已久的《趙匡胤雪夜訪趙普》等。
婺劇中的徽戲自安徽徽州一帶流入,并在金華扎根開花,較完整地保留了徽戲的原貌。徽戲以歷史傳奇為主,即南戲中“鐵馬金戈”的傳統(tǒng)。與紹劇高腔部分的劇目相通。唱腔可分為“徽亂”和“皮黃”兩類。今天研究徽戲,婺劇為之提供了重要的音樂和聲腔史料。
婺劇中的灘簧戲原為坐唱曲藝,是清代嘉慶以后在蘇南形成而流入金華一帶之后的衍變。其劇目大多出自昆腔戲腳本,亦有江浙一帶的亂彈和花鼓類的劇目,內容以市民生活為主。
婺劇的時調戲,以反映近代人生活為主,是清代以后各個時期的時行小戲的統(tǒng)稱。
婺劇的六種聲腔,盡管曲調不一,但演唱方法上卻有共同之處。演員一般都采用真假嗓相結合的唱法。頗具特色的有兩種:一是老生的“高云滾翻腔”,二是大花臉的“水底滾翻腔”。婺劇的打擊樂也別具一格,采用大鑼、大鐃、大鼓,且有“先鋒”(長號)、胡笳等特殊樂器,演奏時氣勢十分雄渾,表現(xiàn)力極為豐富。
婺劇班社過去因其兼唱的聲腔不同,分為徽班、亂彈班、高腔班三種,亦有兼有幾種聲腔的,如三合班(亦稱品玉班)、二合半班和群玉班(即五種聲腔并存的)。三合班兼唱高腔、亂彈;群玉班由三合班演變而來,兼唱高腔、亂彈、徽戲,亦捎帶灘簧或昆腔。在婺劇中,昆腔單獨組班的很少,因為草昆后來只有溫州和武義、宜平等地別行設班,而與婺劇分家。亂彈班藝人多浦江籍,除演“本工戲”外,也兼演部分徽戲。所以,婺劇中以浦江亂彈、義烏高腔、蘭溪灘簧和龍游時調最為出名。
婺劇長期以來均由男演員扮演。1935年后,受京劇髦兒戲影響,微班先后辦了民生等五個女子科班,其他班社也紛紛效仿,隨團帶女徒。
婺劇是一個在農村土生土長的劇種。藝人多系農民出身,以前,農閑時出外組班演戲,農忙回家生產(chǎn),到抗戰(zhàn)初期才有固定性的班社出現(xiàn),且長期流動于由鄉(xiāng)、演出于廣場、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劇情質樸自然、引人入勝,音樂高亢爽朗、氣勢磅礴,表演鮮明生動,生活情挑強烈,服裝大紅大綠、對比鮮明。
婺劇的劇目取材范圍很廣。由于各種聲腔不同的特點和特征,多有側重。它既善于反映古代歷史的政治和戰(zhàn)爭題材,亦善于表現(xiàn)人民豐富多彩的生活內容。它有很多生動別致的喜劇,如《漆匠嫁女》、《僧尼會》、《打灶分家》和《牡丹對課》,也有令人捧腹的鬧劇如《程咬金鬧殿》、《打郎屠》、《偷米吃酒》和《桃園三結義》,亦有使人感嘆的悲劇《三家絕》、《陽河摘印》和《安安送米》,亦有使人回腸蕩氣的歷史傳奇劇《馬陵道》、《鄭子明鬧殿》和《水擒龐德》,更有別開生面的《三請樊梨花》、《李密投唐》、《伯牙碎琴》、《楊滾花槍》等。
婺劇的劇目豐富多彩,據(jù)50年代初統(tǒng)計,能演出的大戲有390個,小戲400余個?,F(xiàn)在已有多種失傳,尤其在表演藝術上有青海省高難度技巧已較難恢復。
婺劇在表演藝術上以鮮明生動與強烈粗獷相結合。不但保留了許多傀儡、儺舞、目蓮戲等古老的表演動作和程式,且擁有變臉、耍珠、舞叉、竄火、竄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如《楊滾花槍》父子演武的拋槍換槍一百零八手變化多端的花槍絕技;《悟空借扇》的奪扇舞扇的古典舞蹈;《水擒龐德》中的關羽、周倉、關平富于雕塑美的夸張造型。由于各種行當都功夫較深,能文能武,因而往往文戲武做,武戲文唱,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為群眾所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