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簡介: |
為了驗證氣息力度對共鳴所起的作用,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
用嘴吹一個小口徑的空瓶子,我們會發(fā)現用力過大吹不響,用勁過小也吹不響,用力恰到好處,它才發(fā)出悠悠揚揚悅耳的聲音;如果吹響之后,氣息力度逐漸加大, 到了瓶子里的氣流沖擊波過于急速到某種程度時,就“失音”不響了。相反,如果吹響之后,把氣息力度逐漸減小,小到使瓶子里的氣流沖擊波,造成非常慢的慢旋 渦時,也會“失音”不響了。
這個實驗,對我們理解歌唱發(fā)聲的氣息力度如何引起共鳴腔體的共振共鳴音響:氣息力度的強和弱會影響歌聲的良好品質等,可以得到一定的啟發(fā)。
這里談一個有關歌聲品質的問題:“聲流振波”(vibrato)。
聲流振波是我們歌唱藝術的一種決不可少的表現技術。它是歌聲形象上的一種“力”的素質。聲流振波既能消除歌聲乎直、僵硬的毛病,又能消除歌聲軟弱空虛的缺陷。
聲流振波有時象大海的波濤那樣起伏有力,有時象擊打軍鼓那樣激動流暢,有時象銀鈴滾動那樣清醒爽朗。
正確的聲流振波沒有音高的變化,它不是震音或顫音,它象把一個小口徑瓶子倒過來倒水那樣——噗、噗、噗、噗干凈利落。它能使激蕩反射的聲流集中靠前,對歌聲起美化的作用。
聲流振波的速率在一般情況下,慢不能少于每秒鐘三次,快不能超過每秒鐘七次。少于每秒鐘三次或超過每秒鐘七次的聲流振波,聽起來就不順耳。
聲流振波不是硬做出來的。但我們經常聽到一種搖搖晃晃的、甚至有四分之一的“音差”的振波,音準含混不清,聽起來象走調,也容易引起走調。另一種是咽喉肌 肉發(fā)抖,抖出來的,速度快,聲音飄,象羊叫,聲樂術語稱它為“羊聲”。不正確的振波,甚至從外形上就可以明顯地看到他的喉結或者下軟腭同振波的速率一致地 眺動。這種不正確的聲流振波,對發(fā)聲和吐字,都起了阻礙作用,一旦形成習慣,改起來很困難。
聲流振波不是由呼吸肌肉群一張一弛硬做出來的,也不是咽喉等肌肉發(fā)抖,抖出來的。
恰當的氣息力度,通過聲帶,使這股聲流在共鳴腔(尤其是在口腔)里連續(xù)不斷地激蕩反射,影響咽喉肌肉,引起相等的反應,形成聲流振波。這些肌肉受聲流激 蕩,引起相應的細微活動,非但不影響發(fā)聲,而且恰恰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學唱練聲開始階段沒有聲流振波,等到有了一定氣息控制能力,能夠運用共鳴腔體的共 振共鳴之后,聲流振波才逐漸形成。因此我們不要急于求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