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技法與中學教學結合的實施建議
摘要:戲劇技法是一種即興、非正式展演,且是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在歐美一些國家的教育中比較常用。它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參與者人格的成長與有效的學習,而不是訓練舞臺的演員。將戲劇技法應用到中學教學中有諸多的好處,作者從多年的教學實踐與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了在實際教學過程的一些實施建議,希望能對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關鍵詞:戲劇技法;中學教學;應用
一、何為戲劇技法
筆者在這里所指的戲劇技法有時又稱為“創(chuàng)作性戲劇”,它在1977年經美國兒童戲劇協(xié)會(The Children’s Theatre Association of America,簡稱CTAA)檢視教育戲劇之詞匯后,定義為:一種即興、非正式展演,且以過程為主的戲劇形式。在其中,參與者在領導者的引導下,去想象、實作并反映出人們的經驗。盡管戲劇技法在傳統(tǒng)上一直被認為與兒童及少年有關,其程序卻適合所有的年齡層。
二、戲劇技法的功能
“戲劇是綜合的藝術,它要求參加者懂得文學、表演、舞臺美術乃至音樂等各個組成部分,而且還必須是在一個默契的集體中面對觀眾進行藝術實踐。因此,開設包括實踐內容在內的戲劇課程肯定比音樂、美術課程要復雜得多,學生也要面臨更多、更大的挑戰(zhàn),但他們的收益也一定會全面得多”。“[1] 戲劇技法教學目標在功能上能夠吻合我們學習人生與面對真實情況的需要”。[2]它不僅能夠完全吻合一般學校對德、智、體、群、美五育的要求,而且還有“更直接的改善、提高人的表達和交際能力的作用”。[2]戲劇技法給學生提供了許多實作與表達的機會,“并在同理心、設身處地假想自己為他人的情況下,促進思想的成熟、避免過度自我中心的主觀”。它有利于學生想象、思考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學生肢體動作的協(xié)調,促進身心健康,有利于學生表達與溝通能力的提高、合作意識的增強。因此,戲劇技法被廣泛地應用。
三、教學實施建議
黃德順、黃麗萍兩位作者在《香港學校戲劇科推行現(xiàn)狀》一文中提到:“無疑,校舍空間較大,對發(fā)展戲劇科或其他校本學科永遠是一個正面因素,然而只要有熱心推行戲劇教育的教師,一個普通的教師已可以推行著具效能的戲劇教育。”可見教師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這也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與挑戰(zhàn)。
1.丟掉一顆功利心。這里的功利心主要是指僅僅只關注學生的分數(shù)以及班級的排名。這一點對于在一線教學的老師來說,是一道很難逾越的“檻”。而它對于戲劇技法在中學的順利開展又是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丟掉一顆功利心,不僅符合教育的自身規(guī)律,而且也是戲劇技法的內在需求。戲劇技法可以模擬人生社會中會遭遇到的各種狀況,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在體驗角色內心情感的過程中,學習到人生社會的經驗,實現(xiàn)了從知識到能力,再從能力到素質的轉變。如果帶著一顆功利心,就很容易將這一過程簡化而過多去關注最終的呈現(xiàn)結果,學生就在這種簡化中失去了重要的成長機會,老師在功利心的作用下失去了全方位觀察學生、發(fā)現(xiàn)學生成長的機會,戲劇技法諸多在教育中的獨特作用也就無從體現(xiàn)。
只有丟掉一顆功利心,一線的教師們才能將關注的目光從分數(shù)與排名轉移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上,進而在課堂上為戲劇技法活動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實施機會,從而在教學中真正實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目標;戲劇技法才有可能在中學的課堂上生根、發(fā)芽、成長;學生也才能在課堂上尋找到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快樂。
2.循序漸進設課程。這里的“循序漸進”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從宏觀的角度即以學校為單位進行課程的設置要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由于我國目前現(xiàn)有的國情、教育體制中的各種限制以及開展戲劇活動的現(xiàn)實基礎,如果想在中小學單獨開設戲劇課,短時間內不太可能實現(xiàn)。在目前現(xiàn)有條件下,想讓戲劇更快地在中小學校園中生根、發(fā)芽,最好的方式是與中小學目前已有的學科相結合,尤其是與在家長看來很重要的文化課相結合,運用一些戲劇元素與具體學習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收獲,在參與活動中感悟,在親自實作中成長。這樣在還教育之本來面目的同時,學生更受益,教學成果更顯著。如果教學成果越顯著,就越能為戲劇作為一門課程在中小學單獨開設打下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