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混合式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研究
基于此,需重點關注的是。SPOC課程分“異步”與“同步”兩種。根據現階段我國高等音樂教育實際需求來說,異步SPOC課程更為適合音樂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因其在音樂教育改革過程中所發(fā)揮出的主觀能動性的程度明顯不同。使用異步SPOC課程設計音樂課程混合式教學活動,音樂教師不僅可以有限制的確定課程規(guī)模,繼而為學生設計課件、方式與測試環(huán)節(jié)等,還可以直接使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化、情境化。學生可以在課前環(huán)節(jié)通過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并在課后環(huán)節(jié)在平臺進行自主練習、測驗,高效利用課堂時間,有針對性地完成答疑解惑與能力提升。所以,應用異步SPOC課程實踐高校音樂教育改革,學生音樂學習可以留下全面性的數據記錄,可以幫助教師科學有據地調整音樂教學方案。
2. 翻轉課堂
一般性音樂課程以幫助學生理解基本音樂理論知識、掌握一定音樂實踐技巧,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提升審美為主要目標。在新形勢下的音樂混合式教學,則是在完成上述課程教學目標基礎之上的學生自主設計的音樂實踐活動,學生在線上尋求音樂教師的解答后,可以自主調整學習方案。探索混合式音樂課程教學,需要深入研究翻轉課堂教學法,適度調整學生課堂內外的學習時間,以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為要,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這樣做,有限的課堂面授時間便不會被音樂教師過多占用,學生也可以充分利用更多時間來合理安排學習活動,增深交流。同時,這也可以實現多元學習資源的信息化拓展,建立起新的學習評價機制,促進音樂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翻轉課堂主要由直播、錄播、討論環(huán)節(jié)以及在線測試環(huán)節(jié)組成。其關鍵在于課前環(huán)節(jié)學生對在線導學資源的先行學習,學生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內化音樂知識,整理好想要與音樂教師交流討論的具體內容;在課堂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對自學情況進行充分反饋,并配合音樂教師的指導,對已學內容進行深一層次的升華;在課后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自主檢測自身的最終學習效果,擴展個性化學習,通過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逐層優(yōu)化,有效實現學生積極學習態(tài)度的養(yǎng)成與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在此過程,音樂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素養(yǎng),在教學模式變革中定位好自身的新教育角色,使課堂教學效率得到實質提升。
概而論之,無論是使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建構音樂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選擇出所帶學生適合的教學方法才是關鍵。只要音樂教師能依據教學所需,結合所帶學生的學習心理、學習基礎以及學習需要,不斷在實踐中摸索適合的混合式教學法,后續(xù)音樂課程教學就能順利展開,并構建出一個完善的音樂教學體系與評價考核體系,助推音樂教育不斷攀至新高峰。
三、新形勢下混合式音樂課程教學模式實踐設計
常見音樂課程———音樂實踐課。無論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只要音樂教師教授學生音樂知識,都一定會涉及此課程。鑒于此,筆者在下文以音樂實踐課程為要,結合教學實踐案例,細述了音樂鑒賞課程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際作用與效果。如:將多以樂團排練形式存在的音樂實踐課程按照學期課時進行分布設計為引,在課前環(huán)節(jié)由音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測試,獲取進入下一階段的具體“權限”,繼而同步參與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的教學,注重靈活自測,并根據自測結果與音樂教師進行深入的交流,為接下來的學習活動的展開打好基礎。
(一)課時分布設計
課時通常是指線下課程的單節(jié)課時間,一般為40-45分鐘。1課時即表示40-45分鐘,0.5課時表示20-25分鐘。將音樂實踐課程系統(tǒng)劃分,一學期大約36課時,前測大致占10-11課時,基礎理論知識教導占每個課時段(2課時)的0.5課時左右。換言之,音樂教師使用“直播+錄播+線下授課”方式為學生進行基礎音樂知識的教學,引導學生快速掌握基本理論,該階段內的學生前測與自主預習占1課時,課后復習回顧加測試占2課時,共4課時左右。
在課程初展開時,音樂教師需注意作業(yè)布置的質與量,不給學生造成過大的學習壓力,主要以激活學生音樂實踐興趣為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在自主預習時間多接觸音樂作品,繼而進行演奏練習,主動查閱相關線上資源,同時挖掘課程未教導知識,在下一次單獨演奏或者集體演奏時提出自身視角的實踐建議。如此一來,后續(xù)的演奏技法進階教學便也水到渠成。只是,在此階段需要注意,音樂教師不僅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與預習實踐反饋解鎖更多線上教學資源,從作品欣賞角度與技法磨煉角度等拉近自身與學生的距離,還要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凸顯學生主體性,讓學生有更多表現機會,主動接觸并探索學習起來相對較難的鋼琴四手聯(lián)彈、合唱與指揮、和聲與配器等內容,讓學生結合線上課件,邊學、邊練、邊思,科學地加深其對音樂實踐的理解。
(二)教學形式多樣
在新形勢下,音樂課程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深、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教師不僅可以在線上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增多前測的比重,如:安排學生“主項”測試。還可以直接讓學生按照測試出的結果,有針對性地“帶著問題”進行深入的學習。如:學生思考自身現階段鋼琴演奏方面的不足,從細節(jié)性的演奏技法的優(yōu)化入手,注重演奏技巧的深度挖掘。同時,音樂教師在線上教學指導環(huán)節(jié),還可以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將課前預習的成果展示出來,亦或摒棄傳統(tǒng)的教師主導的合唱排練方法,讓學生“以學代教”,自主設計合唱練習活動、樂隊合奏活動、實踐說課活動等。以上這些內容都可以為教師掌握學生的真實學習實踐情況提供保障。
簡而言之,在組織教學階段,音樂教師可以以線上簽到為準,精簡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起立、問好、點名環(huán)節(jié),采用“直播+錄播+異步SPOC課程”的教學方式,在舞蹈表演實踐課,以形體訓練與音樂形象設計為要,導出熱點案例,如:2022年春晚舞臺《只此青綠》。學生可以結合自身的水平相互提問、相互交流、相互分享。這樣學生就能夠打破單一審美的局限,從舞蹈畫面與音樂形象兩方面進行深入的分析。一方面,結合案例邊討論邊體驗,營造自由和諧的互動氣氛;另一方面,這也能夠解決線上授課的紀律難管的問題,真正促使音樂實踐教學的科學發(fā)展。
(三)學習評價優(yōu)化
在音樂實踐課程使用混合式教學模式,主要是將原本的考勤+隨堂測驗占50%與期末考試占50%相結合,變革為線上前測、后測、出勤、課中表現、課堂參與程度等一系列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的內容,并將它們皆列入評價考核體系。如:出勤10%,前測10%,線下作業(yè)15%,課堂表現5%,期末考試30%等。這一方面解決了學生面臨正式考試才“臨時抱佛腳”的問題,另一方面幫助學生養(yǎng)成了自評反思的習慣,鍛煉了學生的適應能力、實踐能力。在該模式下,學生有關具體音樂作品的演奏與演唱練習的思考具有了開闊性與隨意性,不再受到場地、渠道、方式等因素的影響,這使應用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體現的淋漓盡致。此外,這也可以使學生在后續(xù)音樂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面對期末考試不再膽怯,反而開始期待各種趣味測驗,樂于將自己對音樂的多角度見解生動地表達出來,自主拓展體驗空間,接受“問題”與“探究”的指引,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邊學邊踐,形成高效自評觀,并通過與之銜接的實踐體驗活動將其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