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音樂課程標準 >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 年版)》深度解讀(六)

作者:吳斌 金亞文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專題五:教學建議


  教學建議是課標“實施建議”的主要部分和重要內(nèi)容,是在課程理念指導下的一系列教學實施原則,對于具體的教學操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2011 版音樂課標根據(jù)課改十年實踐積累的經(jīng)驗及信息,對“教學建議”作了許多重要修訂,特別是“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部分,增寫了“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等同音樂教學密切相關的具體建議,對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提升教學質量意義明顯。同時,亦對教學媒體的運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


  音樂是聽覺藝術,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這是音樂學科最為突出的特點。2011版課標指出:“音樂是聽覺藝術,學生主要通過聽覺活動感受與體驗音樂。”因此,音樂教學應該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把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全部活動之中。


  音樂與其他學科不同之處在于:聽覺是其基礎條件,音樂的意義與音樂的音響自然融匯,從某種意義上說“只能意會,不可言傳”,教學中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很難獲得音樂的理解。對于音樂學科教學來說,傾聽音樂是最為重要的,任何脫離聽覺感知或漠視傾聽音樂的教學都是不符合音樂學科特征和音樂教學規(guī)律的,音樂教學的主要方式是聆聽,教師講解和視覺演示只是一種輔助手段。特別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學會傾聽音樂的方法,提高傾聽音樂的能力。然而,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存在著許多脫離傾聽、脫離音響,采用概念化、文學化的方式來解說音樂的現(xiàn)象,導致教學片面追求音樂以外的東西。因此,音樂課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guī)律,首先就要把聽的權利還給學生,給學生一個直接的、完整的音樂感受。音樂課要貫穿一個原則:多聽,少講。只有多聽音樂,學生才能感受音樂、認識音樂、理解音樂,才會進入音樂審美的境界。


  在音樂教學中有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是2011版音樂課標的特點之一。課標提出:“要善于運用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教學,并將思想品德教育內(nèi)容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睉撜J識到,在教學建議中增加“將思想品德教育內(nèi)容寓于音樂實踐活動之中”的要求,目的是為了在審美過程中體現(xiàn)音樂的教化作用,而不是機械地對應音樂作品中的功利性教育目的,特別是在方法上更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和灌輸說教,因為“講道理”、“以理服人”并非音樂課所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心靈的聲音,潛移默化地熏陶與滲透,“以美感人”、“以美育人”才是音樂教學的正確方式。有一個《紅旗飄飄》課例,將《紅旗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等音樂作品放在特定社會生活場景去感受和理解,伴隨著音樂音響的是義勇軍和敵人作殊死搏斗的場景,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的場景,是天安門廣場閱兵、奧運會賽場頒獎、學校校園升起國旗的情景等,沒有過多的講解,沒有枯燥的說教,很自然地拉近了學生與音樂作品的生活距離,幫助學生把握住了音樂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應該說,這類課例匠心獨具的設計較好地體現(xiàn)了“寓思想品德教育內(nèi)容于音樂教學之中”的特點。


  二、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與整合


  重視教學目標的設計,是2011 版音樂課標新增加的內(nèi)容。為什么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研究與設計?因為音樂課程價值體現(xiàn)在音樂課程目標上,而音樂課程目標則體現(xiàn)在音樂教學目標上,音樂教學目標則具體地體現(xiàn)在學段、學年、學期和學時等目標上。因此,必須重視音樂教學目標的潛效應,認真研究與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緊密圍繞目標來設計和展開音樂教學活動。也就是說,在音樂教學中,形式服從于目標,方法取決于內(nèi)容。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方式與手段,都必須要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高水準的音樂教學不僅僅體現(xiàn)為教學形式的豐富,而更在于教學形式所隱含的鮮明意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設計目標應該注意三個維度的整合,將“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三個方面統(tǒng)一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過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視哪一方面都會使教學產(chǎn)生偏頗。課改之前的音樂教學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因此教學目標過多地圍繞知識與技能教學設計,這顯然是一種偏頗;然而,當前則又有走向另一偏頗的傾向,那就是無知識要求的“情感態(tài)度”,或無目標達成的“過程方法”,這兩種不良的音樂教學狀態(tài)都需要引起關注。有些課例中體現(xiàn)的教學現(xiàn)象,集中反映了音樂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問題,都存在教學目標不清晰,缺乏鮮明的指向性與達成性設計的問題。還有一些音樂課,教學內(nèi)容過雜、太亂,知識無序,教學過程鮮見有機的組合與連接,教學形式與方法過于外在和花哨,往往與教學內(nèi)容脫節(jié),師生在課堂上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缺乏目的性。比如,一首歌毫無目的地唱了一遍又一遍,其實,“重復”的美學意義在于“創(chuàng)造”,在于明確的指向性和達成性;又如,將分組學習完全形式化,變成為了合作而合作,這類的小組合作學習并不能達到合作學習的效果和目的。


  就教學目標設計的方法來說,教師應該重視對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對象的分析。一方面,要注重對音樂作品的直接體驗,努力形成對音樂音響的感悟,使自己真正走進音樂,這是產(chǎn)生教學目標的內(nèi)容基礎。另一方面,則要注重對學生的診斷性評價,了解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興趣、需求、狀態(tài)和基礎,使音樂教學目標能夠適合學生的特點與需要。


  三、注意音樂教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課標設定的四個音樂教學領域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滲透和互為依存的關系。音樂教學內(nèi)容雖然劃分為感受與欣賞、表現(xiàn)、創(chuàng)造、音樂與相關文化四個不同領域,但體現(xiàn)在教學中卻是一個整體。因此,不同教學領域的相互滲透與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音樂教學的整體效應,從而促進學生音樂聽覺能力、欣賞能力、表現(xiàn)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共同發(fā)展。


  教師應全面理解和掌握音樂教學各領域的內(nèi)容要求及其相互聯(lián)系,注意音樂教學各領域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在教學中將其融合成有機整體。例如“感受與欣賞”即包含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諸多內(nèi)容,而音樂“表現(xiàn)”的過程同時也是音樂聽覺能力、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同時也是展示音樂創(chuàng)造力的過程。反過來看,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的提高,可以豐富音樂的表現(xiàn),促進音樂表現(xiàn)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同理,“音樂與相關文化”也只有在音樂欣賞、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活動中才能真正得以理解和體現(xiàn)。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具體到一個單元或一個課時里,可以有一兩個主要的內(nèi)容,或者兩個內(nèi)容相互結合,或者與其他內(nèi)容相配合,形成以某些內(nèi)容為主的綜合課。


  四、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


  正確處理教學中的各種關系,是2011 版課標新增加的內(nèi)容,對于指導音樂教學實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課標指出:“重視教學設計的預設功能,重視教學過程的生成意義;關注教案文本的價值取向,關注課堂環(huán)境、資源的客觀變化;強調教學過程的學生參與,也應有必要的教師傳授;提倡探究式學習方法,也應當有適當?shù)慕邮苄詫W習;倡導合作學習,也要注重發(fā)揮個體學習的特點與優(yōu)勢?!鄙鲜鼋虒W關系的闡述不僅厘清了影響音樂教學的各種因素,亦理順了它們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現(xiàn)代課堂音樂教學是充滿活力、不斷發(fā)展的開放體系,音樂教師要有教學應變意識并善于教學生成。就是說,要在教學充分預設的前提下,重視教學現(xiàn)場環(huán)境、資源的客觀變化,為音樂教學生成留出空間。在音樂教學過程中,引發(fā)音樂教學變化和生成的因素多種多樣,應對的策略也是千變?nèi)f化。比如:一位教師在講解音的高低知識時,恰巧窗外車站的大鐘突然“當當”響了起來,這個意外因素很自然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課堂秩序一度有些混亂,但教師并沒有采取訓斥學生來維持課堂秩序的辦法,而是因勢利導地讓學生去聆聽、尋找鐘聲的音高位置,并用鋼琴加以引導。這樣一來,原本是與教學無關的意外因素被巧妙地納入到教學當中,從而生成了一段新的教學,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最終這堂課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怎樣認識“教學生成”與處理好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非常重要。一堂音樂課,教師根據(jù)課堂上所發(fā)生的意外情況隨機調整了教學內(nèi)容,改變了教學策略,從教學預設的角度來看是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從教學生成的角度來評價則可能是教師及時應變、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效度與質量均很好的音樂課。所以這樣理解,是因為教學生成能夠給學生帶來真實的音樂感受和親身的音樂體驗。因此,面對音樂教學中的“意外事件”,教師要從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出發(fā),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自主參與和創(chuàng)造潛能,及時生成教學資源。同時,要充分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為學生提供學習音樂的各種機會,引導和促進學生更好地、高效地學習。當然,課堂結構的開放和教學內(nèi)容的調整并不是隨意的,音樂教師要正確區(qū)分學生在課堂上行為表現(xiàn)的性質,如果來自學生的言行不能構成教學資源,反而是一種對教學的破壞力,那就不能盲目遷就學生的無理行為而使課堂“跑調離題”,也就是說,不能為了生成而生成。


  師生關系是各種教學關系中最為突出的,如何處理好“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對于音樂教學十分重要。教學活動是在教師與學生之間展開的,教師與學生共處一個教育情境之中,雙方多在交流中溝通,教育和接受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更多地被視為知識的傳授者,而學生是接受者,師生之間的關系就圍繞著知識的傳授和接受而形成。這種二元對立的師生關系,使師生成為互相占用和控制的對象。如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因其個體經(jīng)驗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有的教師總是用一種權威性的話語來做出最終的評判,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種評判。然而,音樂課堂上,師生之間須建立在平等和互動的基礎上,才能喚起師生對音樂的共同激情。盡管教師在知識儲備、欣賞經(jīng)驗、表現(xiàn)技能、藝術視野等方面要優(yōu)于學生,但卻不能擔任“獨奏者”角色,而必須以“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其中,樂于接受學生對音樂的見解,促進和引導學生的音樂學習。正如課標所明確的:“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是在學生與音樂之間架起橋梁的教學組織者和指導者?!币虼?,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和發(fā)揮教師主導作用、加強師生交流和互動的必要條件。但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時教師主導地位的弱化,避免音樂教學的放任自流。


  五、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這也是2011版課標新增的內(nèi)容,此部分與“課程性質”中的“實踐性”相呼應,從教學實施的角度進一步強調音樂實踐對于音樂學習的重要性。強調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是由于“音樂音響不具有語義的確定性和事物形態(tài)的具象性,音樂課程各領域的教學只有通過聆聽、演唱、演奏、綜合性藝術表演和音樂編創(chuàng)等多種實踐形式才能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學生只有在親身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過程中,才能獲得音樂的直接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才能為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領悟音樂內(nèi)涵、提高音樂素養(yǎng)打下良好的基礎。


  音樂課程的“實踐性”特點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運用“體驗”的方法,要求教師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和操作中體驗、探索音樂的奧秘。如有的教師在小學中低年級音樂課中設計各種“游戲”,寓音樂教育于游戲的樂趣之中,其目的是以游戲的方式挖掘并發(fā)展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在游戲中獲得豐富的精神享受,讓不敢唱的孩子唱起來,讓不敢跳的孩子動起來,讓不敢說的孩子表達出來。也可以說,讓學生通過游戲認識、拓展和創(chuàng)造音樂,無論設計的出發(fā)點出自哪種,游戲的根莖還應當牢牢扎根在音樂的沃土。在游戲中注重音樂性,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表現(xiàn)音樂的快樂,游戲才能鬧而不亂、多而不散。還有一個欣賞課案例很有特點,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完整欣賞、分段聆聽、對照圖形譜聆聽、用各種形式哼唱旋律、師生一起拍拍唱唱、用手勢表達音樂感受、用形體動作體驗音樂等多種實踐活動主動學習,積極對所聽音樂做出各種反應。這種突破了教師一味講解、學生被動聆聽的教學方式,很好地體現(xiàn)了“積極引導學生進行音樂實踐活動”的教學要求。


  六、合理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


  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運用現(xiàn)代教育理論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通過對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fā)、利用、評價和管理,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優(yōu)化的理論與實踐?,F(xiàn)代教育技術既包含理論層面又包含實踐層面,其研究對象是教學過程和教學資源,其核心是教學設計。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使用了某些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和設備就是運用了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而應從教育觀念和教育理論上來全面、深入地理解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對于音樂教學的意義。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是否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就不僅僅是一個教學手段問題,那種多媒體技術與我無關,或者要用就請電教老師來操作而自己沒有必要學習的思想是不正確的。電腦是人腦的延伸,在教學中則是音樂教師教學手段的延伸,在音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不但需要音樂教師參與,更應該是音樂教師的主動行為。從音樂教師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掌握多媒體教學手段將是音樂教師所必需的素質。


  在音樂課堂使用多媒體技術的過程中,明確的目的性至關重要。如果不顧教學內(nèi)容是否需要,單純追求所謂課堂效果,為電教而電教、為技術而技術,則是一種本末倒置。例如由于作課、評課等因素的影響,把多媒體的使用當成教學中單獨一個環(huán)節(jié)來應付,或把每種媒體單獨使用,使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功能得不到充分發(fā)揮,或把多媒體技術當成黑板、錄音機、錄像機、投影機等傳統(tǒng)教學手段等。諸如此類,不僅達不到預期的音樂教學目標,影響了音樂教學任務的完成,同時也是一種教學資源的浪費。應該看到,多媒體的元素種類和表現(xiàn)形式很多,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不是簡單的媒體相加,教師要注意不同媒體的綜合運用,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技術中媒體功能互相補充的作用。因此,對媒體的合理選擇與運用,必須建立在對音樂教學目標與過程設計的基礎上。音樂教學作為基礎教育課程序列的學科之一,有著自身的教學規(guī)律,任何先進的教學手段都只能起到教學輔助作用,所以不能以違反音樂教學固有的規(guī)律來適應多媒體的特點,這在音樂新課程的教學中是一個重要原則。鑒于課改教學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濫用多媒體而弱化音樂學科特征的現(xiàn)象,2011 版課標對“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手段”的提法,加了“合理”一詞給予規(guī)范,意在規(guī)范與引導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