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評劇的介紹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評劇的另一支派西路評劇,是20世紀初由西路蓮落花演變而來,初名“北京蹦蹦”,后改稱西路評劇。1893年,寶坻(今屬天津)以蓮花落藝人金葉子(來鳳儀,小生)、韓九令(花旦)、人人樂(彩旦)、柳葉紅(青衣)為主的班社,首先進入北京演出。后有河北香河的王殿佐(青衣)、侯德山(須生),薊州(今天津薊縣)的挑簾紅(花旦)等相繼進入北京,為西路評劇的創(chuàng)始人。西路評劇進京后,吸收了河北梆子、老調(diào)、哈哈腔等地方劇種的劇目、音樂和舞蹈,初具小戲形式,常與河北梆子同臺演出,名為“兩下鍋”。西路評劇以河北民歌為基礎(chǔ),唱腔高,甩腔長,多用“依喲嗬,依呀哈”為裝飾音和襯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唱法。西路評劇興起時,以“打地攤”或在茶園演出為主要形式。1912年左右,在藝術(shù)上有了提高,曾去上海演出。
著名演員挑簾紅即為當時赴滬演出的主角。但后來由于一些客觀原因:曾一度消沉。建國后,經(jīng)過挖掘、改革,藝術(shù)上又有新的發(fā)展。如過去由男演員飾旦角,生、旦音域同度,改革以后,轉(zhuǎn)由女演員演旦角,唱腔、表演、對白等方面均有較大變化。1958年后,中國評劇院曾先后演出了《花亭會》《楊二舍化緣》《賣水》《頂鍋》《三女除霸》,長春評劇院也演出了《劉伶醉酒》等西路評劇劇目。70年代以來,中國評劇院演出的《吹鼓手告狀》《甜蜜的事業(yè)》等,也運用了西路評劇的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