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戲曲曲藝 > 壯劇 >

南路壯劇歷史源遠流長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31   點擊:

德??h南路壯劇歷史悠久,形式獨特,地方特色濃郁,不僅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歡迎,也引起領導和專家的關注與青睞。

據資料記載,南路壯劇源自天保(今德保)縣東關鄉(xiāng)漢龍村漢亭屯的“昌仗喊”,意即“祭師戲”。約清代中葉,自元明兩代以來就為鎮(zhèn)安州土州衙和鎮(zhèn)安土知府衙門專事祭祀儀式的漢亭屯祭師,采用當地的小調并以雙簧式的形式演唱故事,唱腔多以“呀哈嗨”為襯詞,故稱“呀哈戲”,又稱漢龍土戲。

1954年,縣文化科領導和安東街業(yè)余演劇團根據壯族民間傳說,創(chuàng)作了壯劇《寶葫蘆》。當年,桂西壯族自治州群眾業(yè)余文藝會演,德保的節(jié)目《寶葫蘆》和《撈蝦舞》獲得了優(yōu)秀節(jié)目獎。1955年,以該節(jié)目為核心,組成了由廣西音樂工作室主任滿謙子任領隊的廣西代表隊赴京參加全國群眾業(yè)余音樂舞蹈觀摩演出。業(yè)界普遍認為,就是這次演出,確立了壯劇在中國少數民族劇壇上的地位。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