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高中音樂論文 >

指向“文化理解”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探索中國古代音樂教學新路徑——談“吟誦”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的應用

作者:華東師范大學湖州實驗中學?吳祿蕊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23-11-27   點擊:

  摘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文化理解”列入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是指通過音樂感知和藝術表現(xiàn)等途徑,理解不同文化語境中音樂藝術的人文內涵。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以高中音樂授課特點為切入點,以引導學生自主理解古代音樂文化為目的,將“吟誦”這一極具中國傳統(tǒng)人文內涵的藝術形式引入中國古代歌曲的鑒賞教學,從激活文化基因、啟動音樂思維、提升文化自覺三個方面探究中國古代音樂教學新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文化理解;吟誦;古代音樂;教學路徑;

  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更喜歡現(xiàn)代音樂,而忽視中國古代(傳統(tǒng))音樂的獨特魅力。學生大多對中國古代音樂的語境和樂境表現(xiàn)出一片茫然,對中國古代音樂的理解也較為淺顯,在這樣的情況下,談喚醒學生自身的音樂文化自覺似乎是“天方夜譚”。在筆者看來,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理解中國古代音樂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妒酚?middot;孔子世家》中記載:“(詩)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周禮·春官宗伯·大司樂》中記載:“以樂語教國子:興、道、諷、誦、言、語。”《尊經閣記》中記載:“以言其歌詠性情之發(fā)焉,則謂之《詩》。”以上種種記述,皆可反映出古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以琴撫樂,以歌唱詩,用歌唱來教授其他文化科目。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不斷思考一個問題:在基于“文化理解”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育下,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將古代音樂文化扎根于學生的內心深處,并培育他們的音樂文化自覺呢?經過翻閱文獻后發(fā)現(xiàn),中國古代音樂與古詩詞自誕生之日起就是密不可分的,由此筆者便產生了將“吟誦”引入高中音樂課堂的想法。這樣既能讓學生學習中國古代音樂知識,又能讓他們學到中華傳統(tǒng)古詩詞,使二者在音樂課堂中完美交融,豈不妙哉!按照這個思路,筆者制訂了教學計劃并開設了相關課程,達到了意料之外的教學效果,以下結合教學實踐進行闡述。

  一、激活文化基因—“誦”

  朱自清曾說道:“吟誦詩文,從那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得到趣味或快感……這種趣味大概一部分在那字面上的影像上,一部分就在那七言韻律的音樂上。”這正好與中國吟誦研究專家葉嘉瑩先生說過的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處:“興發(fā)感動,一是作者之興,二是讀者之興。”“字面上的影像”就是“作者之興”,即作者在字里行間想要表達的內容;“吟誦的聲調或吟誦的音樂”就是“讀者之興”,即讀者在誦詩的過程當中,自然而然地吟誦出音樂旋律以表達自己的情感。古代文人的詩詞文賦是用唱、吟、誦等各種形式進行創(chuàng)作,這里的唱并非歌唱,而是吟誦,因為漢語本身就有聲調,只是語言的聲調和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并不等同。(1)綜上所述,可以說在華夏兒女的血液中流淌著中國古代音樂文化—吟誦的潛在基因。在執(zhí)教吟誦調《送元二使安西》的過程中,學生吟誦到“城”“輕”“青”“柳”“一”“西”“關”等字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搖頭晃腦,抑或將有些字的字腔拖長或者縮短,這些現(xiàn)象都證明我們中國人骨子里就有潛在的、未經開發(fā)的傳統(tǒng)文化基因。于是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筆者將“激活基因”放在首位,目的是先喚醒學生身體里沉睡的“吟唱基因”,為之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圖1

  (一)巧用平仄規(guī)律,學會抑揚頓挫

  即節(jié)奏要平長仄短,旋律要平直仄曲。節(jié)奏的平長仄短是指吟誦的節(jié)拍長短隨詩句的平仄和音節(jié)而變化,只要按照這個節(jié)奏規(guī)律吟誦,就可以很快掌握詩詞的節(jié)奏。在執(zhí)教《送元二使安西》這一吟誦作品時,學生起初無法正確把握每個字的長短規(guī)律,但在學習了古代四聲八調系統(tǒng)與平仄符號標識后,便能夠很好地將每個字誦出來。如“▏”與“”表示仄聲,發(fā)聲較短;“-”與“—”表示平聲,發(fā)聲較長。

  旋律的平直仄曲是指平聲字讀起來聲調比較直,不升不降或升降不明顯,仄聲字聲調有明顯的升降,這個規(guī)律讓詩句更具抑揚變化的感覺。例如平聲字不做變化,直直地誦出即可;仄聲字可以加入一些前倚音進行變化。

  (二)巧用入聲字,誦出切分音

  簡單來說,我們可以將入聲字看作吟誦中的切分音,其一發(fā)即收、聲調上揚,極富彈性又充滿了力量。掌握了入聲字,誦讀起來就可以增加頓挫感,效果妙不可言。在《送元二使安西》的授課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用“湖州話”來找出入聲字,并用“”加以標識。誦讀入聲字時要做到短促、有力、稍加停頓,把握切分節(jié)奏的整體感覺。從課堂效果可以看出,入聲字的誦讀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把握的。

  想要吟,必先誦。語言是音樂的基礎,想要上好帶有吟誦的音樂課,就必須重視誦讀。在學生的誦讀練習活動中,巧用上文提出的兩個方面的要求,嚴格按照其中的規(guī)律進行誦讀,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練習誦讀,可以為之后的“吟”打下基礎,只有這個基礎打得足夠穩(wěn)固,我們血液里潛在的“吟唱基因”才能被激活。

  二、啟動音樂思維—“吟”

  激活了學生骨子里的“吟唱基因”之后,就可以正式進入第二環(huán)節(jié)—啟動思維。這里所說的思維就是“吟”。王力先生曾經說過:“詩寫下來不是為了看的,而是為了‘吟’的。”

  (2)古詩詞是音義結合體,不“吟”出來的話,就喪失了一半的靈魂。那“吟”是什么呢?“吟”與前面所闡述的“誦”不同。“吟”在字典里的解釋是“吟詠”,可以進一步解釋為“有節(jié)奏有韻調地誦讀(詩文)”,更強調音樂性。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學生于“吟”的過程中,獲得對音樂的理解力、感悟力、表現(xiàn)力和創(chuàng)造力。

  吟唱的旋律是在詩句平仄的變化上產生的。起初,學生對這一部分內容的掌握稍顯欠缺,主要是由以下兩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學生在課堂上不敢開口;二是學生對平仄規(guī)律掌握得還不牢固。之后,通過課前分小組完成平仄變化練習、課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后讓學生分享吟誦成果等策略,學生的“功力”逐步上了一個臺階。平仄的吟誦,要做到三個基本準則,即“平低仄高”“平長仄短”“平直仄曲”。圖2為古代四聲系統(tǒng)與現(xiàn)代四聲系統(tǒng)的對比劃分。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