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采風:帶孩子們玩音樂
上周五,我去紐約曼哈頓地區(qū)的一所公立小學聽了滿滿一天的音樂課。懷著滿腔的喜悅,我回到自己的小屋,不想停歇,欲打開電腦記錄下這一天的所見所聽和所感。令人意外和沮喪的是,電腦偏偏就在我最需要它的時候崩潰了,并讓我在此后的整整三天時間里忙碌奔波于電腦城和修理店,或請朋友施以援助之手。終于在本周一的晚上,新舊電腦都可以派上用場,我可以正常工作了。但我必須首先把這幾天積累的工作處理完,主要是給學生和朋友看論文和開題報告,然后才能靜下心來補寫我的聽課感受。所以,整整五天過去了,今天才給大家介紹這里的小學音樂課堂上的情況。雖然沒有了當初的那份興奮和激情,也可能在記憶中會丟失一些有趣的場面,但是,好老師上的音樂課給我留下的整體印象是深刻的,是不會忘記的,而且我會盡可能地描繪出能夠記住的細節(jié)。
沃倫老師(Warren N. Churchill)大概30上下的年齡,現(xiàn)為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的音樂教育博士生,是該校唯一的音樂老師。他很開朗,是那種非常善于表情的男士,這或許是因為一直和學前班至五年級的孩子們打交道塑造出了他現(xiàn)在這樣的個性。我在上文中說過,他的音樂教室很干凈很整潔,想象不出它的主人會是一位男老師。教室中央鋪著一塊很大的長方形藍色地毯,那是每節(jié)課孩子們進來后首先坐下的地方。地毯的三周擺放著二十多條藍色的活動椅子,與地毯的顏色一致,搭配很協(xié)調,另一面便是老師的教學鋼琴和講臺了。其實也不能叫講臺,因為沒有講桌,只有一個豎立的懸掛歌譜(或歌詞)的活動架子,稱它是講臺,主要是因為那一面是老師主要的活動空間。不過,老師是很少站在那個講臺上的,他或者是坐在鋼琴前伴奏,或者是坐在歌譜架旁邊的板凳上用吉他伴奏,其余更多的時候,老師和孩子們一樣,面對著學生坐在地毯上(偶爾還看到他甚至跪在地毯上),而也有的時候,如孩子們圍成一圈坐在地毯或板凳上時,老師或許就根本不在講臺的這一面了,他會出現(xiàn)在任何的地方,夾在孩子們中間坐著。再看教室的四周,整齊地擺放著許多的樂器,打擊樂居多,有的樂器我叫不出名字。教室的墻壁上則貼有許多有趣的畫,大多是學生自己的作品,大多與音樂相關。這是一間很溫馨很活潑的音樂教室,我喜歡,我相信孩子們更喜歡,這里一定是他們每周一次盼望著來的快樂園。
第一節(jié)課開始了,是二年級的課。沃倫老師在教室外面迎候著孩子們,孩子們則在班主任老師的陪護下排著隊安靜地等候著進教室。老師和孩子們以一種特有的方式互相打著招呼,即老師發(fā)出類似于練聲的聲音,學生重復著老師,如此反復幾次。起初我還以為這種方式僅僅是在上課前師生見面時才用,后來我知道了,在課堂上,如果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到另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者需要引起學生注意,或者需要調動起學生情緒時,這種“練聲”方式也是同樣被采用的。在教室門口,老師告訴孩子們,今天有一位中國的朋友來聽我們的課,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他留下很好的印象。此刻,我在教室里,當孩子們進來的時候,他們一個個跟我打招呼,很可愛,很懂禮貌,幾乎都是白人孩子,真正的洋娃娃。
這個班一共18個孩子,進教室后,他們習慣性地面朝老師席地而坐。老師問哪位同學上臺先給大家表演個節(jié)目,一個小女孩跑到鋼琴前給大家彈奏了一個小曲子,老師和同學給與了她鼓勵的掌聲。然后老師用吉他伴奏,和孩子們一起演唱歌曲,這首歌的歌詞大幅懸掛在譜架上,共有24行,顯然不是一首兒童歌曲。后來我了解到,這是音樂課的預熱歌曲,每個年級的孩子(沃倫特別告訴我,包括學前班的孩子)上課時首先唱這首歌,這首歌還只唱了三周(也就是三次),幾個星期之后,如果唱熟練了,就換另一首歌,這顯然是一種不錯的歌唱練習方式。關于唱歌教學,我發(fā)現(xiàn)有兩點和我們明顯不同之處:一是不管哪個年級,課堂上演唱的歌都不是我們所理解的兒童歌曲,都是有一定演唱難度的歌,而且聽上去似乎都是流行歌曲;二是不管哪個年級,老師教唱歌曲從來都不一句一句地帶唱,孩子們都是跟老師的吉他、鋼琴、歌聲一起學唱,或者跟著音響一起演唱。在學生演唱這首歌曲的過程中,老師一會用吉他伴奏,一會用豎笛伴奏(同時告訴孩子們,三年級時就教大家吹豎笛),一會又用口哨吹出旋律,花樣很多,學生唱得也很起勁。
預熱環(huán)節(jié)過后,老師讓孩子們坐成一個大圓圈,依然是坐在地上,做節(jié)奏游戲。老師敲鼓打出節(jié)奏,學生根據(jù)節(jié)奏提示,或快或慢、或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傳遞籃球,老師根據(jù)孩子們完成的情況調整節(jié)奏的難易度。做游戲,孩子們是非常來勁的,以至于當這個環(huán)節(jié)完成,老師讓大家坐到凳子上去的時候,他們還是那么地興奮,一下子難以安靜下來。這時候,沃倫老師問我,在中國的音樂課堂上,孩子們也是這么講話的嗎?我當時還沒有理解老師問話的意圖,我說:不會,是比較安靜的,沒有孩子們這樣happy。老師說:可是,我們的孩子也太happy了,老師做了個淘氣的鬼臉,孩子們一下就安靜了下來。
這堂課應該算是一堂唱歌課,因為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又連續(xù)唱了三首歌。在美國是沒有音樂課本的,孩子們在課堂上看到的歌片(歌譜或歌詞)都是打印的,每學唱一首歌,都是老師讓一個學生將歌片分發(fā)給大家,唱完再回收給老師。在分發(fā)第一個歌片的時候,小男孩沒有發(fā)給我,老師就告訴他,也要發(fā)給客人,并提醒以后的同學記住了,別忘記了今天我們有客人在。這三首歌,應該都不是新歌,因為孩子們基本上都能唱,而且都有些難度。第一首歌,老師讓孩子們采用了部分輪唱的方式演唱。讓我感觸最大的是第二首歌,它是一個二聲部合唱曲,先是讓孩子們跟著音響伴奏來演唱,然后大家圍在鋼琴周圍站著隨老師的鋼琴伴奏演唱,并讓幾個學生用打擊樂配節(jié)奏,而所配節(jié)奏型是另外的學生在五線譜小黑板上粘貼音符即興創(chuàng)造的。二年級的孩子,演唱具有一定難度的非兒童歌曲,而且還能輪唱重唱,還能配點打擊樂節(jié)奏,一節(jié)課下來要唱4首歌,若不親眼所見,真不敢相信。這讓我想起,難怪這邊的人唱歌都這么好聽,教堂上的歌聲那么具有感染力,原來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很會唱歌了。再有,18個孩子圍在老師的鋼琴旁,和老師一起開心地唱歌,這在音樂課堂上是很難見到的,那情景真讓人羨慕和動情,我趕緊拿出相機,拍下了這一難見的場面。
這就是我聽到的第一節(jié)課。如果要問我對這堂課的最大感受是什么,我想說:老師不是在課堂上試圖教孩子們什么東西,而是帶著孩子們在音樂中玩,或者說是在帶著孩子們玩音樂,孩子們的音樂素養(yǎng)和音樂知識技能就是在這樣快樂地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和吸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