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記憶的機制與策略
音樂記憶力是從事音樂實踐活動的基本能力之一,也是形成音樂才能的先決條件。在無數(shù)音樂家成長的歷程中,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智能,常常演繹成一個個傳奇的故事;在現(xiàn)實的音樂創(chuàng)作、表演、教育活動中,更是人們追求和依賴的動力。因此,我們對此進行一些探討,試圖撩開她那神秘的面紗,就并非多余的話了。
賴以依存的生理基礎
人作為具有復雜思維能力的高級生命體,其心理功能的物質基礎是健全、健康的鮮活機體。只有通過這些生理器官的系統(tǒng)運轉,最終才能轉換成為豐富多彩的思維功能,而大腦就是包括記憶在內(nèi)的一切心理活動的基礎。
人類對于記憶力的認識和研究已有悠久的歷史了。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開始將這一心理現(xiàn)象歸功于“記憶女神”,后來隨著科學意識的萌芽,先后出現(xiàn)了包括記憶在內(nèi)的心智能力源于大腦中液體的儲存、運行的觀點和記憶是蠟丸模型等學說。這些源于物質的假說到了18世紀逐漸被神經(jīng)學知識所代替。后來,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的確立,記憶源于大腦皮層活動的觀點得到了很長時間的廣泛認同。其間,通過生理解剖實驗,證實了一種名為“海馬體”的物質對人的記憶力有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但是進入20世紀以后,以單一的神經(jīng)部位或神經(jīng)機制來詮釋記憶心理則遭到更多學者的質疑,多重記憶結構、內(nèi)隱記憶等研究成果普遍認為記憶不是單一的歷程,神經(jīng)系統(tǒng)也不是一個靜止的結構。大腦功能區(qū)位化雖然有一定的生理解剖實驗的支持,但是,整個大腦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協(xié)同作用和神經(jīng)活動與行為的對應變化是當代思維科學的重要成果。今天,關于記憶的研究仍在深入進行,而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一定能夠進一步破譯記憶心理的密碼。
當前的研究成果認為:“記憶”是積累和保存?zhèn)€體經(jīng)驗的心理過程,它的物質基礎是人的大腦,而它的生理機制則是大腦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形成暫時神經(jīng)聯(lián)系所留下的痕跡,這些痕跡經(jīng)過強化而得到鞏固,當再現(xiàn)時,舊的痕跡被激活,于是便完成了從生理到心理的過渡和轉變。
人的大腦是高度精密而復雜的有機生物體,有 100億個以上的腦神經(jīng)元處于待命工作狀態(tài)。它們可以使“記憶”成為一種能動的自適應神經(jīng)活動過程。這種保持痕跡的能力,在需要時可以隨時提取,于是便形成了記憶。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傾向用信息加工的理論來詮釋記憶心理活動,并將這個過程劃分為“編碼──存儲──提取”三個階段。它們的結構模式如下圖所示:
輸入 編碼 存儲 提取
可記憶的感知信息--───→ 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記憶的這種心理結構包含了“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三個層次。其中感覺記憶屬瞬間記憶階段,是引起人注意的外界感知信息進入感覺通道,以感覺映象形式作短暫地停留;短時記憶是將得到注意和復習的一部分信息,經(jīng)過感覺記憶編碼操作后形成的;而長時記憶則必須是經(jīng)過進一步編碼,使新信息架構和已有信息架構融合為一體,并與個體經(jīng)驗建立了牢固的聯(lián)系,在需要時可以隨時提取再現(xiàn)的記憶。從生理機制方面來看,腦皮層和腦皮下組織之間的閉合神經(jīng)環(huán)路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神經(jīng)元神經(jīng)突觸結構變形,神經(jīng)元膠質細胞增多和神經(jīng)元之間突觸連接數(shù)的增多,體現(xiàn)了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過渡的生理過程。重復的神經(jīng)沖動導致神經(jīng)元突觸的持久變形,體現(xiàn)了長時記憶的生理機制。所以,記憶的提取是腦神經(jīng)生理機制變形的重新激活,同時也是記憶的強化和鞏固。這就是建立在生理學基礎上記憶心理的實質。
音樂記憶的主要特征
音樂記憶是指過去積累的音樂經(jīng)驗在大腦中的反映,也是一種音樂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是通過特殊音響傳播和通過聽覺感知的藝術門類,因此音樂記憶主要是聽覺記憶。當在人們聆聽音樂、體驗音樂的時候,旋律、節(jié)奏、節(jié)拍等表現(xiàn)手段所構成的音樂信息便向腦神經(jīng)元輸入傳遞,通過識記形成初步的感覺記憶。如果要將這種感覺記憶的效率提升,就必須通過有意識記對感知材料進行編碼、存儲,使之由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轉化,以便完成對音樂信息的隨時提取。
音樂記憶有著寬泛的內(nèi)涵,主要包括純聽覺記憶、視聽覺記憶、歌詞語言記憶、情緒體驗記憶、動感記憶等。所以,有關音樂知覺的、認識的、情緒的和運動的各種經(jīng)驗,都可以成為音樂記憶的對象。如單音記憶、旋律記憶、和聲記憶、樂匯、樂句和歌詞的記憶、音樂學習和表演時的情感記憶等。上述音樂記憶主要是在實踐活動中,對現(xiàn)實音樂的種種記憶,除此之外,在想像過程中對某些音樂內(nèi)聽覺的記憶(如進入創(chuàng)作過程時,對所醞釀音樂主題的內(nèi)聽覺記憶)也是一種特有的音樂記憶。
音樂記憶是以具有樂音屬性的音響為基本對象,因此根據(jù)其感受材料性質可以分為機械記憶和審美記憶。機械記憶主要是對構成音樂原材料的記憶,如側重音高、音長等要素的單音記憶、對各種節(jié)奏型的記憶、對和聲、和弦的單個記憶等。這種記憶的對象本身雖是音樂的要素,也可以融入理解的成分,但由于不是嚴格意義上的音樂,審美的因素比較單薄,必須通過有意識記才能完成,是學習音樂的一種訓練手段。審美記憶是對音樂作品或對有審美價值的樂句、歌詞的記憶,由于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審美價值,能夠激活情感,激發(fā)興趣,其本身又具有一定的動態(tài)規(guī)律,因此,具有形象感知的特點,在編碼、儲存和提取等過程具有流暢性、持久性。
音樂是聆聽的藝術,雖然伴隨音樂的視覺、運動覺可同時進入記憶,但是對音響的識記仍是實現(xiàn)記憶的基本前提。根據(jù)聆聽者的參與態(tài)度可以分為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有意識記是有目的、有準備的對所聽到的音樂進行編碼、存儲,主要用于音樂學習、創(chuàng)作、表演等活動中。無意識記是日常生活中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對所聽到的音樂留下的記憶痕跡,并在以后可以提取。由于音樂具有悅耳動聽和激發(fā)內(nèi)心情感的藝術魅力,因此,無意識記往往也能夠給人留下長時間的記憶,即使是那些對音樂技藝涉足不深的人,也往往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記憶效果。對某些音樂的“一曲難忘”現(xiàn)象,可以是有意識記,但是無意識記也是不容忽視的客觀存在。因為音樂作為一種通過聽覺感受的藝術美,其感染力直接驅動和強化著儲存功能,深化著記憶痕跡。所以,音樂審美記憶具有高效率的優(yōu)勢。當然,無論是那一種音樂記憶,其本身都存在著質量方面的差異。良好的音樂記憶應該具有記得快(速度)、記得多(容量)、記得準(準確)、記得久(時間)等四個品質。
音樂表象是音樂記憶重要的“內(nèi)存”,也是音樂記憶的主要形式,因為對音樂的回憶總是通過表象來實現(xiàn)的。在感受、識記音樂的過程中,大腦所留下的痕跡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動音響的印記,這種曾感知過的音樂直覺特征再現(xiàn)于大腦時,就形成了音樂表象。音樂表象是以內(nèi)聽覺體驗的方式呈現(xiàn)的,它比較清晰、直觀,特別是接觸外部音樂信息之后的遺覺表象雖然短暫,但是印象鮮明生動。此外它還有一定的概括性,往往是樂句、樂段式的模糊再現(xiàn),而不是單獨出現(xiàn)某幾個音的孤立映象。它是儲存和提取音樂信息的中介環(huán)節(jié),良好的音樂表象能力是長期記憶的必備條件。
在音樂記憶中,內(nèi)隱回憶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內(nèi)隱回憶是指非有意識地回憶先前已熟知的音樂,但是先前的音樂經(jīng)驗對當前的音樂活動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這種影響表現(xiàn)在當前的音樂操作上。例如音樂創(chuàng)作活動就往往要通過內(nèi)隱回憶來借鑒已有成功音樂的經(jīng)驗,盡管這種回憶是不自覺的下意識活動,但是心靈深處的內(nèi)隱性鏈接和想像等發(fā)散性思維交織在一起,就有可能使作品具有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雙重品格。長期流傳的諺語“熟背民歌三百首,不會作曲也會謅”就是內(nèi)隱回憶功能的最好總結。
音樂記憶的基本策略
音樂記憶作為一種心理活動能力,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遺傳的、非遺傳的先天性超常音樂記憶力,在中外音樂史和現(xiàn)實生活中,都是有目共睹的。這種音樂智商的個性化特征,無疑給音樂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有意義課題。但是,現(xiàn)代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記憶生理機制和心理過程是共性大于個性:長期的教育和教學實踐也證明:和所有的心理能力一樣,音樂記憶是可以通過后天的訓練、培養(yǎng)而逐漸得到提高的。因此,建立在上述理念前提下的音樂記憶策略就顯得十分重要。
首先,音樂記憶作為一種智力性心理因素,它的運轉不是孤立的活動,而是整個心理機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充分調動各種心理因素對音樂記憶心理的協(xié)同、激勵效能,乃是重要的根本策略。其中,與音樂記憶有密切關聯(lián)、有促進作用的心理過程的結合運用尤為重要。諸如:
──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需求心理,可以促使大腦進入高度興奮狀態(tài),處于這種舒暢心情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不僅對音樂信息感受的痕跡深,而且儲存的時間長;
──音樂注意是對音樂對象專一、集中的心理過程,在學習、欣賞、表演等接觸音樂的過程中,注意全力以赴,思想高度集中,將可以進入有意識記,其效果大大優(yōu)于注意力不穩(wěn)定的記憶效果。
──音樂有時需要機械記憶,但是如果能夠融進理解因素,將對音樂的認識從感性提升到理性,無疑有助于記憶的加深。如理解音階的全音半音關系,就可以幫助音高的記憶;理解音樂的內(nèi)容,就能夠加強對音樂的情緒記憶。
──心理動機是音樂行為的精神本源,這種有目的、有追求的努力方向,可以激發(fā)對音樂的學習欲望,也是調動一切積極心理因素的原動力。明確的音樂學習動機能夠強化腦神經(jīng)對音樂感知的深度,是提高記憶效率的有利條件。
音樂心理活動是一個完整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當上述心理因素協(xié)同參與對音樂信息記憶的時候,才能優(yōu)化記憶心理,獲取良好的記憶力。
當然,音樂記憶心理只是主觀的潛能,它必須參與到音樂學習等實踐活動中,才能有效地釋放,也才能轉化為增強音樂記憶的實際效果。因此,下面一些具有操作性質的行為策略則是提高音樂記憶力的有效操作準則:
──重復作為一種行為方式,對增強音樂記憶起著關鍵作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聽了一遍音樂就能夠準確記下來的天才,是寥若星辰的。在音樂學習、演唱、演奏等活動中,必須通過一遍又一遍地重復練習(復習),才能加深音樂信息的痕跡和保持時間。因此,多聽、多唱、多實踐就成為音樂記憶最基本的獲得手段?!叭浑x手,曲不離口”的諺語,就是成功經(jīng)驗的總結。當然,重復并不是機械地無目的的無限次反復,除了要調動各種心理的協(xié)同功能外,還應該講究復習的方法,例如要科學的分配時間,堅持天天按時練,不能一曝十寒,因為實踐經(jīng)驗證明:分散復習優(yōu)于集中復習,早晨復習優(yōu)于晚上復習。俗話說“三天不唱口生,三天不練手生?!彪m然主要指的是音樂技能訓練,但是其中也體現(xiàn)了音樂記憶需要長期重復的道理。此外,在復習時,還要注意把聽和唱結合起來;將樂(歌)曲的整體復習和部分復習結合起來;把歌譜的復習和歌詞的復習結合起來??傊?a href=http://m.qzxapp.cn/jihuazongjie/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計劃、有目的、有選擇地運用多種方法進行重復練習 ,才能優(yōu)化音樂記憶。
──運用視覺加強記憶。音樂雖是聽覺藝術,但在很多情況下,是在視覺參與下完成的。這種視聽覺的綜合感受,具有互補完形效應,通過視覺可以聯(lián)想起相對應的聽覺心理痕跡。除了看樂譜可以幫助記憶音樂、看文字歌詞可以幫助記憶唱詞之外,觀賞音樂演出及其音像制品(VCD、DVD、電視、電影等)都有助于音樂記憶的加強。在這方面,成功的實踐范例還可舉柯達伊教學法中使用的柯爾文手勢法,這種由教師運用七種不同手勢和位置來提示七個唱名音高的教學法就是通過視覺形象誘導對音高的回憶,由于先前各種手勢與相對應唱名讀音、實際音高在學生大腦中已經(jīng)建立起神經(jīng)暫時聯(lián)系,所以在以后的應用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根據(jù)不同的手勢進行讀音和音高的演唱,這實際上就是通過視覺來幫助音樂記憶所產(chǎn)生的心理功效。
──通過運動覺加強記憶。音樂來自生活,音樂活動總是在一定的器官和肢體運動中完成的,尤其是器樂演奏更是如此。通過特定的形體動作來喚起相對應的音樂體驗,激活聽覺記憶,也不失為一種強化記憶的手段。例如在合唱和合奏中,指揮的形體動作必然對合唱合奏者產(chǎn)生激發(fā)歌詞和旋律的回憶,其中既有音樂本體的記憶,也有音樂情感體驗的記憶。再如著名的瑞士達爾克羅茲的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將人體作為一件特殊的“樂器”,借助節(jié)奏引起大腦與身體之間的交流,使身心都投入音樂中,在準確和生動地理解、感受音樂的同時,也極其自然的加強了對音樂的記憶。
──利用物質材料幫助記憶。音樂雖然是精神文化產(chǎn)品,但是它的傳播卻離不開一定的物質材料作為中介。學歌要有歌譜,練琴要有樂器……,這是極其簡單的道理。但是,在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特別是音樂教學中,都可以(也必需)通過某些物質材料的應用來達到幫助記憶的目的。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靈感萌發(fā)了一個音樂主題,便立刻要在譜紙上記下來;歌唱家、演奏家必須通過歌譜、樂譜來強化自己對歌詞和音樂的記憶;而在音樂教學中有許多教具的使用,都具有幫助學生音樂記憶的作用,尤其是在幼兒園、小學階段,必須通過各種形象化的圖片、圖表、模型、樂器和音像制品來感受音樂,同時也在寓教于樂中加深了對音樂的記憶。所以,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物質材料來提高學生的音樂記憶力,永遠是一個有價值的課題。
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無止境的,自然,對音樂記憶生理和心理機制的探討也在不斷的深入,許多成果給了我們智慧的啟迪?,F(xiàn)在我們雖然還沒有能夠完全揭開音樂記憶的神秘面紗,但是,長期大量地音樂實踐(特別是音樂教學實踐)已為我們積累了不少有益的經(jīng)驗,通過上述概括性的探討,以期將此研究引向深入。
參考文獻
1.《心理學大詞典》朱智賢主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探索學習與記憶的生理基礎》梁庚辰,臺灣《科學月刊》191期
3.《記憶心理學》(第二版)楊志良等編著,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4.《記憶術》(日)南博著,宋金明譯,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
5.《音樂心理》張凱,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廖家驊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