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指導實踐的執(zhí)著追求――評《中國音樂教育》的辦刊方向
理論指導實踐的執(zhí)著追求
――評《中國音樂教育》的辦刊方向
廖家驊
在國民音樂教育不斷取得豐碩成果的金秋季節(jié),我們迎來了《中國音樂教育》第100期的問世。如果從1989年2月的創(chuàng)刊號算起,《中國音樂教育》已有13個年頭了。13年,在人類歷史的長河里,只是短暫的一剎那,但對一步一個腳印的《中國音樂教育》來說,卻以自己扎實而勤奮的工作,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民音樂教育研究的新紀元,不僅為廣大音樂教師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思想上的正確指引、許多教學策略和方法上的有益啟迪,而且通過對音樂教育審美屬性的深入發(fā)掘,有力地推動了整個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前進,為我國的藝術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3年來,《中國音樂教育》作為一份以服務于國民音樂教育為己任的國家級期刊,她以“中小學、幼兒園、師范院校的音樂教師和未來的音樂園丁為主要服務對象”(《中國音樂教育》1989年第1期《發(fā)刊詞》),以普通音樂教育為核心,為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全方位多門類的服務,其中既有文件政策方面的權威信息發(fā)布,也有音樂教育理論方面的爭鳴和探索;既有音樂教育新理念、新成果的傳播,也有音樂課程新教材、新方法的介紹;既有與教育教學相關的音樂知識資料,也有音樂教育方面的新聞報道……??傊吨袊?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的辦刊視野是十分開闊的,內(nèi)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很難用一兩句話概括她的全貌。但是,如果換一種思維方式來審視《中國音樂教育》,則又明顯地覺察到這是一份站在時代前沿,面對廣大音樂教師,以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指導音樂教育教學實踐的刊物。
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中國音樂教育》是一本理論刊物,她是通過各種不同體裁、不同形式的文章,從不同角度來闡述與音樂教育相關問題的。不論是“特稿”還是“論壇”、“探索”;不論是“新課程新教案”還是“教學園地”,這些欄目的文章無不都是來自音樂教育教學實踐,或是對音樂教育實踐認識的理性升華
― 1 ―
和總結。因此,它們普遍具備了理論的“第一品格”,即:都是從實踐產(chǎn)生并概括出來的理性結論和成果,符合認識來源于實踐的客觀規(guī)律。
從實踐中產(chǎn)生的理論雖然是有扎實基礎的理論,但是人們對理論的價值檢驗更多地應該著眼于理論對實踐指導作用是否具有積極的社會效應,是否代表了社會前進的先進文化和先進思想。這種理論的“第二品格”決定了其存在的價值意義,是衡量理論品格的重要標尺。根據(jù)上述實踐論和認識論的基本原理,我們就會深深地感到:《中國音樂教育》之所以能夠在短短的13年歷程中,受到廣大音樂教師的普遍歡迎,其最關鍵的原因乃是在辦刊方向上,堅持了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原則,特別是在通過科學教育理論指導音樂教育教學實踐方面,表現(xiàn)出一種頑強的執(zhí)著追求精神,因此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
音樂教學改革是早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就成為人們所關注的熱點課題,也是中國音樂教育實現(xiàn)跨世紀發(fā)展的艱巨任務。《中國音樂教育》從創(chuàng)刊開始,就以極大的熱情給予充分的關注,所發(fā)表的一系列有關各方面教學改革實踐經(jīng)驗總結和音樂教學改革思想、方法探索的文章,不僅在理論上富于前瞻性,科學性,而且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正是在這些理論成果的影響和帶動下,我們的中小學、中師和高師音樂教學改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新修改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和《音樂課程標準》相繼問世,由此帶來的教育理念的巨大變革、教學內(nèi)容和方法的許多嬗變,對音樂教師提出了一個再學習的緊迫任務。在這歷史的關鍵時刻,《中國音樂教育》不僅及時地發(fā)表了幾篇權威性的特稿,介紹了課程標準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及其重大意義,而且還開辟了《新課程新教案》欄目,發(fā)表了多篇詮釋《音樂課程標準》新理念、新內(nèi)容的文章,刊載了一些實踐《音樂課程標準》和新教材的方法、經(jīng)驗以及教案。從編輯部這些良苦的用心里,我們完全可以看出他們的確是在“急廣大音樂教師之所急,想廣大音樂教師之所想”,許多音樂老師把《中國音樂教育》稱為“良師益友”,無疑是非常準確而中肯的。
誠然,音樂教育理論研究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其中既有大量的應用理論研究,也有許多基礎理論研究。由于音樂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加之它的重點
― 2 ―
是面向全體人民的國民基礎音樂教育,因此,不論在國外還是在國內(nèi),音樂教育理論研究都是以應用性研究為側重點,而那些抽象的基礎理論研究自然要相對薄弱一些。也可能基于這一客觀現(xiàn)實,音樂理論界曾有人評論我國音樂教育學科研究“工作踏實”,但“水平不高”。此言既有鼓勵,也有批評,值得我們深思。不過對于“水平不高”的評價則有些偏頗,主要是他只看到音樂教育純思辨性的理論研究這一部分不及有些音樂學學科那樣深奧、玄妙,而忽視了音樂教育方面大量的、有指導實踐價值的應用理論研究?;谖覈?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基礎理論研究工作薄弱的現(xiàn)狀,《中國音樂教育》仍然十分重視組織和發(fā)現(xiàn)有一定質量的基礎理論方面的稿件,先后發(fā)表了一些關于音樂教育哲學方面的文章,例如音樂教育的審美本質、音樂教育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和有關音樂教育目標的思考等。不過這些文章并不是純理論思辨的成果,而是面對現(xiàn)實的理性思考,因此,對廣大音樂教師來說,不僅十分需要,而且又是易于接受的思想觀念的正確引導。
和所有理論研究一樣,音樂教育教學研究也迫切需要理論創(chuàng)新,因為只有理論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和促進音樂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在這方面,《中國音樂教育》也傾注了不少心血。每當我們讀到一期新的刊物的時候,總會被一些富有新意的文章所吸引,從中獲得不少有益的啟迪和教育。當然,如果要求每一篇文章都有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那當然是困難的,也是超越現(xiàn)實的。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中國音樂教育》上,很難找到那些粗制濫造和低水平重復的文章。對那些學術上有不同意見的問題,編輯部不主觀偏袒,不搞學術壟斷,而是放到“探索”和“爭鳴”欄目里,讓不同的學術思想相互交流、相互撞擊,從而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大大地活躍了音樂教育的研究氣氛。例如從創(chuàng)刊初期的關于高師音樂專業(yè)辦學指導思想的討論,到后來的流行歌曲是否可以進課堂的爭議等許多問題,都進行了較充分的學術爭鳴,使大家對許多熱點問題有了較深入的思考和明確的認識,這無疑也是一種認識上的正確引導。
作為受國家教育部委托而辦的《中國音樂教育》,應該成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擔負著對音樂教育在方針政策上指引的重任。在這方面,刊物的工作也是十分出色的。十多年來,《中國音樂教育》先后發(fā)表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8
― 3 ―
年―2000年)》、1994年和2000年兩次不同版本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及近期的《音樂課程標準》等一系列教學文件,這些政策性很強的文獻通過刊物迅速而直接的送到廣大教師手中,不僅加快了政令暢通,避免了單純依靠行政機構層層轉發(fā)的延時弊端,而且及時地提供了指導教學工作的重要資料。特別應該指出的是:刊物并沒有停留在文本的轉載上,而是結合這些文件發(fā)表了一些輔導性的文章,以幫助教師準確的領會精神實質,更好地貫徹執(zhí)行。這種高時效的工作效率和深入細致的周密安排,無疑是來自明確的辦刊方向。
其他一些欄目也都與教育教學需要密切相關,諸如“他山石”欄目陸續(xù)發(fā)表了介紹國外音樂教育情況,特別是國際上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成功教學方法、經(jīng)驗的文章;其知識面涉及到數(shù)十個國家;極大地開闊了讀者的視野,并為我們的音樂教改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人物訪談”欄目推出了一批有成就、有影響的音樂教育家,通過他(她)們事跡的介紹,不僅對其本人是鼓勵、是鞭策,而且也為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有助于激發(fā)讀者的事業(yè)進取心;“雜感隨談”欄目富有濃郁的人文色彩,它雖然談的不一定是音樂和音樂教育,但卻把音樂教育工作者的心靈帶到了精神審美的境界……??傊?,在《中國音樂教育》琳瑯滿目的欄目里,充滿著對廣大音樂教師的真情和摯愛,洋溢著對音樂教師事業(yè)和工作的關懷。這些來自字里行間的人文力量,無形地支撐起音樂園丁的精神世界。
100期,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里程碑。我們衷心地祝愿《中國音樂教育》沿著既定的正確方向堅定的走下去,為中國音樂教育事業(yè)建立更大的豐功偉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