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一)(金亞文主編)
作者:金亞文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第1章 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與課程改革背景
●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外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背景
第一節(jié) 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源于20世紀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這百年中音樂教育經歷了一個曲折、迂回的發(fā)展歷程。建國以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在課程地位、課程管理、法規(guī)制定、教材建設、師資培養(yǎng)、教學設施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更為迅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基礎音樂教育在理念、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新世紀社會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和制約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基礎音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尤其是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
(一)美育和音樂教育在學校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確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育和音樂教育逐步得到重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6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貫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確立了美育在國家教育方針中的地位。1999年6月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江澤民同志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重新明確了美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美育的重視。在這次會議上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強調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ǘ?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1986年9月,建國以來第一個主管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專門機構——國家教委藝術教育處成立(隨著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不斷得到重視,1989年教育部設置了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1993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同年,還成立了由全國著名藝術教育家組成的藝術教育咨詢機構——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這兩個機構的建立,結束了我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沒有專門機構管理和指導,長期得不到重視的狀況,從而使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得到了體制和組織方面的保障。隨后,全國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相繼成立了藝術教育處和藝術教育委員會,配備了專職人員,初步形成了全國藝術教育的管理和咨詢網絡。
?。ㄈ?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法規(guī)建設得到加強
以法興教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根本大計,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的藝術教育來說,更需要權威性的法規(guī)來規(guī)范管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頒布,提出了20世紀最后10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兑?guī)劃》為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兑?guī)劃》的貫徹執(zhí)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2002年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2001—2010年)》進一步描繪了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美好遠景,是新世紀第一個10年普通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教育部(國家教委)先后制定、修訂了九部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即:《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79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82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88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1988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2001年)。這些大綱的頒發(fā)試行,對于規(guī)范中小學音樂教學,促進音樂教材建設,使音樂教育走上健康發(fā)展的軌道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1年頒布的小學和實踐兩個大綱修訂稿,體現了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和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是新時期學校音樂教育法規(guī)建設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已步入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的階段。
1989年和2002年,教育部(國家教委)兩次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這兩份文件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所需要的設施、器材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從而實現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設備的規(guī)范化管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新世紀鐘聲而啟動的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取得了劃時代的成果。2001年,國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誕生,標志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意義。
(四)音樂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
1994年,江澤民、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發(fā)表了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和高中應該開設音樂課的重要指示。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普通高中開設藝術欣賞課。其中,包括音樂欣賞課,規(guī)定在高一或高二年級開設,每周一課時,為必修課。
高中開設音樂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重大舉措,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而且彌補了高中階段長期不開設音樂課所造成的藝術教育“真空”和“斷層”,對發(fā)展和完善我國普通音樂教育體系意義重大。
?。ㄎ澹┮魳方滩慕ㄔO有了長足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建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受教育部委托,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編輯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音樂課本》、《全日制十年制小學音樂課本》統編教材,從而結束了我國中小學長期以來缺乏音樂教材的狀況;隨后,在“一綱多本”教材方針指導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湖南、湖北、安徽、吉林、四川、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區(qū)相繼編寫出版了具有本地區(qū)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材,豐富了教材體系,推動了教材建設;90年代以后,初步形成了人音版、人教版、沿海版(廣東)、內地版(四川)等版本,并包括許多省市和地區(qū)編寫的鄉(xiāng)土教材以及若干種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在內的中小學音樂教材體系。
(六)音樂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我國中小學音樂師資數量不足、水平不高是阻礙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來,國家和各省、市、區(qū)藝術教育主管部門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渠道來努力解決這一問題。在大力加強高師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加快中小學音樂師資培養(yǎng)的同時,采取了諸如“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中小學音樂優(yōu)秀課(錄像)評比”、“全國音樂教育論文評選”以及組建“藝術教育專家講師團”、舉辦“音樂教學研討會”、引進國外先進音樂教學法等各種方式,培訓教師,促進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此外,音樂課程設置時數增加,音樂課程開課率穩(wěn)步上升,音樂教學設備日臻完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日趨豐富多彩,音樂教育科研不斷深入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這些都標志著我國普通音樂教育已進入我國歷史上的最好發(fā)展時期。
二、基礎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看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問題在音樂學科中同樣存在,而且音樂學科還面臨許多自身體系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些問題。
?。ㄒ唬┖⒆訍垡魳?,不愛音樂課
愛樂,是孩子們的天性,然而,具有愛樂天性的孩子們卻不喜歡學校里的音樂課。“談起音樂課,同學們大多是一副也就是那么回事的表情。難懂的樂曲,枯燥乏味的樂理,讓人倒盡胃口。”這是哈爾濱市一位中學生概括當前大多數學生對音樂課的看法。
無獨有偶,海南省海口市一位學生不僅證實了種看法,而且字里行間透著種種對音樂課的怨氣:“得知中學也有音樂課的時候,不由得掃去幾分跨入中學的感慨——又是無聊至極的音樂課!課堂死氣沉沉,45分鐘只有老師一個人在那兒“哆來咪”,整天讓我們背作者簡介,分析歌詞,弄得音樂課成了文縐縐的語文課,哎,一提起來就來氣。”
學生對“中學也有音樂課”的怨氣,折射出小學音樂課與中學音樂課同樣的問題所在。一位山東的中學生回憶說:“小學音樂課就是老師教一句我們唱一句的模式,漸漸地,那一句句的曲子仿佛起到了催眠作用,使得我每逢音樂課就想睡覺,同學們大都把音樂課堂當做休息的天堂。”江蘇省一位學生列舉和分析小學音樂課不受歡迎的原因時,重點提到了教師的因素:“老師總是擺出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神情總是那樣嚴肅,音樂課堂死氣沉沉,叫人活躍不起來,沒有一點樂趣。音樂課過于注重樂理知識,分析樂理的時間比唱歌時間還長。”陜西的幾位學生則把傳統、落伍的音樂教學方式做了這樣的歸納:“每堂音樂課都是先練打節(jié)奏,接著唱音符,然后讀歌詞,最后填歌詞。這種老套的方法我們體驗了六年,真是太膩煩了!”顯然,學生們對這種傳承式的音樂教學,尤其是機械、呆板的訓練方式已經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
然而之還不是最嚴重和最可怕的,使人們心悸的是有些音樂課已經對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傷害和扭曲,使得部分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和憎恨情緒。
??谑袑W生孟某:“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痛,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不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讓我全都記下來,這怎么可能呢?這么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而且每到考試的時候,老師總會嘀咕一句‘五音不全’,聲音雖然不大,但我聽得清清楚楚。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新學期開學,我極不情愿地接過音樂課本,然后立刻把它扔到書桌的角落里,好像它會突然長出獠牙來咬我一樣。當我聽到音樂教師外出學習不能上音樂課時,我真想沖到樓臺頂上大喊一通:太高興了!我解放了!”
聆聽如此的心聲,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音樂教師心中都會泛起陣陣酸楚。
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
?。ǘ┗A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化傾向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已有近百年歷史,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們至今還沒能找到和建立屬于基礎音樂教育自己的體系。現行中小學音樂教育基本沿用了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模式,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要求方面,均受到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深刻影響。內容與要求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發(fā)展需要,尤其在“雙基”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每周1至2個40分鐘的音樂課,要在學習唱歌、學習樂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被填塞給諸如音符、休止符、音階、音程、和弦、調、調式、曲式以及數十種音樂記號,并視唱帶有一個、二個、甚至三個升降號曲調,聽辨音程、和弦、調式,聽寫旋律,分析曲式等等。這種狀況,使得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由于無法逾越“雙基”高墻而面對音樂產生自卑與冷漠心態(tài)的失敗者。
在一段時間內,各式各樣的“音樂實驗班”、“音樂加強班”曾成為我國音樂教學改革的主潮。然而,由于是缺乏對基礎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未能真正把握住美育的涵義,從而使實驗脫離了音樂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深深地陷入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的迷谷,著意向專業(yè)化、成人化看齊,追求不適宜的高難度:你練二升二降,我就練三升三降;你聽大、小三和弦,我則練轉位七和弦;你中學講創(chuàng)作我小學就教作曲;幼兒園的實驗班必要超過小學程度,小學的實驗班則要高于中學水平,中學超中師,中師超……好像不超《大綱》就枉為實驗班。這種實驗班和加強班實際上是面向少數學生的“尖子班”、“寶塔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基本上沿襲了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模式。
推崇“音樂實驗班”和“音樂加強班”的作法大大加劇了基礎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化傾向。這種狀況,不僅造成了音樂教學內容越來越專,教學要求越來越難,教學方式越來越單調、機械,教學過程越來越枯燥、呆板、程式化,而且越來越導致音樂教學產生負面效應——學生對音樂課的冷漠與疏遠。從這種音樂教育方式的全過程來看,在熟練技術的背后,基本上是枯燥、僵化、超負荷的訓練,由于技能要求的重壓,學生們被迫像雜技演員似的操作,理性地學習音樂,久而久之,音樂在孩子們心中早已變成了僵死的東西。這種技術性的成就,往往是以喪失孩子的美好天性為代價,以犧牲其豐富的情感體驗為代價的。提倡“知識中心”、“技能至上”的人產或許不會想到,在訓練孩子們掌握某些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對音樂的憎恨和對藝術的無知。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基礎音樂教育以美育為其宗旨,是音樂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擔起專業(yè)音樂教育的職能,它不以培養(yǎng)音樂特長為目的(但不排斥音樂特長),更不能造就音樂家為己任(但尊重每個孝在成為音樂家的可能),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音樂素養(yǎng)教育。如果只醉心于少數優(yōu)秀的學生而置全體學生于不顧,如果認為音樂教育就是要“拔尖子”、“訓練出小音樂家”、“為天才兒童服務”,那么,基礎音樂教育的性質、價值、原則統統被異化了。
(三)基礎音樂教育的非藝術化傾向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問題,美育與其他方面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導致了人們對基礎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嚴懲誤解。具體表現在:只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特別是輔德、益智等價值;只注重知識、技能等非審美的體驗,而忽視情感、興趣、想像、創(chuàng)造等審美體驗;忽視音樂教育在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教育目標。上述種種誤區(qū)必然導致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的嚴懲喪失。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音樂教育被戴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環(huán),其輔德作用被無限地夸大。例如“音樂可以振奮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歌就是一堂政治課”等等。1992年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的第一條中就表述為德育的目標:“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近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實施本大綱應注意的問題”部分中,一再強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不僅將唱歌教學定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要求音樂教育教學“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之中”,“教材的編選首先要重視思想性”。這種狀況使得音樂教學的內容更加偏向政治化、思想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音樂教學方式則更加理性化,音樂課堂循規(guī)蹈矩,充滿了濃厚的說教色彩。
音樂能夠開發(fā)智力,也許并不錯,然而,音樂教育的主要價值并不在這里。那些用心良苦的“用音樂開發(fā)智力”、“學音樂的人聰明”、“音樂可以提高文化課成績”的呼聲,目的是為了證明音樂的智育作用。這種不異泯滅音樂教育本體,甘愿淪為智育附庸的觀念嚴重導致了音樂美育的失落與困惑,許多人認為審美是“空”的,摸索不著,看不見,甚至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相反,智力教育的一整套東西被搬到音樂教育中來并不斷地被加以強調,結果是講授代替了感受,講解代替了理解,我講你聽、我教你學代替了自身的體驗。音樂本身是非語義的信息,“不確定性”是其重要特質,然而卻被許多教師解釋得比語言還要精確;在識譜教學中,有的教師運用數學的方法計算“拍子”,竟算到小數點……這真是美育和音樂教育的悲哀!
第二節(jié) 外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和音樂教育都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機遇,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v覽近百年的世界音樂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突出的兩個基本特點:一,反映在音樂教育理念方面,是對人本主義多元主義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廣泛認同和確立;二,表現在音樂教育實踐方面,則普遍擴展了音樂教學領域,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倡導和關注學習者對音樂本身的感受、體驗,強調學生者對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也就是說,對音樂的學習應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進行。
一、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
20世紀,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并對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如歐洲的德國、匈牙利、瑞士、蘇聯、北美的美國,亞洲的日本等,雖然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但對音樂教育的本質認識卻完全一致。
?。ㄒ唬┤吮局髁x音樂教育價值觀
明確提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人的發(fā)展”是國際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總的趨勢和突出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各州都在為一個總的教育目標而致力研制新的課程標準。從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中,我們可以看到德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兩個趨勢:1、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2、尋求傳統教學內容、方法與現實生活中的新變化之間的融合統一。
德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強調音樂教育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把音樂融入個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樂成為個性的表達方法。對世界音樂教育有著廣泛影響的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首先關注的是音樂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巨大作用???。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達,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深受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創(chuàng)建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讓音樂屬于每個人”、“音樂將伴隨每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逻_伊多次指出:“音樂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修養(yǎng),教育就不完整,離開了音樂就談不上是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他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關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機部分,沒有音樂就沒有完美的人生。他指出,對音樂的學習應淡化和拋棄那種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不把音樂當成謀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將更加美好”即是其著名的音樂教育箴言。
瑞士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音樂教育體系也認為,人類的每一個成員都先天具有一種音樂創(chuàng)造力量和發(fā)展?jié)撡|,對音樂的感情、體驗與理解,是人類生存與成長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達及人的感覺,影響人的精神,使人的情感世界充實和豐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情趣,終生喜愛音樂。
在蘇聯,人本主義音樂教育價值觀也被音樂教育界廣泛認同,“為了人的發(fā)展”成為該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的論述:”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這種表述不僅反映了一個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深刻揭示了普通音樂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普通音樂教育與專業(yè)音樂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蘇霍姆斯基在進一步論述音樂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時曾這樣說:“一個人在傾聽音樂時,他也在認識自己,而且首先認識到,他作為人,是美好的;他降臨人世也就是成為一個美好的人。”蘇聯的另一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以其遠見卓識對學校音樂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認為,科學和藝術是人類精神闡明的兩大基礎。為了取得兩者的平衡,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如果缺乏這種平衡,就沒有資格稱為普通教育。
美國20世紀涌現出一批杰出的音樂教育家,如被譽為“美國音樂教育之父”的洛威爾。海森,擔任“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首屆主席的菲利普。海登,成功研究“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量”與開創(chuàng)音樂心理學獨立學科的卡爾。西肖爾,著有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音樂教育的《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的詹姆斯。默賽爾和梅布爾。格連等。這些卓越的音樂教育家都是人本主義者,其教育理念均閃爍著“音樂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tài),塑造人格”的思想光輝。
20世紀50年代,美國全國性大規(guī)模的教育改革給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在隨后的幾年中,學校音樂教育的人本主義思想不斷得到強化。其核心價值觀為:1音樂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激勵人們的精神生活。2、音樂是發(fā)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徑,是理解和聯系人與人之間的愿望、體驗生活的內涵和美的手段。3、音樂能激發(fā)人的想像力和表現力,并為人的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途徑。
在亞洲的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的音樂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義色彩。他說:“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讓一個兒童從降生之日起就聽美好的音樂并自己學著演奏,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敏感、遵守紀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獲得一顆美麗的心。”鈴木鎮(zhèn)一的教育方法雖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內容,但其音樂教育思想對日本學校音樂教育具有相當的影響。在日本最新頒布的“學校音樂課程框架”中,“領略音樂之美,培養(yǎng)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通過音樂體驗充實上學生活的習慣和態(tài)度”等人本主義目標被明確地列入到學習目的之中。
?。ǘ┒嘣髁x音樂教育價值觀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一直突出多元文化觀的主題。所謂多元文化觀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都應受到尊重和理解,并得到發(fā)展。就音樂而言,系指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音樂。世界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各民族的音樂都是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標準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不能認為誰的高級,誰的低級,誰的科學,誰的不科學,只是具有不同特點而已,都應得到尊重與理解。
長期以來,音樂的歐洲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實際上,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音樂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富,它同歐洲音樂文化一道,創(chuàng)造了整個世界的音樂文明。
基于上述認識,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半個世紀的國際音樂教育發(fā)展歷程不斷延續(xù)與深化著多元主義音樂教育觀的主題。從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召開的歷屆大會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所貫穿的一條明確的指導思想:50年代未召開的第3屆大會主題為“促進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音樂共同發(fā)展,并以此作為國際間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的一種手段”;60年代初召開的第6屆大會主題是“音樂世界中的東方和西方與音樂教育”;70年代在第12屆大會上進一步提出了“保留本土音樂和傳統,構建民族音樂體系,開設民族音樂課程”的音樂教育發(fā)展計劃,受到了國際音樂教育界的普遍贊同和響應;80年代,在第18屆大會上再次重申“音樂教育的世界性觀念”的多元文化觀主題,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發(fā)展方向被再次明確;90年代在韓國漢城召開的第20慢大會確立了“共享世界音樂”的主題,這一主題不僅突出了音樂在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將音樂民族學與世界音樂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充分地反映了一種“共享”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
多元主義音樂教育的課程發(fā)展研究,幾十年來也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諸如費里波尼綜合印度、中國、日本、大洋洲的文化指導與資料源的研究,安德森關于美國小學中兩種非西方音樂的教育研究,貝爾克關于墨西哥人及美國墨西哥人和印第安血統墨西哥人音樂文化的研究,施議關于印尼文化與音樂風格的研究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研究都是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進行,體現了明確的普通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
第1章 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與課程改革背景
●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外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背景
第一節(jié) 中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源于20世紀初,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在這百年中音樂教育經歷了一個曲折、迂回的發(fā)展歷程。建國以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在課程地位、課程管理、法規(guī)制定、教材建設、師資培養(yǎng)、教學設施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基礎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更為迅速,積累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基礎音樂教育在理念、目標、內容、方法、評價等許多方面已不能適應新世紀社會發(fā)展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和制約著我國音樂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一、基礎音樂教育取得的主要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尤其是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出現了從未有過的繁榮局面。
(一)美育和音樂教育在學校中的重要地位得到確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育和音樂教育逐步得到重視,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86年,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通過的“貫徹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方針”,確立了美育在國家教育方針中的地位。1999年6月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江澤民同志在開幕式上的講話中重新明確了美育是我國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我們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充分體現了黨和國家對美育的重視。在這次會議上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美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內容,強調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ǘ?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1986年9月,建國以來第一個主管普通學校藝術教育工作的專門機構——國家教委藝術教育處成立(隨著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和不斷得到重視,1989年教育部設置了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1993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同年,還成立了由全國著名藝術教育家組成的藝術教育咨詢機構——國家教委藝術教育委員會。這兩個機構的建立,結束了我國音樂教育長期以來沒有專門機構管理和指導,長期得不到重視的狀況,從而使音樂教育的發(fā)展得到了體制和組織方面的保障。隨后,全國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相繼成立了藝術教育處和藝術教育委員會,配備了專職人員,初步形成了全國藝術教育的管理和咨詢網絡。
?。ㄈ?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育法規(guī)建設得到加強
以法興教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根本大計,尤其是對于基礎薄弱的藝術教育來說,更需要權威性的法規(guī)來規(guī)范管理。
1989年,我國第一個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1989—2000年)》頒布,提出了20世紀最后10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兑?guī)劃》為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的發(fā)展描繪了一幅宏偉藍圖?!兑?guī)劃》的貫徹執(zhí)行,有力地推動了我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2002年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guī)劃(2001—2010年)》進一步描繪了我國學校藝術教育發(fā)展的美好遠景,是新世紀第一個10年普通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新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
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教育部(國家教委)先后制定、修訂了九部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即:《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79年)、《全日制五年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82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88年)、《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1988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1992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2001年)、《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2001年)。這些大綱的頒發(fā)試行,對于規(guī)范中小學音樂教學,促進音樂教材建設,使音樂教育走上健康發(fā)展的軌道起了重要作用。尤其是2001年頒布的小學和實踐兩個大綱修訂稿,體現了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和素質教育的新理念,是新時期學校音樂教育法規(guī)建設的重要成果,標志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已步入規(guī)范化、科學化發(fā)展的階段。
1989年和2002年,教育部(國家教委)兩次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和《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器材配備目錄》。這兩份文件對中小學音樂教學所需要的設施、器材作了詳細的規(guī)定,從而實現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設備的規(guī)范化管理。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伴隨著新世紀鐘聲而啟動的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取得了劃時代的成果。2001年,國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誕生,標志著我國基礎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具有里程碑式的巨大意義。
(四)音樂教育體系進一步完善
1994年,江澤民、李嵐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發(fā)表了關于加強學校藝術教育和高中應該開設音樂課的重要指示。同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普通高中開設藝術欣賞課。其中,包括音樂欣賞課,規(guī)定在高一或高二年級開設,每周一課時,為必修課。
高中開設音樂欣賞課是加強學校美育工作的重大舉措,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陶冶情操,完善人格,而且彌補了高中階段長期不開設音樂課所造成的藝術教育“真空”和“斷層”,對發(fā)展和完善我國普通音樂教育體系意義重大。
?。ㄎ澹┮魳方滩慕ㄔO有了長足發(fā)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材建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受教育部委托,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編輯出版了《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音樂課本》、《全日制十年制小學音樂課本》統編教材,從而結束了我國中小學長期以來缺乏音樂教材的狀況;隨后,在“一綱多本”教材方針指導下,上海、北京、天津、廣東、湖南、湖北、安徽、吉林、四川、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區(qū)相繼編寫出版了具有本地區(qū)特色的中小學音樂教材,豐富了教材體系,推動了教材建設;90年代以后,初步形成了人音版、人教版、沿海版(廣東)、內地版(四川)等版本,并包括許多省市和地區(qū)編寫的鄉(xiāng)土教材以及若干種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在內的中小學音樂教材體系。
(六)音樂教師整體素質得到提高
我國中小學音樂師資數量不足、水平不高是阻礙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近20年來,國家和各省、市、區(qū)藝術教育主管部門采取各種措施、通過多種渠道來努力解決這一問題。在大力加強高師音樂教育學科建設,加快中小學音樂師資培養(yǎng)的同時,采取了諸如“中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中小學音樂優(yōu)秀課(錄像)評比”、“全國音樂教育論文評選”以及組建“藝術教育專家講師團”、舉辦“音樂教學研討會”、引進國外先進音樂教學法等各種方式,培訓教師,促進教師素質和教學水平的提高。
此外,音樂課程設置時數增加,音樂課程開課率穩(wěn)步上升,音樂教學設備日臻完善,課外校外音樂活動日趨豐富多彩,音樂教育科研不斷深入并取得了許多研究成果。這些都標志著我國普通音樂教育已進入我國歷史上的最好發(fā)展時期。
二、基礎音樂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充分看到我國音樂教育的改革與發(fā)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認識到,目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所存在的諸多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問題在音樂學科中同樣存在,而且音樂學科還面臨許多自身體系不適應時代發(fā)展的一些問題。
?。ㄒ唬┖⒆訍垡魳?,不愛音樂課
愛樂,是孩子們的天性,然而,具有愛樂天性的孩子們卻不喜歡學校里的音樂課。“談起音樂課,同學們大多是一副也就是那么回事的表情。難懂的樂曲,枯燥乏味的樂理,讓人倒盡胃口。”這是哈爾濱市一位中學生概括當前大多數學生對音樂課的看法。
無獨有偶,海南省海口市一位學生不僅證實了種看法,而且字里行間透著種種對音樂課的怨氣:“得知中學也有音樂課的時候,不由得掃去幾分跨入中學的感慨——又是無聊至極的音樂課!課堂死氣沉沉,45分鐘只有老師一個人在那兒“哆來咪”,整天讓我們背作者簡介,分析歌詞,弄得音樂課成了文縐縐的語文課,哎,一提起來就來氣。”
學生對“中學也有音樂課”的怨氣,折射出小學音樂課與中學音樂課同樣的問題所在。一位山東的中學生回憶說:“小學音樂課就是老師教一句我們唱一句的模式,漸漸地,那一句句的曲子仿佛起到了催眠作用,使得我每逢音樂課就想睡覺,同學們大都把音樂課堂當做休息的天堂。”江蘇省一位學生列舉和分析小學音樂課不受歡迎的原因時,重點提到了教師的因素:“老師總是擺出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神情總是那樣嚴肅,音樂課堂死氣沉沉,叫人活躍不起來,沒有一點樂趣。音樂課過于注重樂理知識,分析樂理的時間比唱歌時間還長。”陜西的幾位學生則把傳統、落伍的音樂教學方式做了這樣的歸納:“每堂音樂課都是先練打節(jié)奏,接著唱音符,然后讀歌詞,最后填歌詞。這種老套的方法我們體驗了六年,真是太膩煩了!”顯然,學生們對這種傳承式的音樂教學,尤其是機械、呆板的訓練方式已經產生了深深的厭煩情緒。
然而之還不是最嚴重和最可怕的,使人們心悸的是有些音樂課已經對學生的心靈造成了傷害和扭曲,使得部分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和憎恨情緒。
??谑袑W生孟某:“一提到上音樂課,我就頭痛,因為一上音樂課,就有無數個我根本不認識的音符迎面撲來,令我招架不住。更可怕的是,老師竟然讓我全都記下來,這怎么可能呢?這么多的“哆來咪”,看到都害怕,讓我背下來,簡直是謀殺!而且每到考試的時候,老師總會嘀咕一句‘五音不全’,聲音雖然不大,但我聽得清清楚楚。音樂課的教室,簡直就是我的刑場!新學期開學,我極不情愿地接過音樂課本,然后立刻把它扔到書桌的角落里,好像它會突然長出獠牙來咬我一樣。當我聽到音樂教師外出學習不能上音樂課時,我真想沖到樓臺頂上大喊一通:太高興了!我解放了!”
聆聽如此的心聲,任何一位具有愛心與責任感的音樂教師心中都會泛起陣陣酸楚。
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出現了什么問題?
?。ǘ┗A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化傾向
我國基礎音樂教育已有近百年歷史,然而,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我們至今還沒能找到和建立屬于基礎音樂教育自己的體系。現行中小學音樂教育基本沿用了專業(yè)音樂教育的模式,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在教學要求方面,均受到專業(yè)音樂院校的深刻影響。內容與要求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發(fā)展需要,尤其在“雙基”方面體現得最為明顯,幾歲、十幾歲的孩子,每周1至2個40分鐘的音樂課,要在學習唱歌、學習樂器、欣賞音樂作品的同時,被填塞給諸如音符、休止符、音階、音程、和弦、調、調式、曲式以及數十種音樂記號,并視唱帶有一個、二個、甚至三個升降號曲調,聽辨音程、和弦、調式,聽寫旋律,分析曲式等等。這種狀況,使得我們的基礎音樂教育培養(yǎng)了一批又一批由于無法逾越“雙基”高墻而面對音樂產生自卑與冷漠心態(tài)的失敗者。
在一段時間內,各式各樣的“音樂實驗班”、“音樂加強班”曾成為我國音樂教學改革的主潮。然而,由于是缺乏對基礎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未能真正把握住美育的涵義,從而使實驗脫離了音樂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深深地陷入單純追求知識與技能的迷谷,著意向專業(yè)化、成人化看齊,追求不適宜的高難度:你練二升二降,我就練三升三降;你聽大、小三和弦,我則練轉位七和弦;你中學講創(chuàng)作我小學就教作曲;幼兒園的實驗班必要超過小學程度,小學的實驗班則要高于中學水平,中學超中師,中師超……好像不超《大綱》就枉為實驗班。這種實驗班和加強班實際上是面向少數學生的“尖子班”、“寶塔班”,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基本上沿襲了音樂學院附中、附小的模式。
推崇“音樂實驗班”和“音樂加強班”的作法大大加劇了基礎音樂教育的專業(yè)化傾向。這種狀況,不僅造成了音樂教學內容越來越專,教學要求越來越難,教學方式越來越單調、機械,教學過程越來越枯燥、呆板、程式化,而且越來越導致音樂教學產生負面效應——學生對音樂課的冷漠與疏遠。從這種音樂教育方式的全過程來看,在熟練技術的背后,基本上是枯燥、僵化、超負荷的訓練,由于技能要求的重壓,學生們被迫像雜技演員似的操作,理性地學習音樂,久而久之,音樂在孩子們心中早已變成了僵死的東西。這種技術性的成就,往往是以喪失孩子的美好天性為代價,以犧牲其豐富的情感體驗為代價的。提倡“知識中心”、“技能至上”的人產或許不會想到,在訓練孩子們掌握某些音樂知識和技能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他們對音樂的憎恨和對藝術的無知。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基礎音樂教育以美育為其宗旨,是音樂文化素養(yǎng)方面的教育,它不可能、也不必要承擔起專業(yè)音樂教育的職能,它不以培養(yǎng)音樂特長為目的(但不排斥音樂特長),更不能造就音樂家為己任(但尊重每個孝在成為音樂家的可能),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一種音樂素養(yǎng)教育。如果只醉心于少數優(yōu)秀的學生而置全體學生于不顧,如果認為音樂教育就是要“拔尖子”、“訓練出小音樂家”、“為天才兒童服務”,那么,基礎音樂教育的性質、價值、原則統統被異化了。
(三)基礎音樂教育的非藝術化傾向
由于歷史的原因,長期以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問題,美育與其他方面特別是與德育的關系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導致了人們對基礎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嚴懲誤解。具體表現在:只關注音樂教育的外在價值,特別是輔德、益智等價值;只注重知識、技能等非審美的體驗,而忽視情感、興趣、想像、創(chuàng)造等審美體驗;忽視音樂教育在開發(fā)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完善人格、美化人生等諸多方面的獨特作用,習慣于把其他課程的教育目標簡單地移植為音樂教育目標。上述種種誤區(qū)必然導致音樂課程審美性、藝術性的嚴懲喪失。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音樂教育被戴上了德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的光環(huán),其輔德作用被無限地夸大。例如“音樂可以振奮精神,鼓舞斗志”、“一首好歌就是一堂政治課”等等。1992年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在“教學目的”的第一條中就表述為德育的目標:“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近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在“實施本大綱應注意的問題”部分中,一再強調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不僅將唱歌教學定位為“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而且要求音樂教育教學“應寓思想教育于音樂之中”,“教材的編選首先要重視思想性”。這種狀況使得音樂教學的內容更加偏向政治化、思想化和意識形態(tài)化,音樂教學方式則更加理性化,音樂課堂循規(guī)蹈矩,充滿了濃厚的說教色彩。
音樂能夠開發(fā)智力,也許并不錯,然而,音樂教育的主要價值并不在這里。那些用心良苦的“用音樂開發(fā)智力”、“學音樂的人聰明”、“音樂可以提高文化課成績”的呼聲,目的是為了證明音樂的智育作用。這種不異泯滅音樂教育本體,甘愿淪為智育附庸的觀念嚴重導致了音樂美育的失落與困惑,許多人認為審美是“空”的,摸索不著,看不見,甚至是一種虛無飄渺的東西。相反,智力教育的一整套東西被搬到音樂教育中來并不斷地被加以強調,結果是講授代替了感受,講解代替了理解,我講你聽、我教你學代替了自身的體驗。音樂本身是非語義的信息,“不確定性”是其重要特質,然而卻被許多教師解釋得比語言還要精確;在識譜教學中,有的教師運用數學的方法計算“拍子”,竟算到小數點……這真是美育和音樂教育的悲哀!
第二節(jié) 外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狀況
20世紀以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教育和音樂教育都獲得了空前的發(fā)展機遇,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v覽近百年的世界音樂教育,我們可以看到突出的兩個基本特點:一,反映在音樂教育理念方面,是對人本主義多元主義音樂教育價值觀的廣泛認同和確立;二,表現在音樂教育實踐方面,則普遍擴展了音樂教學領域,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倡導和關注學習者對音樂本身的感受、體驗,強調學生者對音樂實踐活動的參與,也就是說,對音樂的學習應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進行。
一、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
20世紀,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音樂教育獲得了迅速的發(fā)展,并對國際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代表性的幾個國家,如歐洲的德國、匈牙利、瑞士、蘇聯、北美的美國,亞洲的日本等,雖然各自的政治、經濟、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但對音樂教育的本質認識卻完全一致。
?。ㄒ唬┤吮局髁x音樂教育價值觀
明確提出音樂教育的價值在于“人的發(fā)展”是國際音樂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總的趨勢和突出特點。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德國各州都在為一個總的教育目標而致力研制新的課程標準。從音樂課程標準的研制中,我們可以看到德國音樂教育發(fā)展的兩個趨勢:1、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原則。2、尋求傳統教學內容、方法與現實生活中的新變化之間的融合統一。
德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美化人的生活”,強調音樂教育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把音樂融入個人的生活世界中,使音樂成為個性的表達方法。對世界音樂教育有著廣泛影響的德國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首先關注的是音樂教育對人的發(fā)展的巨大作用???。奧爾夫曾說過:“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對于一切,我最終關注的不是音樂的,而是精神的探討。”他認為音樂是人類思想感情最自然的表達,每個人都具有潛在的音樂本能,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面向所有的人。
匈牙利普通學校音樂教育深受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所創(chuàng)建的音樂教育體系的影響,“讓音樂屬于每個人”、“音樂將伴隨每個人的生存與發(fā)展”是其重要的教育理念??逻_伊多次指出:“音樂是人的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不具備這方面的修養(yǎng),教育就不完整,離開了音樂就談不上是個全面發(fā)展的人。”他認為音樂和人的生命本體有著密切關系,是人精神生活的需要,是每天生活的有機部分,沒有音樂就沒有完美的人生。他指出,對音樂的學習應淡化和拋棄那種功利性的目的,“如果不把音樂當成謀生的手段,那么生活將更加美好”即是其著名的音樂教育箴言。
瑞士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音樂教育體系也認為,人類的每一個成員都先天具有一種音樂創(chuàng)造力量和發(fā)展?jié)撡|,對音樂的感情、體驗與理解,是人類生存與成長的基本方式之一。因此,音樂教育應該達及人的感覺,影響人的精神,使人的情感世界充實和豐富,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情趣,終生喜愛音樂。
在蘇聯,人本主義音樂教育價值觀也被音樂教育界廣泛認同,“為了人的發(fā)展”成為該國普通學校音樂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對音樂教育本質的認識上,最典型、最具代表性的是教育家蘇霍姆斯基的論述:”音樂教育并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這種表述不僅反映了一個教育家特有的洞察力和使命感,更深刻揭示了普通音樂教育的本質,闡明了普通音樂教育與專業(yè)音樂教育之間的辯證關系。蘇霍姆斯基在進一步論述音樂對人的發(fā)展的影響時曾這樣說:“一個人在傾聽音樂時,他也在認識自己,而且首先認識到,他作為人,是美好的;他降臨人世也就是成為一個美好的人。”蘇聯的另一位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以其遠見卓識對學校音樂教育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他認為,科學和藝術是人類精神闡明的兩大基礎。為了取得兩者的平衡,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校教育,如果缺乏這種平衡,就沒有資格稱為普通教育。
美國20世紀涌現出一批杰出的音樂教育家,如被譽為“美國音樂教育之父”的洛威爾。海森,擔任“美國音樂教育者全國大會”首屆主席的菲利普。海登,成功研究“西肖爾音樂才能測量”與開創(chuàng)音樂心理學獨立學科的卡爾。西肖爾,著有幾乎影響了整整一代美國音樂教育的《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的詹姆斯。默賽爾和梅布爾。格連等。這些卓越的音樂教育家都是人本主義者,其教育理念均閃爍著“音樂以人的生存意識為中心,反映人的本質,展示人的心態(tài),塑造人格”的思想光輝。
20世紀50年代,美國全國性大規(guī)模的教育改革給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提供了機遇,在隨后的幾年中,學校音樂教育的人本主義思想不斷得到強化。其核心價值觀為:1音樂作為人類交流的一種基本形式,傳達人們的思想感情,激勵人們的精神生活。2、音樂是發(fā)展人的美感的重要途徑,是理解和聯系人與人之間的愿望、體驗生活的內涵和美的手段。3、音樂能激發(fā)人的想像力和表現力,并為人的不同的思維方式與行為方式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途徑。
在亞洲的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鎮(zhèn)一的音樂教育思想最具人本主義色彩。他說:“教音樂不是我的主要目的,我想造就良好的公民”、“如果讓一個兒童從降生之日起就聽美好的音樂并自己學著演奏,就可以培養(yǎng)他的敏感、遵守紀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獲得一顆美麗的心。”鈴木鎮(zhèn)一的教育方法雖有其特殊的背景和內容,但其音樂教育思想對日本學校音樂教育具有相當的影響。在日本最新頒布的“學校音樂課程框架”中,“領略音樂之美,培養(yǎng)音樂興趣,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能力,使學生養(yǎng)成通過音樂體驗充實上學生活的習慣和態(tài)度”等人本主義目標被明確地列入到學習目的之中。
?。ǘ┒嘣髁x音樂教育價值觀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際音樂教育的發(fā)展一直突出多元文化觀的主題。所謂多元文化觀是指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都應受到尊重和理解,并得到發(fā)展。就音樂而言,系指充分尊重世界各民族、各地區(qū)的音樂。世界民族的多樣性決定了世界音樂的多樣性,各民族的音樂都是根據本民族的審美標準創(chuàng)造出來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反映,不能認為誰的高級,誰的低級,誰的科學,誰的不科學,只是具有不同特點而已,都應得到尊重與理解。
長期以來,音樂的歐洲中心主義對世界各地區(qū)、各民族的音樂文化起到了嚴重的制約作用,不同程度地影響了各個國家民族音樂的傳承發(fā)展。實際上,世界上各個不同國家、民族的特色音樂文化,是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財富,它同歐洲音樂文化一道,創(chuàng)造了整個世界的音樂文明。
基于上述認識,從20世紀50年代至今,半個世紀的國際音樂教育發(fā)展歷程不斷延續(xù)與深化著多元主義音樂教育觀的主題。從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召開的歷屆大會中,我們可以看出其中所貫穿的一條明確的指導思想:50年代未召開的第3屆大會主題為“促進東方世界和西方世界音樂共同發(fā)展,并以此作為國際間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的一種手段”;60年代初召開的第6屆大會主題是“音樂世界中的東方和西方與音樂教育”;70年代在第12屆大會上進一步提出了“保留本土音樂和傳統,構建民族音樂體系,開設民族音樂課程”的音樂教育發(fā)展計劃,受到了國際音樂教育界的普遍贊同和響應;80年代,在第18屆大會上再次重申“音樂教育的世界性觀念”的多元文化觀主題,世界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發(fā)展方向被再次明確;90年代在韓國漢城召開的第20慢大會確立了“共享世界音樂”的主題,這一主題不僅突出了音樂在促進世界和平和人類發(fā)展中的巨大作用,將音樂民族學與世界音樂教育緊密聯系在一起,而且充分地反映了一種“共享”的國際視野和全球意識。
多元主義音樂教育的課程發(fā)展研究,幾十年來也獲得了許多有意義的成果,諸如費里波尼綜合印度、中國、日本、大洋洲的文化指導與資料源的研究,安德森關于美國小學中兩種非西方音樂的教育研究,貝爾克關于墨西哥人及美國墨西哥人和印第安血統墨西哥人音樂文化的研究,施議關于印尼文化與音樂風格的研究等等。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研究都是在中小學音樂課程中進行,體現了明確的普通音樂教育的價值取向。
上一篇:初中音樂新課程教學法(二)(金亞文主編)
下一篇:中小學音樂教育觀念的革新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