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也是一種課程資源
摘自:《上海教育服務網》
我校是一所藝術特色學校,各年級都有一個音樂特色班,大部分學生都有一定的器樂演奏基礎和音樂方面的特長,這給音樂教學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每學期的教學任務在特色班總是提前好幾周完成,后面幾周該如何教學呢?為了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我想嘗試一下讓他們學習作曲。因為特色班的學生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視唱能力,如果引導正確,讓他們作曲是有可能成功的。
在常人的眼里,作曲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讓初中學生學習作曲看起來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而我認為只要具備基本的樂理知識和記譜能力,就可以嘗試作曲。雖然音樂作品是由高、低、長、短不同的各種音符堆砌而成,其中也包含了很多不可缺少的因素,如:作者的情感、作曲技法、音響效果等,但在諸多的因素中,主要應該是情感,而不是技巧。
我在初一年級音樂特色班中談了我的想法,有一位同學非常驚奇地說: “啊,讓我們作曲,老師你和我們開玩笑吧?”但我從大部分同學的眼神中看出了他們對作曲的興趣和躍躍欲試的心情。
有位同學問: “老師,我們一開始應該怎樣做?”我給他們講了具體要求和要注意的幾點,給他們介紹了大家都很熟悉的舒伯特的《搖籃曲》,分析了它的結構形式和作曲方法,給他們演唱了我作曲的歌曲《山倒了》并介紹了我創(chuàng)作的全過程。又有同學問:“歌詞怎么辦?”我告訴他們可以自己創(chuàng)作,或者選喜歡的詩歌,每段不要超過四句,每句字數基本相等,比如:“我家有個小弟弟,聰明可愛又淘氣,整天爬上又爬下,滿臉滿頭都是泥?!?
第二節(jié)課,有學生已經作好了歌曲。戴燁同學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她是根據我課堂上講的民歌類型中的 “勞動號子”的特點創(chuàng)作的。我就用這首曲子和學生們一起進行了分析修改。
首先我讓學生們清楚一首樂曲應該是一個獨立的樂段,也就是能夠表達一個完整樂思的段落。每個樂段至少應該由兩個樂句組成,而戴燁同學的作品只有一個樂句,而且是一個不規(guī)整的樂句,也就是只有上句,沒有下句,不能成為一首完整歌曲。我們只需要把一個樂句變?yōu)閮蓚€樂句,就變成一首歌曲。我讓戴燁同學進行修改,她面有難色,我告訴她: “你的前三小節(jié)不錯,只需要修改第四小節(jié)即可,而且只需要修改一個音?!边@時由全班的同學幫她修改,把“1234567”七個音都試了一遍,最后大家認為用“5”比較好。有了上句,下句很快就產生了。用了重復的手法,大家認為缺少一點力度。我就給前三小節(jié)的第一拍增加了符點,通過演唱大家認為比較好,戴燁同學也非常滿意,最后形成定稿。
經過上面的修改,學生對歌曲創(chuàng)作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有學生給我交來他們的新作品,同時我也把他們的作品介紹給全班的學生,讓大家互相學習,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進行糾正,同時不斷講解新的有關作曲方面的知識。
經過幾周的實踐,我認為在初中階段,讓有音樂基礎的學生學習一些作曲的知識,進行一些簡單的作曲創(chuàng)作是完全可以的。比如,在音樂課上進行普及性的練習,通過興趣小組等形式進行提高性的學習,也可通過開展創(chuàng)校歌、班歌,舉辦學生創(chuàng)作歌曲演唱會,出學生創(chuàng)作歌曲集等活動開展校園文化生活,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點評]: 上海市閘北區(qū)教育局教研室/毛東海
本案例中開發(fā)的課程資源是指教師和學生共同開發(fā)的軟件資源 ----歌曲。王老師圍繞讓學生嘗試進行歌曲創(chuàng)作展開教學過程,歌曲創(chuàng)作的過程即為教學的過程,教學的過程即為課程資源開發(fā)的過程??梢赃@么說,在這里資源的開發(fā)和教學的過程融為一體,資源的開發(fā)和資源的運用,即時互動,發(fā)揮作用。這些即時創(chuàng)作的歌曲,不僅在臨場被用來激發(fā)其他學生進一步創(chuàng)作歌曲的愿望和靈感,更可以在以后的音樂課上被用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和啟發(fā)學生探究的典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