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初中音樂課改 >

新課程背景下有效音樂課堂教學的構建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人教網》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逐漸成為了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音樂課堂教學應從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層次化;教學內容的精選化、整合化;教學過程的靈活化、最優(yōu)化;教學氛圍的民主化、和諧化;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激勵化等方面考慮,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新課程、有效性、音樂課堂教學、構建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高質量、高效率的有效課堂教學是促進學生有效學習的基本前提條件,是實施新課程的重要保障,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痛苦,教學效率卻不高是普遍存在的問題。隨著新課程的深入,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逐漸成為了教育教學關注的焦點,那么如何構建有效的音樂課堂教學,下面就我對有效課堂教學的理解以及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與大家探討。

一、對有效課堂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1.有效課堂教學的內涵

余文森教授認為:從專業(yè)角度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獲得發(fā)展。發(fā)展就其內涵而言,指的是知識、技能,過程、方法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者(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發(fā)展就其時間而言,有當前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任何一個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前發(fā)展,同時對學生長遠發(fā)展也會有影響。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fā)展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2.課程教學的有效性的考量標準:

學習時間(投入):學習特定內容所需要的時間,它意味著學習效率,即學習速度的快慢;

學習效果(產出):指學生經過學習所發(fā)生的變化、獲得的進步和取得的成績,即學習收獲,通過學習獲得什么。

學習體驗:指學生的學習感受,即學習活動所伴隨或產生的心理體驗。

二、有效音樂課堂教學的構建

1、課堂教學目標的具體化、層次化

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就教學與發(fā)展問題,提出了“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他認為,我們教學至少要確定兩種發(fā)展的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第二種是即將達到或可能達到的水平,這兩種水平的之間的差距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維果斯基提出我們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教學應當走在發(fā)展的前面”。我們教學中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是“發(fā)展的人”、“獨特的人”,獨特性意味著差異性,他們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最近發(fā)展區(qū)”和“層次需要”也是不同的和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因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在課堂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要具體化、層次化,針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目標要“跳一跳,夠的到”,我國傳統(tǒng)教學中也有“跳一跳、摘果子”的優(yōu)秀經驗,學生也只有明確了適合自己的具體的、層次化的教學目標,才能認定目標,集中注意力,進行有的放矢的、切實有效的學習,才能避免學習陷入盲目性和隨意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2、教學內容的精選化、整合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孔子也說過: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學生能否通過音樂課堂教學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興趣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學內容是否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愛好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前提,是決定著“有效教學”的理想能否實現(xiàn)為課堂教學實踐的關鍵因素。

課程標準》也指出:教材要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依據(jù)不同年齡階段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并從學生興趣、需要和能力出發(fā)……,因此我們要樹立音樂課程興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對教材要科學的使用或“再度開發(fā)”,要用好、用活、用實教材,從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出發(fā),在充分考慮學生已有水平的基礎上,對教材精選和整合,根據(jù)學生的愛好、需要和學校的實際,開發(fā)和利用好當?shù)卣n程資源,開設學生喜聞樂見和感興趣的教材。切實的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得主動、扎實,富有成效。

3、教學過程的靈活化、最優(yōu)化

(1)靈活處理音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教師在課前要認真?zhèn)湔n,即精心進行“預設”,但同時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而動態(tài)生成具有復雜多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需要以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來指導我們理智的處理預設,教學不應該是預先設計的教學方案的完全執(zhí)行過程,而是持續(xù)生成教學內容的過程,它應該基于預設,又要突破預設的樊籠,不拘于預設,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既有教師精心的“預設”,又有智慧的“生成”。

(2)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的最優(yōu)化。課改專家特別強調和呼吁在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要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利于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要以學法的改革帶動教法的改革,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靈活性、創(chuàng)造性,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對教學方法的優(yōu)化選擇,要求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內容、學生認知和能力發(fā)展水平,結合教師自身的特長和風格,靈活運用教學方式,實現(xiàn)各種方式的優(yōu)化組合。任何一種教學方式,都不是萬能的,教學方法選擇的最優(yōu)化實質也包含了教學方式的多樣化的含義。就一堂課而言,教學方式的多樣化表現(xiàn)為課堂教學縱向上是多樣化的,即在一堂課上,教學可能會使用幾種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講授、探究、討論、操作等。就不同的課而言,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又表現(xiàn)為不同課堂教學所采用的主要教學方式是多樣化的。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提供了多種機會。

(3)系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反思。教學實踐之后的反思是課堂教學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們要經常靜心反思: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是否合理科學?問題的提出是否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是否有價值?有沒有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等,及時記下這些得失,并進行必要的歸類與取舍,考慮如果再教這部分內容時應該如何做,寫出“再教設計”。這樣可以做到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如果我們多一點教學反思的靈感,經常進行教學反思,就能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才能真正不斷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教學氛圍的民主化、和諧化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不僅僅對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氛圍,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而且也會使教師感受到學生對自己尊重。教學實踐也表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時間和機會越多,學生參與學習的時間就越多,有效教學的可能性就越大??梢?,有效教學必須要致力于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給學生以友愛、平等、快樂、成功的享受。

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一是發(fā)揚教學民主,優(yōu)化教學組織。課堂上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習,鼓勵質疑問難,發(fā)表不同意見,形成師生“互動流”。二是教師要提高業(yè)務素質,優(yōu)化教學藝術。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強師生情感溝通,教師如能在具有較高的教學素質的基礎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與學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態(tài)度和方法,形成與學生和諧共振的情感基調,那么,良好的教學氣氛自然會水到渠成,也勢必會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5、教學評價的多元化、激勵化

霍姆林斯基說過:“你在任何時候也不要急于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shù),請記?。撼晒Φ臍g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也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要,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評價作為課程、教學的有機環(huán)節(jié),它不是為了給出學生在群體中所處的位置,而是為了讓學生在現(xiàn)有的基礎上謀求實實在在的發(fā)展,通過評定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它提倡注重質性取向、有利于促進發(fā)展的評價方式,不僅注意結果而且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不僅注意定量評價,而且重視定性評價;不僅注意絕對性評價,而且重視相對性評價。

因此,我們在評價學生的時候,應從關注學生學習的差距和不足,轉變?yōu)榕Πl(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過程和結果等方面的成績和長處,堅持“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尊重個體差異,對學生區(qū)別對待,實現(xiàn)評價指標的多元化和評價目的的激勵化,充分考慮學生的努力程度、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等情況,改變傳統(tǒng)的評價體系,建立發(fā)展性的多種評價體系,對學生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減少厭學現(xiàn)象的發(fā)生,切實提高音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王升,主體參與教學策略的分層分析,課程.教材.教法,2001、3

3、余文森,論教學有效性,http://blog.cersp.com/userlog/406/index.shtml

4、孫傳遠,如何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

http://www.zjxjxs.com/lllh/lunwen/200609/1361.html。

5、徐玉森,提高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http://www.chinaschool.org/kcgg/jingyan/030619_06.htm。

6、陸麒娟,探尋課堂“有效生成”的規(guī)律,http://www.1e.com.cn/lj/。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