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課改專題 > 高中音樂課改 >

樂聲中的人文關懷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8   點擊:

摘自:《福建高中新課程網》

教育應彰顯教育的人文懷。音樂課作為人文學科的重要領域之一,將如何承載陶情抒性的審美功能和構建學生心中人文世界的歷史使命,是值得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深思和研究的課題。專題音樂欣賞因其知識的系統(tǒng)性和教學設計的創(chuàng)造性一直倍受音樂教科研的關注。筆者結合高中音樂欣賞教學的實際,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在開辟高中專題音樂欣賞教學方面進行了以下三個層面的嘗試,現整理成文,以拋磚引玉。

一、整合相同藝術形式的音樂教材形成專題提高學生音樂文化素養(yǎng)

從素質教育的怪面講,音樂藝術本身的知識就是人文學科知識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應該成為青少年知識儲備體系中的一部分。整合相同藝術形式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教學,讓學生在樂聲中了解和認知音樂基礎知識、基本常識,是提高學生音樂文化修養(yǎng)的重要途徑。

高中音樂欣賞教材,基本上還是相同藝術形式的專題性音樂欣賞,而且橫向上系統(tǒng)地整合了音樂與相關文化的關系。例如:音樂與戲異音樂與舞蹈(歌、舞劇音樂)等,這種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結合,不但很好地讓學生學習了音樂知識,而且還全面地了解了與音樂藝術密切相連的其他藝術對我們生活的重要意義。

從體載或表現形式的角度整合教材,我們可以進行 “藝術歌曲”鑒賞,與學生一起享受詩的性情和樂的雅致;我們可以舉行“室內樂”欣賞,帶學生去體會微型器樂重奏給我們帶來的精致和細膩;我們可以設計“雋永的器樂小品欣賞”專題,向學生展示聲音藝術世界中獨具個性魅力的精靈;我們還可以“走進音詩音畫”,去舒展想像的翅膀,邀游聲畫的靈幻時空;我們亦可以走進“交響世界”,享受五彩輝宏的交響藝術,體驗與大師們的一次次心靈撞擊。在音樂的風格方面我們可設計以地域文化相聯(lián)系的欣賞專題,如“走進西藏”----品味高原音樂和藏族風情;“五彩的‘風'”----民歌鑒賞與演唱等等。還可以設計以時代特征為線索或表現不同流派的音樂欣賞專題,如“古典主義音樂欣賞”、“浪漫主義音樂欣賞”、“爵士樂欣賞”等等。

二、提煉相同思想內涵的音樂教學素材形成專題幫助學生致達自我的人文境界

人文的教育將人文關懷視為人的終極關懷。何謂人文關懷?從字面上講,一是關心人,以人為本;二是關心文,關心人類文明,關心人類文化。首先,高中學生身心發(fā)展以趨于成人,豐厚的知識儲備和獨立人格的完善,令他們對人生充滿好奇和探究, “一言堂”、“照本宣讀”等舊式的課堂形式已無法滿足他們的求知欲,他們期待著老師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奇跡。其次,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節(jié)好課就如同一件精致的藝術品值得回味和思考,它的內涵來自于教師的文化底蘊,它的獨特形式來自于教師開拓性的教學設計。所以,關注學生,拓展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整合和設計形式新穎、有思想內涵、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和思考人生的專題性音樂欣賞課,才是音樂教育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

1.以情感體驗為原則關懷學生的心靈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情感是音樂的本源,也是維系人類與音樂互相作用關系的生命線。音樂教學將情感體驗作為教學原則,充分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理念。例如圣桑的《天鵝》是他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jié)》中最具有人性化的小曲。雖然予以動物的形態(tài),卻賦予了它最美最純最強韌的人的靈魂。我們在教學中應讓教學中應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和作曲家、演奏家感情共鳴的紐帶,通過聆聽來體驗他們在創(chuàng)作中所傾注的情感,感受作為人的最純潔、最高尚和最質樸的情懷。再通過芭蕾小品《天鵝之死》中音樂與舞蹈的肢體語言對原作情感的演繹,來了解情感作為一切藝術本源的內涵:藝術就是情感。

2.以情趣和能力為目標關懷學生藝術潛能的發(fā)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音樂教學的目標這一: “增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參與課堂、走上講臺,讓自我才華得到體現和認可是自我成功的表現,這種因心理滿足而產生的內心愉悅是學習興趣的最大源動力。

音樂與姊妹藝術的結合,是新教材人文理念的體現。高中音樂欣賞課堂的實踐離不開一個 “動”字,傳統(tǒng)的音樂欣賞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感受和能力發(fā)展。所以教材中專題欣賞的教學設計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情趣和能力。音樂與詩歌結合的專題欣賞,教師就應該組織學生去了解詩歌、詠唱詩歌、表演詩歌。音樂與舞蹈結合的專題欣賞,教師就應該帶學生走進舞蹈藝術的殿堂,聽一聽、看一看、跳一跳,感受一下音樂美、肢體美、韻律美和情感美。音樂與戲劇結合的專題欣賞,教師就該引領學生理解戲劇,在音樂素養(yǎng)、詩歌表演和舞蹈韻律的基礎上學習表演和表現。學生只有參與了活動才真正獲得音樂情感和美的體驗,才真正從人文廣義的角度了解音樂文化的內涵。設計一個活動內容,創(chuàng)設一種寬松情境,自然就給學生藝術潛能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間。

3.以相同人文內涵的音樂作品形成專題為主線關懷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藝術來源于生活,不管時空的變遷,它總折射出人類文化的光輝。在高中音樂欣賞教學中,音樂作品的人文性應該成為其情感性的最豐盈的補充。所以挖掘音樂作品中相同的人文內涵加以整合,設計出能拓寬學生人文視野、提高學生人文思想的欣賞專題,是專題音樂欣賞理念的最高境界,也是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最直接關懷。

相同人文內涵的音樂作品很多,然而這類專題欣賞的教學設計,還應根據音樂性、情趣性和學生文化儲備、理解能力等來決定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開辟 “藝術人生----和大師的對話”專題欣賞引領學生走近大師研討人生

浩瀚的人類文明史是由數以萬講的人和事構成的。這些人物與事件映身著人文歷史的年輪。開辟以人物、作品、故事為線索的 “藝術人生----和大師的對話”專題音樂欣賞,是體現人文關懷的另一層面:對人生的研討和反思。設計音樂作品的欣賞、研討活動,和學生一起參悟音樂大師們的情感、思想和對生活的感悟,引領學生開啟思考人生的大門。

(一)利用板塊式研討型課堂教學形式,開辟“藝術人生”專題欣賞

研究性學習讓大容量的音樂欣賞課堂成為可能,使學生走上講臺施展才華的夢想變成現實,也為革新課堂教學的形式創(chuàng)造了條件。在研究性學習帶來的教學契機下,我們開辟了“藝術人生 ----和大師的對話”的欣賞專題,采用新型的板塊式課堂教學模式:如“我講故事”為主題的介紹大師生平板塊,“我喜歡的音樂作品”為主題的聽賞板塊,“我想對您說”為主題的聽后感板塊等等。

在“聆聽貝多芬”專題欣賞教學中,我們組織各學習小組進行了三周的課前研究性學習:了解貝多芬生平故事,研究他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思想歷程和創(chuàng)作風格,有樂器演奏特長的學生還準備了幾首貝多芬作品主題旋律的演奏。課堂是學習的延續(xù)和伸展,在兩節(jié)課時的課堂學習中,各學習小組分別將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我們一邊聽貝多芬幼年、青年、中年等不同時期的故事,一邊欣賞他各時期的作品。同學們有的講故事,有的介紹作品,有的演奏樂曲,大家在自我展示的同時和同學一起分享學習的成果,體驗成功的喜悅,共同探討大師的人生軌跡,課堂研究、學習的氣氛特別活躍,師生都享受到學習和交流帶來的快樂。專題欣賞教學結束后,許多學生在他們的聽后感上談了體會:“我原來只知道《命運》很有名氣,現在才知識它是這樣產生的,難怪它如此迷人,世界上沒有什么語言能表達盡這種深刻和壯美!”“《歡樂頌》小時候就會唱,但不明白它還有如此偉大的意義!”“這節(jié)課讓我了解了貝多芬、席勒等音樂家的思想和情感歷程。人是時代的產物,而劃時代的偉人必須是敢于站在時代前沿的人。”以學生的學習活動為主線的板塊式教學模式的實行,不僅能較系統(tǒng)地完成專題欣賞,更重要的是激發(fā)了學生主動學習、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鍛煉了他們的表達、表演、材料的收集整理、組織等各種能力,真正體現了人本的新型教學觀。

(二)開展“與大師的對話”為主題的寫作比賽和網上論壇

寫作是高中學生抒發(fā)感想的最佳方式,也是高中音樂課堂一種很好的延續(xù)。學校的計算機域網和每周報刊《一中通訊》為我們的專題欣賞提供了良好的寫作交流空間。我們開設了“音樂神童莫扎特”“聆聽貝多芬”“鋼琴詩人肖邦”“我聽老柴”等專題欣賞的網上論壇,并和語言教學研究聯(lián)辦一年一度的“與大師對話”為主題的寫作比賽,擴大音樂欣賞的影響,讓學生更深層面地挖掘了音樂中人文的精神,真正感受到校園人文氛圍。

關懷學生學習的情趣,關懷他們人文思想的成長,關懷他們創(chuàng)新意識,表達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提高,是音樂教學人文關懷理念的集中體現。設計新穎活動的專題音樂欣賞課堂,創(chuàng)建良好健康、積極創(chuàng)新的群眾學習氛圍,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只有這樣,高中音樂欣賞課才能真正成為高中學生喜愛的、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欣賞課。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