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面具的藝術特點
藏戲面具與西藏各類面具相比較而言,在總體風格上保持并發(fā)揚了原始祭祀和民間藝術面具運用獸皮、牲畜皮和粗毛線等材料所反映出來的稚拙之美,還有運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較為近現(xiàn)代的材料表現(xiàn)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縱性,使藏戲面具永遠保持了民間創(chuàng)作的自然質樸、常演常新的狀態(tài),也許這就是西藏古老戲曲作為綜合性民間表演藝術的生命力所在。它在造型上又吸收了宗教面具的夸張變形、荒誕怪異、浪漫奇幻、濃墨重彩、鑲金嵌銀、精致考究、蘊意隱秘、深邃等傳統(tǒng)手法和特點,使各種類型的藏戲面具獲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形成了它特定的藝術表現(xiàn)語言。其一,古老稚拙而瑰麗精致。白山羊皮面具用色十分單純,勾貼線條也很簡潔,以大片山羊皮毛代作人的蓬松飄灑的白發(fā),典型地反映了藏戲面具的古老、稚拙、健樸之風;藍面具的藍底給人以色調莊重明朗、喜慶輕快之感,面具上部半圓圈邊裝飾以金絲緞,吉祥圖案里黑線和金線勾畫,再加臉頰上的裝飾物和額頭上日月同輝圖象,使整個面具一方面顯得古拙、凝重、典雅而又格外神圣、瑰麗、精致,另一方面也顯示了藏族講究的“不寬咫尺中,三界壇城繪”的傳統(tǒng)美術中的要義。
其二,夸張變形而裝飾優(yōu)美。它既夸張變形,寫意傳神,又講究裝飾趣味和優(yōu)美的形式感。藏族畫師和工藝匠人,在造像時重內在特征和神態(tài)感情,藏戲面具造型十分夸張,象征意味特別重,不拘泥于外表的真實。在用色上講究絢麗、鮮艷、單純、濃重,色彩明晰,對比尤其強烈。如國王的面具以紅為底,顯得高貴富麗,母后的小綠面具,與真實的女性臉面離得太遠了,完全是象征性的。魔妃哈江的面具,在漆黑或黑花的底色上,加上紅嘴、白牙或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意在反映這個角色狠毒、兇殘的本性。又如善耍巫術的舞女面具,簡直是太奇妙了,其造型特別簡潔又特別夸張,變形而傳神,就是以一張半邊白、半邊黑的怪臉,活畫出了那一顆藏奸耍陰謀、玩弄兩面派的小人之心。
其三,虛實結合而形神俱現(xiàn)。藏戲中戴面具的表演和簡單化妝的神情表演,可以自如地結合在一起。布制的簡約面具和皮制的平板面具都是比較虛的,屬于寫意傳神的造型,跟神舞中宗教泥塑立體寫實的面具也可以在同一個場景里表演,藝術上還能十分協(xié)調。以形寫神,形神相映。如溫巴面具和各種角色面具,臉部的輪廓線和眼形、嘴形都畫雕得很真實,而整個臉形面色卻又是虛寫。在藏戲藝術表演中,只要能表現(xiàn)出人物角色的性格、感情和品行就大膽使用,即使在很實的泥塑神像面具上,也有夸張變形之處,如忿怒相神從口中伸出來的兩個獠牙,把狼的形象、獅虎的形象吸收進去了,使之內在的神情秉性突顯了出來。
藏戲面具獲得了突破性的發(fā)展,形成了它特定的藝術表現(xiàn)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