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發(fā)聲方法——科學進行變聲期歌唱訓練
例如, 在學習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時, 我強調(diào)了歌唱位置的保持, 幫助學生在科學的訓練中做到聲音的通暢。為了讓學生能夠做到歌唱中前后聲音的位置統(tǒng)一, 我先帶領學生進行單個字母的歌唱訓練, 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做到保持聲音的位置不變。我讓學生用字母“u”演唱歌曲《青年友誼圓舞曲》, 讓他們體驗聲音通過鼻腔匯聚在眉心處的位置感, 歌唱中教師要勤做示范性歌唱, 讓學生聆聽對比位置統(tǒng)一與位置變化時聲音的不同, 引導學生聆聽分辨, 找到歌唱中的高位置。通過字母的訓練學生們感知了聲音統(tǒng)一位置下, 音色的通暢舒適, 為接下來歌曲的演唱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引導學生進行分樂句的練習, 結合前邊字母位置的訓練, 添加歌詞展開歌唱, 為了達到更好的訓練效果, 教師可以單獨找學生進行演唱, 讓學生們在教師單獨的糾正過程中, 更具體地感知高位置, 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方法, 幫助學生有效保護自己的嗓音, 進行科學的演唱。
歌唱位置的統(tǒng)一在歌唱中是十分重要的, 它直接影響歌唱聲音是否通暢。教師運用科學的訓練方法, 結合字母訓練進行位置的體驗, 運用單獨輔導來幫助中學生更準確地把握聲音的高位置, 達到科學演唱的良好效果。
四、器官配合, 清晰明亮
科學的歌唱要講求三腔的共鳴, 要將頭腔、口腔、胸腔有機地結合起來, 讓各個器官默契地進行配合, 打造清晰明亮的歌唱音色。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何為“三腔”, 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 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三腔共鳴的歌唱原理, 結合有效的發(fā)聲訓練, 掌握輕松的歌唱方法, 以打造出動聽優(yōu)美的音色。
例如, 我在進行歌曲《少年強》的教學時, 就在歌曲的學習過程中開展了三腔共鳴的歌唱訓練, 幫助中學生體驗各個發(fā)聲器官緊密配合下的歌唱方法, 打造歌唱中清晰明亮的聲音。首先我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三腔”, 從而正確運用“三腔共鳴”的歌唱技能, 三腔即:頭腔、胸腔、口腔, 三腔共鳴就是三個腔體共同配合, 進行機體的有效互動, 打造一種混合聲音的效果, 這種混合的聲音比單純地用嗓子唱, 更具穿透力。聲音在三個腔體的聯(lián)合運作中更加清晰明亮, 打造出歌唱中理想的音色效果。為了讓學生能夠科學地運用三腔共鳴進行歌唱, 我引導中學生進行上行旋律的發(fā)聲訓練, 讓學生深刻體會各個腔體在音高不斷變化中運用比例的變化, 讓他們體驗高音區(qū)時頭腔的運用會逐漸增多, 低音區(qū)時胸腔的運用會逐漸增多, 而不管在哪一個音域, 三個腔體都是聯(lián)合運作的, 絕不能單一地行動。歌唱是歌唱器官的配合運作, 不是聲帶一方面的事, 音樂教師要詳細講解三腔共鳴歌唱方法的運用, 引導中學生學會三腔聯(lián)合歌唱的方法, 幫助他們輕松歌唱, 實現(xiàn)變聲期聲帶的保護。
結語
中學階段正是青少年的變聲期階段, 音樂教師要特別注意變聲期學生的嗓音保護措施, 要結合一系列科學的歌唱教學, 幫助中學生掌握正確的歌唱技能, 做到科學地發(fā)聲、藝術地歌唱, 用輕松自如的歌唱方法完美演繹藝術作品, 有效保護他們的嗓子, 實現(xiàn)中學生變聲期嗓音的科學保護。
參考文獻
[1]祝潔瓊.變聲期聲樂教學淺談[J].科教文匯 (上旬刊) , 2012, (07) :143,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