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初中音樂論文 >

課程改革視域下中小學音樂課型探析

作者: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鄭小艷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23-11-01   點擊:

  2. 緊貼教材,嚴循規(guī)律,固定課型,達成目標

  教材內容的組成既出自課程計劃,更直接源于課程標準,所構成的學科內容既同各門學科與文化領域的發(fā)展傾向相一致,其結果也盡可能地照應人才全面發(fā)展的諸目標加以選擇和組織,如此選擇的教材內容就構成了教學內容的主體。(4)教材內容是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特點而凝結成的,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中小學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在編寫時就有明確標記,或是欣賞,或是歌唱,或是演奏等。從教材的內部結構看,注重單元之間的課型分類,如演唱、欣賞、藝術表演等課型穿插交替。例如小學和初中音樂教材更加注重每節(jié)課教學內容和類型的豐富性,除歌唱、欣賞、編創(chuàng)等內容外,教師可根據(jù)學生具體情況進行單一或綜合性教學設計,滿足學生多樣化的興趣和需要。因此,音樂教學的內容要嚴格以音樂教材為依托。同樣一個音樂作品,在不同學段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著不同的要求,具體則反映在課型的建議上。比如,《我和我的祖國》這首歌的音域對小學生來說較難駕馭,但是歌曲的內涵和意義恰恰是小學生應該把握的,在小學教材中就應以欣賞課為宜,而不適合作為唱歌課;在初中教材中,鑒于初中生正處于變聲階段,但是又可以主動對作品的內涵有所把握,教材中就可以呈現(xiàn)唱歌課課型,但是以降調的形式出現(xiàn)會更加適合中學生,便于歌唱;在高中階段,這首作品出現(xiàn)在“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和《歌唱》教材中,以鑒賞課呈現(xiàn)時,這首作品是和《不忘初心》《祖國頌》《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等三首音樂作品一起構成“序篇”的主要內容。這首作品所承載的作用既是作品思想內涵的呈現(xiàn),也是學科價值觀的體現(xiàn)。但即使同樣出現(xiàn)在鑒賞課中,欣賞的角度和側重及方法也會隨之而變。當這首作品在《歌唱》教材中呈現(xiàn)時,無疑就要以唱歌課的形式出現(xiàn),唱會、唱好、唱出情感就是這節(jié)課的目標。

  (二)基于課程價值內涵的研究

  1. 緊扣目標,挖掘教材,變化課型,觀照育人

  教學過程是一個教育過程,課堂中不僅要傳授學科知識、技能,更應重視基于特定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所隱含的潛在教育性。(5)教材內容表面靜態(tài),而在教學過程中卻呈現(xiàn)出許多內在的涌動,這是師生相互作用直至產生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作用。學生在課堂中,不僅學習靜態(tài)化內容,更可以有價值取向、文化內涵、思想意識等方面的動態(tài)把握。這些都是教材所蘊含的“隱性”內容。當前基礎教育領域的課程改革仍處在不斷深化的過程中,學科育人價值愈發(fā)凸顯,教材建設成為關注重點。從業(yè)者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教材內容對于教學,不只是知識體系層面,更關聯(lián)學生在智力、發(fā)展、動機、態(tài)度、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價值。(6)經(jīng)過精心選擇的音樂教材內容,除需要具有藝術價值外,同樣需要具有多方面的育人價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依托教材備課,包括確定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設計、選擇教學方法,此所謂“利用教材教”。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達到育人目標,教師應基于教材內容的隱形內涵,預先設定教學目標,這直接影響著課型的定位。在筆者看來,打破原教材中呈現(xiàn)的課型,而變成最適合學生的課型的原則,值得探究。比如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七節(jié)“京劇傳統(tǒng)戲”,根據(jù)學生興趣和需要,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側重教授一個京劇片段,讓學生在學唱的過程中對京劇唱腔的特點、咬字、身段等有一定的把握,戲曲唱段貫穿始終,學生最終也學會了看似陌生的京劇唱段,意猶未盡時,課后還會自主繼續(xù)學唱,那么這節(jié)課就很自然地變成了“戲曲課”。雖然教材本身的編制很清晰,列出了每個單元、每首作品建議的課型,但是教材僅是我們上課的教學資源,不能陷入“唯教材論”,可以根據(jù)實際的教學需要,變化課型,觀照育人目標。

  2. 學科融合,任務驅動,綜合課型,建構意義

  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提出,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修訂之后的《義務教育藝術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突出課程綜合的理念,指出以各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功能;注重藝術與自然、社會、生活、科技的關聯(lián),從中汲取豐富的審美教育元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7)在“五育并舉”“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下,學生學習學科知識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提升遷移能力、達成創(chuàng)新實踐的過程。音樂學科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表現(xiàn)、創(chuàng)意及文化理解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這些素養(yǎng)的提升更多的是在學科融合中完成,這就要談到跨學科的問題??鐚W科教學意味著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和銜接,意味著多門學科在教和學的進程中融會貫通,是打破學科壁壘、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教改利器,同時也對教和學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給教學實踐帶來了諸多改變,對傳統(tǒng)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8)但嚴格來講,學科融合并不等同于跨學科,學生真正要學習的恰恰是一種多學科的思維方式??傊?,在學科融合的過程中一定要基于學科本體,把其他學科作為解決問題的輔助工具,而不是變成其他學科。例如“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三十二節(jié)“德彪西”,意在引導學生領略印象主義作品中縹緲的旋律、多彩的音色、獨特的和聲等。教材中給出印象主義畫派的美術作品,從印象主義畫派特點的直觀感受,逐步過渡到印象主義音樂的聽覺感受,二者以聯(lián)覺的心理感知相融,教師在引導聆聽交響素描《大海》第一樂章《海上—從黎明到中午》時,就可以結合美術中的藝術元素,讓學生將聆聽感受與視覺感受相結合,從而更直觀地理解印象主義音樂。雖然這是一節(jié)音樂鑒賞課,但是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美術學科內容的輔助,因此這樣的課型我們可以稱之為“綜合課”。未來綜合課會隨著育人方式的變化,以建構學生主體意義而廣泛存在。

  三、課型的基本樣態(tài)

  基于以上課型分類的原則,音樂課的課型并非一成不變,基于教材、課程標準、學情等各種教學決定因素,教師要靈活把握各種課型。在實際的教學實施中,每種課型大體有以下特有樣態(tài)。

  (一)基于“鑒賞美”的欣賞課

  音樂課是基于“音樂”的課,審美性是音樂的本質特征,音樂課的首要任務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欣賞美,以美育人。義務教育階段承擔這一任務的課型首先是“欣賞課”,高中階段承擔這一任務的課型是“鑒賞課”。從二者的名稱看,教會學生欣賞音樂這一任務在不同學段的目標基本是一致的,皆是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只是不同年齡的層級水平有所差異。二者都是基于音樂審美的課型,有著共同的特點。

  1. 聚焦音樂本體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學內容一定是教師結合教材而選用的經(jīng)典音樂作品。因此,教學實施首先要著眼于音樂作品,讓學生在了解、認識、把握音樂的速度、力度、節(jié)奏、節(jié)拍、調式、調性、和聲、織體等要素的基礎上,了解音樂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能夠真正認識到音樂的社會、文化、娛樂等多種功能,進而起到浸潤心靈、涵養(yǎng)美德的作用,并最終具備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知美、欣賞美、應用美的能力。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