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學中要處理好這樣幾對關系
作者金亞文資料: 中國音樂教育雜志社編輯部副主任、高級編輯,教育部音樂課程標準組核心成員
本文發(fā)表于《中國教育報》2007年4月27日第6版
“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是新課程音樂教學的一個根本原則。之所以要以音樂為本,以育人為本,這是音樂課程的性質所決定的。在教學過程中,脫離音樂藝術屬性和音樂文化內涵去探討、了解、評價社會發(fā)展、經濟建設、環(huán)境保護、精神文明以及歷史、地理、數(shù)學、物理、美術、舞蹈、戲劇等領域的問題,將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凌駕于音樂內容之上,使音樂教學內容成了點綴和陪襯,有悖于音樂教育的屬性。這不僅使音樂本體淹沒在喧賓奪主、華而不實的拓展中,而且有可能局部地、甚至是全局性地改變音樂課的學科性質,逐漸削弱音樂課程的基本價值,甚至使音樂學科失去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意義。
我們應該認識到,基礎教育中的任何一門課程都有其學科特征作為其存在的支撐點,也就是說,音樂課必須以音樂為載體,這是正確實施音樂課程綜合教學的基礎。
如果把視野再打開些,我們會發(fā)現(xiàn)音樂教學忽視音樂本體的現(xiàn)象尚不止這些,比如只重視興趣、態(tài)度的培養(yǎng),輕視音樂知識技能的教學;只重視形式、方法的豐富,輕視音樂內容的學習;只重視教學媒體演示、操作,輕視師生之間的教學交流,等等,這幾重幾輕在當前音樂教學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音樂新課程實施中的諸多關系。
情感態(tài)度與知識技能的關系
不能單純強調情感、態(tài)度或知識、技能等某一方面,而割裂二者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不能只關注興趣的激發(fā),而忽視音樂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不能在課堂中回避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回避樂譜的學習,回避演唱、演奏技能上的練習和指導。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同一些教師缺乏對課標和教材的深入研究有關。這部分教師在新課程實踐過程中不能合理地分析、處理和整合教材,不能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不善于在人文主題中提煉知識,不善于在單元結構中整合知識,不善于在實踐中滲透知識。我們說,音樂新課程把“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放在第一位,并非否定“知識與技能”的學習,不要將二者人為地對立起來。“知識與技能”不存在“要不要”的問題,只是“怎樣教”的問題。因此,正確認識音樂知識技能在學科中的價值是至關重要的,對這個問題沒有必要回避。
教學目標與教學形式的關系
許多音樂課的教學目標都不夠清晰,備課時缺乏指向性與達成性設計,教學內容過雜、過亂,知識無序,鮮見有機的組合與連接,教學形式與方法過于外在和花哨,與教學內容脫節(jié)。導致學生在課堂上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活動缺乏目的性,固著于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并樂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問題也讓學生去討論,一些沒有實際意義的內容也要學生去創(chuàng)編。因此,我們要特別重視教學目標的研究與設計,因為音樂課程的價值體現(xiàn)在音樂課程目標上,而音樂課程目標則具體地體現(xiàn)在音樂教學目標上,教師必須認真研究與設計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并緊密圍繞目標來設計和展開音樂教學活動。高水準的音樂教學不僅僅體現(xiàn)為教學形式的豐富,而更在于豐富教學形式所隱含的鮮明意圖,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現(xiàn)代媒體與傳統(tǒng)手段的關系
在信息技術運用無處不在的今天,多媒體走進課堂已不再是什么新鮮事了。然而,多媒體畢竟只是用來輔助音樂教學的,如果盲目依賴多媒體,不論什么類型、內容的課,不管有無必要都要制作多媒體課件,豈不是本末倒置?比如教師運用語言可以達到的效果,卻設計成多媒體文字;教師能夠現(xiàn)場進行的范唱卻要錄制成光盤在電腦中播放;課本上印得清清楚楚的歌譜卻掃描制成課件,等等。這種過度依賴和使用多媒體的教學方式,不僅把學生的思維限制在課件之中,還割裂了音樂課堂特有的情感紐帶,使師生間和諧的人際關系被冰冷的人機關系所取代。
音樂新課程是社會發(fā)展和教育改革的產物,必然要經歷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音樂教師應學會適應這一過程,辯證地認識和處理音樂新課程實施中的諸多關系,這是把音樂新課程不斷推向深入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