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教育活動中如何把握和實施情感目標
在當前的幼兒音樂教育活動中,教師已經開始關注情感對于幼兒發(fā)展的重要性,但在具體的操作中卻往往不能得心應手。其主要表現為:
1.雖然在制定目標時,能夠首先考慮情感目標,但目標的設定空泛,大多停留在“喜歡參加活動”的層面,針對性差。
2.活動準備中,教師比較重視技能的鋪墊,而忽視情感的鋪墊。
3.操作過程中,重視技能忽略情感的現象還比較普遍,情感與知識的學習還不能很好地交融,實現情感目標的策略缺乏。
那么,如何制定恰當的情感目標?在活動中如何激發(fā)幼兒情感的體驗、表達和交流?所對應的策略又是什么呢?
情感目標的確定
積極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個體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幼兒很容易對音樂活動產生興趣,但只是停留在“好玩、喜歡”的層面,興趣很容易轉移。而當教育喚醒幼兒的主體意識時,就會將幼兒表面的熱情轉化為主動活動的動力,使其成為主動的參與者。所以,調動積極情感、引發(fā)興趣是始終貫穿于音樂活動本身的。
我們的情感目標中經常出現“激發(fā)幼兒喜歡參與活動的興趣”這樣的描述,這本身并沒有錯,只是在操作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根據具體的音樂作品和教學情境,進行適當的把握。教師不應簡單地追求目標的表面意義,而應當探究其更為深層的含義,明確每個環(huán)節(jié)相對應的情感線索,尋找隱含在文字目標之下的情感支撐點。
情感目標的實現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
以往,我們在開展音樂活動時會很注意為孩子提供一些游戲,通過游戲來完成既定目標。但這些游戲更多時候是指向技能目標的,游戲之間也缺乏必要的聯系,雖然幼兒很開心,但是難以建立與作品、作品人物之間的情感聯系。而在音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幼兒被賦予了一定的角色身份,能親自去體驗角色本身的情感,會情不自禁地跟隨教師和作品去體驗、理解、表達和創(chuàng)造,其間的情感內容會豐滿得多。
(1)故事導入時增加情感要素
故事導入可以為幼兒理解作品提供情感基調,是教師經常使用且最能發(fā)揮想象空間的地方。除了調動幼兒的活動興趣外,還可以增加更多的情感要素在里面。
(2)賦予一定的角色身份
教育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幼兒擁有了與作品中的人物、事物同樣的命運和感受,更能夠深層地體驗情感。如《毛毛蟲變蝴蝶》,幼兒通過自己扮演受他人嘲笑的毛毛蟲小紅點,隨著音樂慢慢爬行,體驗著孤獨、傷心,他們把自己當成了那只毛毛蟲,所以到變成蝴蝶時也同樣投入地感受著喜悅。
(3)建立與身邊人和事之間的情感聯系
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要是幼兒所能理解的內容,要能建立幼兒與周圍人和事之間的聯系。如在欣賞作品《纜車》時,我們設計了登山的游戲,讓幼兒來感受作品的曲式。通過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身臨其境,體驗了登山的樂趣,同時達成了穩(wěn)定拍子和了解曲式的技能目標。
(4)以情節(jié)約束行為
情境創(chuàng)設的一個很大的優(yōu)勢在于,讓幼兒在情境中體驗規(guī)則,約束行為。通常音樂活動的常規(guī),采用外在要求的形式比較多,很難成為幼兒內在的品質。而在情境中,由于置身于情節(jié)之中,幼兒會自覺地約束自己的行為,以達成期望的效果。
2.創(chuàng)設適宜的表達氛圍
良好的情感為藝術創(chuàng)造提供基礎、環(huán)境和動力。教師在活動中,還要注意情感氛圍的營造,相信孩子是最棒的。
(1)尊重每個幼兒的表現
藝術活動是表達情緒情感的活動,本身沒有對錯之分,所以每一個表達者的表現都應受到尊重,而這種民主、平等的氛圍,極易引發(fā)幼兒再次表現的欲望。幼兒在活動中的每一次自我展現,幼兒之間的真誠評價,以及每一次建議的被采納,都會增強幼兒成功的感受,幫助他們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
(2)讓幼兒在贊美聲中獲得自信
發(fā)現每個幼兒身上的優(yōu)點,并及時給予鼓勵和贊揚,就像給孩子的創(chuàng)造增添了催化劑。所以,在一個寬松且有成就感的環(huán)境里,幼兒的表現才是淋漓盡致的。教師要特別關注那些不自信的孩子,通過一些細微的提示和鼓勵,使幼兒充分展現自己。
(3)以適當的難度提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