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音樂教案 > 小學音樂教案 >

人教版音樂五年級下冊《看大戲》教學設(shè)計

作者: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第四單元  看大戲


  教學內(nèi)容;


  第一課時:欣賞越劇《橘樹尚且性剛強》


  第二課時:欣賞評劇《報花名》


  第三課時:欣賞梆子《花木蘭》


  第四課時:學唱歌曲《看大戲》


  教學目標:


  1、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體驗各項音樂活動,了解流行于本地區(qū)的主要戲曲的相關(guān)知識。


  2、通過實踐活動──查找相關(guān)資料、欣賞、模唱、模奏等方式,感受我國戲曲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熱愛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準備:


  歌曲《看大戲》的范唱帶或CD;欣賞河北梆子《花木蘭》、豫劇《花木蘭》、越劇《桔樹尚且性剛強》、越劇《紅樓夢》選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評劇《報花名》、戲曲網(wǎng)頁。


  重點和難點:


  本單元重點:


  認識、了解本地區(qū)的傳統(tǒng)戲曲的歷史發(fā)展以及相關(guān)劇目和部分優(yōu)秀演員。


  本單元難點: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了解我國部分主要戲曲的特點,同時欣賞部分唱段。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欣賞《橘樹尚且性剛強》。


  教學目標:這是一節(jié)以流行于本地區(qū)的主要戲種為主題的藝術(shù)綜合實踐課,也是本單元學習前的準備和鋪墊。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了解本地區(qū)主要戲種的歷史發(fā)展、主要特點和代表性劇目,引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引發(fā)學生對中國戲劇藝術(shù)的關(guān)注,弘揚民族精神。(授課教師可以根據(jù)本地區(qū)的流行劇種設(shè)計不同的內(nèi)容。)


  教學過程:


  1、導入


 ?。?)播放三段唱段,請學生猜一猜是哪個劇種?


  京劇《紅燈記》選段──奶奶您聽我說


  黃梅戲《女駙馬》選段──誰料皇榜中狀元


  越劇《紅樓夢》選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2)哪一個戲種是流行于我們地區(qū)的?


 ?。?)你都知道哪些有關(guān)越劇的知識?


  2、新授部分


 ?。?)發(fā)展歷史:流行于浙江省嵊州市一帶的地方劇種,距今已有八十年的歷史。越劇的前身,是二十世紀初流傳于浙江嵊縣一帶的小型演唱班子,它以山歌小調(diào)為基礎(chǔ),人稱“小歌班”。在這一階段全由男演員扮演。后來,“小歌班”吸收了余姚灘簧、紹劇等劇種的劇目、曲調(diào)和表演藝術(shù),逐漸得到發(fā)展,并增加了男女合演;至三十年代,它又演變?yōu)槿桥友莩觥?938年后,使用“越劇”這一名稱。


  (2)行當:小生、花旦、老旦、丑角。


 ?。?)欣賞《桔樹尚且性剛強》


  設(shè)問的問題:


  ▲這是哪出戲中的唱段?演員扮演的是哪個行當?


  ▲簡單了解《屈原》的劇情。


  ▲此段唱腔在音樂旋律上、演唱技巧上表現(xiàn)了屈原怎樣的精神?


  ▲欣賞范曾的作品《屈子行吟圖》:畫家運用怎樣的繪畫技巧表現(xiàn)屈原 “獨立不倚”、“至誠一片”,光明磊落、愛國愛民的偉大襟懷的。(從色彩、線條、構(gòu)圖等方面)


  ▲模唱:感受音樂風格。


 ?。?)欣賞《紅樓夢》選段──天上掉下個林妹妹


  分析:兩個角色分別是誰?屬于哪個行當?


  (5)總結(jié)越劇的音樂風格特點:清悠婉麗。


  3、演員介紹


  提問:“屈原”這個角色是誰扮演的?


  尹桂芳多扮演風流瀟灑、文雅溫柔的書生。尹派藝術(shù),在演唱上特點鮮明。尹派的唱腔藝術(shù),醇厚質(zhì)樸、跌宕有致,觀眾認為具有“圓、潤、糯”三大特點,40余年來,風靡越劇界,經(jīng)久不衰,在越劇小生中學尹派的占大多數(shù),有“十生九尹”之稱。代表作有《盤妻索妻》《沙漠王子》《浪蕩子》等。


  4、拓展性作業(yè)


  分小組自愿結(jié)合,課下收集資料,下節(jié)課向?qū)W生們分組介紹我國其他地區(qū)的劇種。


  從幾個方面入手:發(fā)展歷史、音樂風格、主要劇目、優(yōu)秀演員等。


  隨筆:學生了解一些越劇的知識,在音樂活動中積極體驗、大膽表現(xiàn)。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欣賞《報花名》。


  教學目標:


  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使學生了解評劇的歷史、表演特點以及主要的劇目。欣賞《報花名》進一步感受評劇演唱特點,通過欣賞、模唱感受評劇藝術(shù)的深厚文化底蘊。


  教學過程:


  1、教師課前要了解各小組的學習情況:戲劇種類、相關(guān)知識資料的準備情況。


  2、導入:播放歌曲《看大戲》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哪種戲?。拷裉炷膫€小組的同學向大家介紹他們學習的內(nèi)容?


  3、小組介紹:評劇


 ?。?)發(fā)展歷史


  評劇是我國北方地區(qū)的一種地方戲,在華北、東北及其他一些地區(qū)廣泛流行,是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劇種之一。


  評劇的前身是蓮花落,原名“平腔梆子戲”,俗稱“唐山落子”,“蹦蹦戲”,關(guān)外有“奉天落子”的稱謂。蓮花落這種民間說唱藝術(shù)歷史悠久,流域甚廣,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都有。


  評劇產(chǎn)生于河北東部的灤縣農(nóng)村,于1910年左右形成。1935年蹦蹦戲在上海演出時,正式使用評劇名稱。


 ?。?)藝術(shù)特點


  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話。表現(xiàn)時生活氣息濃郁,具有親切的民間風味。它的形式也相當活潑、自由,極其擅長于表現(xiàn)絢麗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為群眾所喜聞樂見。


 ?。?)音樂特點


  音樂唱腔,初具板腔體樣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調(diào)、鎖板等;伴奏,以板胡為主,兼用嗩吶、笛子;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傳統(tǒng)秧歌舞蹈動作外,不受嚴格的程式規(guī)范束縛,動作較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語言為基礎(chǔ)稍加韻化而成。


 ?。?)代表劇目


  《楊三姐告狀》《花為媒》《秦香蓮》《劉巧兒》等。


 ?。?)優(yōu)秀演員


  白玉霜,評劇表演藝術(shù)家,生于1907年,卒于1942年,祖籍河北灤縣。原名李桂珍,又名李慧敏,是蓮花落藝人李景春之女。她11歲從劉某學京韻大鼓,14歲拜老藝人孫鳳鳴為師改學評劇,30年代與劉翠霞、李金順、愛蓮君并稱評劇“四大名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轉(zhuǎn),音色純正,鼻音共鳴好,中低音寬厚圓潤,富于抒情性。同時創(chuàng)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觀眾,而是通過表演來打動觀眾,細膩地傳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評劇的“白派”表演藝術(shù)。


  代表劇目:《秦香蓮》《秦雪梅吊孝》《桃花庵》《空谷蘭》《珍珠衫》《李香蓮賣畫》及電影《海棠紅》等。


  4、欣賞《報花名》


  設(shè)問的問題:


  ▲這是哪出戲中的唱段?


  ▲簡單了解《花為媒》的劇情。


  ▲此段唱腔中都唱了哪些花名?


  ▲模唱:感受音樂風格。


  ▲介紹演唱者:新鳳霞。


  杰出的評劇演員新鳳霞,六歲學京劇,后改習評劇。十四歲主演,三十九歲被迫離開舞臺。她獨特創(chuàng)新的演唱藝術(shù),開一代新風,影響深遠,至今為廣大觀眾所稱道和留戀,被譽為一代評劇皇后。代表作《花為媒》《杜十娘》《小二黑結(jié)婚》《祥林嫂》等。


  隨筆:了解一些平劇的知識,在音樂活動中積極體驗、大膽表現(xiàn)。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欣賞《花木蘭》


  教學目標: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使學生了解河北梆子的歷史、表演特點以及主要劇目;欣賞《花木蘭》,進一步感受河北梆子的音樂特點。對比欣賞豫劇《花木蘭》,學習了解豫劇的歷史、表演特點以及主要劇目。


  教學過程:


  1、教師課前要了解各小組的學習情況:戲種以及相關(guān)知識等有關(guān)資料的準備情況。


  2、導入:播放歌曲《看大戲》


  提問: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什么戲?。拷裉炷膫€小組的同學向大家介紹他們學習的內(nèi)容?


  3、小組介紹:豫劇


 ?。?)發(fā)展歷史


  豫劇,原名“河南梆子”,俗稱“河南謳”、“謳戲”、“土梆戲”,是一個具有深厚群眾基礎(chǔ)的大劇種。


  有關(guān)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余年歷史,清代末年,它已流傳于河南全省的腹心地域。建國后更以罕見的速度發(fā)展壯大,遍及河南城鄉(xiāng)各地,并流布臺灣、新疆、甘肅、陜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全國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至80年代中期,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yè)人數(shù)、觀眾數(shù)量等諸多方面躍居全國300多個地方劇種之首。


 ?。?)藝術(shù)特點


  豫劇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質(zhì)樸本色,雅俗共賞。


 ?。?)音樂特點


  豫劇屬于梆子腔系統(tǒng),音樂以“高亢粗獷、豪邁激越”著稱。豫劇形成以來就是個重唱的劇種,故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在豫劇演唱中,僅以嗓音而論,大致以真聲為主,假聲為輔。后來又逐漸出現(xiàn)了真假聲并用。所謂并用,一種是在中音區(qū)用真聲,高音區(qū)用假聲。另一種則是真聲唱字,假聲行腔,俗稱“陰陽腔”。再就是近年來普遍采用的稱作真假聲結(jié)合的唱法,這種唱法根據(jù)唱腔與演員個人的條件靈活使用真假聲。不同的唱法也與豫劇音樂的地區(qū)、流派、行當有關(guān)。


 ?。?)代表劇目


  《拷紅》《花木蘭》《朝陽溝》《好隊長》《打金枝》等。


 ?。?)優(yōu)秀演員


  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五大名旦”,代表五大風格流派。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shù)家,河南鞏縣人,1922年出生,原名張妙玲。出身藝人家庭的她,九歲隨父學戲,后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須生、武丑,后專演旦角。幼功深厚。十歲登臺,十三歲主演六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diào),后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diào),并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另創(chuàng)新腔。1938年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鉆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說白的改革。1941年赴陜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chuàng)辦香玉劇社,致力于培養(yǎng)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回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zhàn)斗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diào)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nèi)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上,細致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在藝術(shù)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shù)之長,同時獨創(chuàng)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后”。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94年6月榮獲“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shù)獎”。l995年被國務(wù)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4、欣賞《花木蘭》選段──誰說女子不如男


  設(shè)問的問題:


  ▲簡單了解《花木蘭》的劇情。


  ▲模唱:感受音樂風格。


  5、欣賞河北梆子《花木蘭》


  設(shè)問的問題:


  ▲揭示曲名:《花木蘭》


  ▲樂曲的旋律由幾個部分組成?各部分的速度、情緒怎樣?分別描繪了怎樣的情景?


  ▲這首戲曲的主要伴奏樂器是什么?


  ▲猜一猜:這首樂曲采用哪個戲種的基本音調(diào)?


  6、小組介紹:河北梆子


 ?。?)發(fā)展歷史


  河北梆子是河北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由流入河北的山陜梆子演化而成,最早形成于清道光年間(182─1850年)。山陜梆子是由到河北經(jīng)商的商人帶來的,流入河北后,在長期的演出過程中,為了贏得當?shù)赜^眾的喜愛,根據(jù)當?shù)氐恼Z言習慣、情趣、愛好等,在藝術(shù)上進行了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造,隨著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逐漸增多,導致河北梆子這一新劇種的形成。


 ?。?)藝術(shù)特點


  高亢、激越、慷慨是河北梆子唱腔固有的風格特點,聽來能使人有熱耳酸心、痛快淋漓之感。


 ?。?)音樂特點


  河北梆子的唱腔,屬板腔體。唱腔高亢激越,擅于表現(xiàn)慷慨悲憤的感情。主要板式有慢板、二六板、流水板、尖板、哭板以及各種引板和收板等。常用曲牌約有一百五十余首,其中,弦樂曲牌五十余首,管樂曲牌百余首。除在個別劇目中用于歌唱外,大部分曲牌(尤其是弦樂曲牌)主要用來渲染劇中的環(huán)境氣氛以及為人物舞蹈動作伴奏。


  7、背誦古詩《木蘭辭》


  8、拓展性欣賞:民族管弦樂交響詩《花木蘭》


  隨筆:了解一些河北梆子的知識,在音樂活動中積極體驗、大膽表現(xiàn)。


  第四課時


  教學內(nèi)容:唱歌《看大戲》。


  教學目標:學習歌曲《看大戲》,設(shè)計歌曲的念白節(jié)奏,正確演唱歌曲。


  教學過程:


  1、導入:播放豫劇《花木蘭》──誰說女子不如男


  感受豫劇的唱腔風格。


  2、學習歌曲《看大戲》


 ?。?)初聽:體會樂曲的情緒,感受樂曲的風格。


 ?。?)這首歌曲采用了哪種戲曲的音樂?


 ?。?)哼唱歌曲旋律:注意過門、變化音以及拖腔的正確演唱。


 ?。?)學生自主設(shè)計念白的節(jié)奏。


 ?。?)完整演唱歌曲。


  3、欣賞學生提供的音響材料


  可以用聽賞判斷的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4、總結(jié)本單元的學習情況。


  隨筆:在模擬演唱中學生能積極體驗、大膽表現(xiàn)。


  相關(guān)參考資料:


  中國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shù)樣式。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shù)、武術(shù)、雜技以及表演藝術(shù)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shù)形式以一種標準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zhì)中體現(xiàn)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昆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昆曲:又稱“昆腔”、“昆劇”,是一種古老的戲曲劇種。它源于江蘇昆山,明中葉后開始盛行。昆曲的風格清麗柔婉、細膩抒隋,表演載歌載舞,是中國古典戲曲的代表。2001年,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zhì)類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十五貫》《紅霞》等。


  越劇:流行于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后,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代表的越劇女演員對越劇的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與昆曲的表演藝術(shù)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代表作《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祥林嫂》等。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陜梆子結(jié)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diào)發(fā)展而成,現(xiàn)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唱腔高亢流暢、表演風格樸實。代表作《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等。


  粵劇:流行于廣東、香港、東南亞等粵語語言區(qū)。形成于清初,由外地傳入的高腔、昆腔、皮黃、梆子等聲腔與當?shù)孛耖g音樂結(jié)合而成。音樂為板腔體、曲牌體兼用。代表作《寶蓮燈》《關(guān)漢卿》等。


  秦腔:陜西省地方戲,也叫“陜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zhì)樸,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現(xiàn)悲劇情節(jié)。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chǔ)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nóng)村流行,后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于東北地區(qū),唱腔口語化,代表作《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等。


  晉劇: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fā)展至山西,結(jié)合山西語言特點而形成?,F(xiàn)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內(nèi)蒙、河北一帶。音樂風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細膩一面。表演通俗質(zhì)樸。著名劇目有《打金枝》《小宴》《賣畫劈門》等。


  黃梅戲:起源于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qū)。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qū)的采茶調(diào),清代中葉后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diào)”,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fā)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漢劇: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陜西等地的戲曲劇種,源出湖北地區(qū),舊稱“楚調(diào)”或“漢調(diào)”,主要聲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黃腔,迄今為止已有近三百年歷史。主要劇目有《宇宙鋒》《二度梅》《審陶大》等。另外,在湖南常德和廣東也都有漢劇,均為多腔劇種,與湖北漢劇迥然不同。


  湘劇:即湖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于長沙、湘潭一帶,源出于明代的弋陽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黃等聲腔,形成一個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亂彈的多聲腔劇種。劇目以高腔、亂彈為主,如《琵琶記》《白兔記》《拜月記》等。


  湖南花鼓戲:是對湖南各地花鼓、花燈戲的總稱,其中包括長沙花鼓、岳陽花鼓、常德花鼓、衡陽花鼓、邵陽花鼓等,它們各有不同的舞臺語言,形成了各自的風格。花鼓戲的表演樸實、歡快、活潑,行當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劇目有《打鳥》《劉??抽浴返?。


  川劇:四川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四川及其周邊地區(qū)。由昆腔、高腔、胡琴、彈戲、燈戲部分組成,各有其劇目。川劇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詼諧幽默,富于生活氣息。主要劇目有傳統(tǒng)戲《玉簪記》《柳蔭記》《活捉王魁》等,新編戲《死水微瀾》《變臉》《金子》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帶的梆子戲,它源于山、陜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經(jīng)由山西傳至河北,結(jié)合河北與北京方言而形成。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劇情節(jié)。河北梆子著名劇目有《蝴蝶杯》《轅門斬子》《杜十娘》等。


  高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原被稱為“弋陽腔”或“弋腔”,因為它起源于江西弋陽。其特點是表演質(zhì)樸、曲詞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眾人和,只用金鼓擊節(jié),沒有管弦樂伴奏。自明代中葉后,它開始由江西向全國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風格的高腔,如川劇高腔湘劇高腔、贛劇高腔等。


  梆子腔:是對一種戲曲聲腔系統(tǒng)的總稱。它源出于山西、陜西交界處的“山陜梆子”,特點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擊節(jié)。然后,它向東、南發(fā)展,在不同地區(qū)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東梆子等。


  蒲劇: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陜西交界的山陜梆子發(fā)展而成,一說此即為原來的山陜梆子?,F(xiàn)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陜西、河南一帶,在聲腔上近似于秦腔,語言也用陜西方言。著名劇目有《掛畫》《殺狗》《殺驛》等。


  上黨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發(fā)展而成,流行于山西東南部上黨一帶。其聲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等。劇目有《三關(guān)排宴》《東門會》等。


  雁劇:也稱“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發(fā)展而來,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張家口、內(nèi)蒙古一帶。據(jù)說它對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劇目有《血手印》《金水橋》等。


  秦腔:陜西省地方戲,也叫“陜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約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獷質(zhì)樸,唱腔高亢激越,其聲如吼,善于表現(xiàn)悲劇情節(jié)。劇目有《蝴蝶杯》《游龜山》《三滴血》等。


  二人臺:流行于內(nèi)蒙古、山西及河北張家口一帶的戲曲劇種,在內(nèi)蒙民歌及山西民間小調(diào)基礎(chǔ)上形成,后來又吸收晉劇的表演成份而漸漸成熟。表演生活氣息濃郁,曲詞通俗。劇目多為表現(xiàn)農(nóng)村生活的小戲,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吉劇:流行于吉林省的戲曲劇種。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zhuǎn)”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成,曲調(diào)輕快、詞句通俗、表演質(zhì)樸火爆,劇目有《燕青賣線》《包公賠情》等。


  龍江劇:流行于黑龍江地區(qū),20世紀50年代在東北“二人轉(zhuǎn)”、拉場戲、影戲及當?shù)孛窀杌A(chǔ)上形成,表演輕松幽默,曲詞通俗。劇目有《雙鎖山》《荒唐寶玉》等。


  越調(diào):河南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qū),因以“四股弦”為主要伴奏樂器,所以也稱“四股弦”。音樂以板腔體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員有申鳳梅等。劇目有《收姜維》《李天保招親》《諸葛亮吊孝》等。


  河南曲劇:河南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區(qū),由曲藝“河南曲子”發(fā)展而成。唱腔輕柔婉轉(zhuǎn),以悲劇內(nèi)容見長。劇目有《卷席筒》《陳三兩》《花亭會》等。


  山東梆子: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荷澤一帶,因其地古稱“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陜梆子經(jīng)由河南再傳入山東,歷經(jīng)變化而形成。主要劇目有《墻頭記》等。


  呂劇:山東省地方劇種,流行于山東中部及江蘇、河南一帶。20世紀初由民間說唱藝術(shù)“山東琴書”發(fā)展而成,1950年定名為“呂劇”。呂劇表演富于生活氣息,通俗質(zhì)樸,唱腔曲調(diào)簡單,易學易唱。所以呂劇在廣大農(nóng)村影響很大。劇目有《王定保借當》《小姑賢》和現(xiàn)代戲《李二嫂改嫁》等。


  淮劇:江蘇省地方劇種,流行于江蘇、上海及安徽等地區(qū)。它起源于江蘇民間小戲,后又吸收徽劇的藝術(shù)因素而逐漸發(fā)展成熟。其表演粗獷樸素。劇目有傳統(tǒng)戲《女審》《三女搶板》和新編戲《金龍與蜉蝣》等。


  滬劇:流行于上海一帶的地方劇種,源于上海浦東的民歌,后形成上海灘簧調(diào),又受到蘇州灘簧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以文明戲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為滬劇。劇目多為現(xiàn)代題材,如《啼笑姻緣》《羅漢錢》《蘆蕩火種》等。


  滑稽戲:流行于江蘇、上海、浙江等地的戲曲劇種。源于上海的“獨角戲”,后發(fā)展為滑稽戲,曲調(diào)駁雜、表演滑稽。主要劇目有《三毛學生意》《一二三齊步走》等。


  婺劇:流行于浙江金華一帶的地方劇種,又名“金華戲”。它是一個多聲腔劇種。其聲腔由高腔、昆曲、灘簧、徽調(diào)等組成,各有其劇目及表演特色。劇目有《僧尼會》《牡丹對課》《斷橋》等。


  紹劇:流行于浙江紹興、寧波一帶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為主要聲腔,表演上以武戲見長,風格粗獷、樸實。劇目有《三打白骨精》《龍虎斗》《吊無?!返?。


  徽劇:流行于安徽、江蘇等地區(qū)的戲曲劇種,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聲腔的劇種,主要聲腔為拔子、吹腔、二黃,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進京為乾隆慶壽,后演變?yōu)?a href=http://m.qzxapp.cn/xqqy/jingj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京劇。劇目多為歷史題材,如取材于《三國演義》的《水淹七軍》等。


  閩劇:流行于福建地區(qū)的戲曲劇種。興起于明中葉,到清代時已基本形成,只是規(guī)模較小。20世紀初受京劇影響規(guī)模漸大,聲腔基本完備,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調(diào)和板歌五種。劇目有《煉印》《天鵝宴》等。


  莆仙戲:福建地方戲,舊稱“興化戲”,明中葉時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帶。音樂為曲牌體,表演頗具古意,典雅抒情。劇目有《張協(xié)狀元》《團圓之后》《春草闖堂》等。


  梨園戲:一種歷史久遠的戲曲劇種,可看成戲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如《朱文走鬼》、“荊、劉、拜、殺”等。20世紀50年代后,又編演了《董生與李氏》《節(jié)婦吟》等劇目。


  高甲戲:流行于福建晉江、龍溪一帶,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園戲的表演因素及劇目,漸成規(guī)模。20世紀20年代又受到京劇的影響,漸漸成熟。它以丑角為主要行當,表演狀如牽線傀儡,很有特色。劇目有《連升三級》《金魁星》等。


  贛劇:流行于江西省東北部的戲曲劇種,由明代的弋陽腔發(fā)展而來,系由弋陽腔、青陽腔、昆腔、亂彈等多種聲腔組成的劇種。劇目有《竇娥冤》《荊釵記》《珍珠記》《還魂記》等。


  采茶戲: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戲曲劇種,主要由當?shù)夭柁r(nóng)采茶時所唱的歌曲小調(diào)結(jié)合民間歌舞發(fā)展而成。江西采茶戲分東、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劇目有《孫成打酒》等。


  祁劇:又稱“祁陽戲”,流行于湖南祁陽、邵陽一帶,源出明代弋陽腔,聲腔以高腔為主,兼唱昆曲、彈腔。劇目有《目連傳》《精忠傳》《夫子戲》《觀音戲》等。


  潮劇:流行于廣東汕頭、福建南部及臺灣等地區(qū)。主要受外地傳入的弋陽腔、昆腔及漢調(diào)的影響,形成于明代中葉,在劇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陳三五娘》《掃窗會》《蘆林會》等。


  桂劇:流行于廣西東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區(qū),明末清初時形成,唱腔以皮黃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調(diào)。劇目有《搶傘》《拾玉鐲》《柜中緣》等。


  彩調(diào):原名“調(diào)子”或“采茶”,流行于廣西地區(qū)。在當?shù)孛耖g歌舞基礎(chǔ)上形成,已有近兩百年的歷史,1955年定名為“彩調(diào)”。其表演自由活潑,富于生活氣息。最為著名的劇目是《劉三姐》。


  壯劇:流行于廣西、云南等壯族聚居區(qū)的戲曲劇種,分為南路和北路兩派。前者源于當?shù)氐摹鞍宓蕬颉保饕獎∧坑小段凝埮c肖尼》;后者源于“雙簧戲”,主要劇目有《寶葫蘆》。


  黔劇:流行于貴州省的地方劇種,由曲藝“文琴”發(fā)展而成,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郁。劇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滇劇: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貴州部分地區(qū)的地方劇種,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來的絲弦、襄陽調(diào)和胡琴戲三種聲腔組成,以絲弦腔為主。劇目有《牛皋扯旨》《闖宮》等。


  傣劇: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區(qū),形成于清中葉,源于當?shù)孛耖g歌舞,并吸收京劇、滇劇的藝術(shù)營養(yǎng)而形成。以二胡為主要伴奏樂器,表演古樸,載歌載舞。劇目有《娥并與桑洛》等。


  藏劇: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區(qū)的戲曲劇種,用藏語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紀,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說為表現(xiàn)內(nèi)容。演員表演時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開場,名為“頓”;第二部分為戲,稱為“雄”;第三部分為結(jié)束時的祝福,稱為“扎喜”。劇目以《文成公主》最為有名。


  皮影戲:也叫“影戲”、“燈影戲”、“土影戲”。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來表演故事的戲劇。劇目、唱腔多同地方戲曲相互影響,由藝人一邊操縱一邊演唱,并配以音樂。中國影戲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由于流行地區(qū)、演唱曲調(diào)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許多類別和劇種,以河北唐山一帶的驢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發(fā)展成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藝、靈巧的操縱技巧和長于抒情的唱腔音樂的綜合藝術(shù)。


  聲腔劇種:二黃、二人臺、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云南壯劇、云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nèi)蒙大秧歌、鳳臺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巖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diào)、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diào)、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diào)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余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官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diào)、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昆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采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陜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diào)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guān)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quán)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quán),QQ:3999112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