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八榮八恥”在音樂教學中我想到。。。
“八榮八恥”是胡錦濤同志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十屆四次會議的委員時提出的。它涵蓋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容,是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為公民道德建設樹起了新的標桿。胡錦濤同志特別強調引導青少年樹立“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意義。
由此,讓我想到當前音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矛盾,如:學生對紅色歌曲的一無所知與對港臺音樂的癡迷;對民族音樂的噓聲四起與對流行音樂的過分崇拜;還有學生在音樂課堂的無精打采與課后的想唱就唱。從這些矛盾中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對音樂的辨別能力正在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所流行的校園歌曲,但它們都有其共同的特征――反映時代,反映學生生活,給人以積極向上、鼓舞的感覺。每每進行校園歌曲大賽時,學生總是熱情的問我可不可以選擇《喜唰唰》、《愛情三十六計》之類,對于我的回答他們當然非常失望。但回頭一想,我又何嘗不是無奈呢?音樂課上一節(jié)課一節(jié)課學唱的都是校園歌曲、童謠之類,為何卻只能成為學生退而求其的選擇呢?究其原因,我認為問題出在宣傳上。從一名歌手包裝到一張唱片的銷售,唱片公司投入了多少人力物力,對于唱片的宣傳更是重中之重,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學生的生活在一個流行音樂的時代里,無論逛街、看電視、上網(wǎng),流行音樂無孔不入的滲透在學生生活的每個細節(jié)里。無奈之下,學生們只能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選擇了這些歌曲。再看看我們可憐的課堂歌曲,民族音樂除了音樂老師利用課堂的40分鐘進行學習、強化之外,是沒有任何出頭之日的。如此狀況又怎能敵的過與學生“朝夕相處”的流行歌曲呢?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感覺有點悲傷。對于沒有足夠辨別能力的小學生來說,過早的接觸一些品質極差的流行歌曲勢必對學生的一生造成不良影響的。
如何讓我們的校園歌曲、民族音樂重新傳唱在學生中間呢?我想這是一個社會要解決的問題,這里我想說說自己的幾點建議:一、從宣傳上下功夫,將音樂課上所學的歌曲及一些積極向上的流行歌曲通過校園廣播播出,并請學生進行投票選出自己喜歡的校園歌曲;二、給學生介紹一些校園歌曲網(wǎng)站和一些少兒歌曲的節(jié)目,讓學生在家中也能聽到課堂音樂;三、從以班、年級為單位舉行校園歌曲比賽,讓學生自己動筆寫童謠,創(chuàng)編校園歌曲,推薦校園小歌手,帶動其他學生多唱校園歌曲;四、有關部門積極行動起來,為青少年兒童多創(chuàng)作一些富有時代氣息,能反映學生生活的歌曲,使每個年齡階段的學生都有自己的歌。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自己的一片音樂天空又何必再去唱那些連他們自己都弄不明白的《兩只蝴蝶》、《老鼠愛大米》之類的歌曲呢?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流行歌曲都是俗不可耐的,如:《蝸牛》、《龍的傳人》之類也能給學生以很好的思想感受的。所以在對待學生沉迷于流行音樂的問題上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協(xié)作,給青少年創(chuàng)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努力把他們培育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