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學在小學合唱課堂中的應用
網(wǎng)絡傳輸?shù)奶刭|便于學生拓展視野,課中我們通過平臺涉獵到許多豐富的童聲合唱資源,讓學生在拓展資源欣賞中懂得“合唱”不局限于傳統(tǒng)曲目,當下的流行音樂也融合了該元素來表現(xiàn),這樣的流行音樂更貼近當代學生的生活。孩子們通過學習《飛吧飛吧》產生的那一絲對合唱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
四、融合技術,將評價多樣化
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傳授,學生接受、同化、記憶,不知不覺中學生失去了主動參與與發(fā)現(xiàn)的自信心和勇氣。課堂評價雖面向全體,但受教學時間制約無法做到全面普查后給予有效評價,數(shù)字化教學的優(yōu)勢在這一方面得以領先。學生通過信息化設備輸出可以整體同步、自由表達觀點,教師通過收集數(shù)據(jù)分析呈現(xiàn),共同分享成果[2]。從學生學習的角度看,這種不記名式的觀點闡述讓他們表達得更加輕松愉悅,從教師教的角度看,這樣的信息匯總更便于了解教學效果,彌補缺失,課堂平等、輕松。
以《飛吧飛吧》為例,基于教學內容,我設計了很多可測可評的小練習,從欣賞、新授、拓展層層遞進,將師評、自評、互評落到實處,以柱狀圖、雷達圖等呈現(xiàn)方式直觀展示數(shù)據(jù),通過數(shù)據(jù)再進行有效指導評價,學生學得清楚,教師教得明白。
在學生充分完成合唱學習任務后,我設計了時下熱門的“點贊”環(huán)節(jié),以平行班同伴的課堂實錄為欣賞材料,讓學生觀看,從“音準、情緒、強弱、表現(xiàn)力”四個維度進行點贊活動。學生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在點贊數(shù)字變化的背后,不僅是為了提高課堂學習參與度,更是為了讓我對今天的學習教學效果有一個監(jiān)測標準。如學生在材料中明顯不足的地方給予了大量的點贊數(shù),這說明在學習中學生對這項指標仍不具備完整能力。從學生角度來看,這組數(shù)據(jù)在評價中可以有效指導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夯實教學基礎。
五、融合技術,將課堂延展化
傳統(tǒng)課堂的教與學,都是圍繞四十分鐘教學時間開展的。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力求盡善盡美地呈現(xiàn)一個課堂,但受時間與空間的制約,無論是設計內容還是開展方式總是免不了有一些小小的遺憾。新技術的融入,讓課堂從課前,課中,課后延伸到終身學習,把不可能變?yōu)榱丝赡堋?/p>
通過數(shù)字化學習平臺讓學生完成課前小練習、搜集材料、整理相關知識點等內容,教師根據(jù)學生反饋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組間同置、組內異置的原則,有效完成課中分組,讓課堂分組不再流于表面。這樣的小組化學習在課中更具學習效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價值。課后學生依然可以在平臺中檢查完善、交流討論學習成果,讓學不僅停留在課中,更是延伸到課后,鞏固學習效果,做到知識輸出。
如《飛吧飛吧》一課中的聲部分組,即是始終以這樣的課前學習方式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進而形成了課中的高低聲部小組。使用技術是為了改變理念,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高效課堂應該是教學中追求的方向。
六、融合技術,將差異縮小
傳統(tǒng)音樂教學中,本著“教學生學會”的原則,“學”的過程在整體化上有了一定程度的體現(xiàn)。但反觀其背后,班級學生數(shù)眾多,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無法顧及所有學生,忽視了學生在音樂中的差異化表現(xiàn),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而“教”同樣存在差異性。音樂教師受個人素養(yǎng)與專業(yè)水平等客觀因素影響,部分教師音域較窄,在范唱中不利于學生對歌曲的全面感知與理解。信息技術與音樂課堂相結合,技術可以滲透到各類細節(jié),以微課件、樂理資源包、音頻資源包、視頻資源包等多種演繹形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程度向學生展示音樂本身,既可以關注到“學”中的個體差異,也兼顧了“教”中的條件限制。
信息化教學手段有諸多教學優(yōu)越性,但卻要求教師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工作:錄制微課件、找視頻、錄音頻、錄素材、制作題目……對于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來說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實際教學中,不同教學手段是相互補充、取長補短的關系,信息化教學手段只是教師授課的手段之一,技術不能取代教師存在的意義,讓技術服務于教學,讓學生合理受益于技術,在使用時避免華而不實,只有合理利用才能獲得師生共贏的教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