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音樂課堂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在近幾年的課改教學中發(fā)現(xiàn),新課程改革可以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健康的身體和心理素質(zhì),是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這對于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提高中華民族整體素質(zhì),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在新的課標理念中,同樣對于音樂教學也是如此。音樂教學的新理念是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fā)展、鼓勵音樂創(chuàng)造等等。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模仿、探究、合作。 教育教學活動應當“以生為本”,把“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作為根本的教育目標。 下面,就對音樂課堂教學,談幾點思考與親身實踐的體驗:
( 一 )“ 綜合化 ” 課堂
學科整合是課改提出的另一個要求,這個內(nèi)容的實施不但給音樂課堂添加了色彩,同時也是學生們喜歡音樂的催化劑。
(1) 音樂與美術(shù)的整合
實踐證明,音樂與美術(shù)融合,可以達到聲圖并茂、聲色俱佳的效果。音樂與美術(shù)都是借助于情感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工具。美術(shù)課、音樂課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視覺、聽覺的一定技巧,而且要通過視覺、聽覺凈化學生的心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在二年級的《小漁簍》一課中,運用美術(shù)與音樂相結(jié)合的方法,就能收到比較好的效果。在聽了音樂后讓學生用美術(shù)的方式來表現(xiàn)《小漁簍》時,小朋友們各顯其能,邊畫邊唱,有的在漁簍上畫出了小魚、小蝦、小螃蟹。還有的畫的都是一條一條的曲線,問他 “ 這是什么呀? ” 他很驕傲的說: “ 你沒聽到嗎?這是波浪在唱歌呀,看他們在伸懶腰,多開心呀? ” 是呀,孩子們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這種綜合不正是在無形中培養(yǎng)了他們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與審美能力嗎?真是一舉多得呀!
(2) 音樂與地理、歷史、文學的整合
任何一首音樂作品的誕生都有一定的特定的背景、意義,或與人文、或與歷史、或與地理等有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所以,在音樂的課堂教學中,要充分注意挖掘教材內(nèi)部的資源,激發(fā)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比如:《烏蘇里船歌》一課的欣賞,在欣賞前可以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搜集了解一些烏蘇里江的情況,要讓學生事先知道它是黑龍江的一條支流,位于中國的最北部,與俄羅斯交界,過去還與當時的蘇聯(lián)對江中的“珍寶島”有過很多的爭議。烏蘇里江物產(chǎn)豐富,有典型的大馬哈魚,那里有一個典型的民族,叫赫哲族。赫哲族人民世代以漁業(yè)為生,日夜與烏蘇里江為伴,所以那里出了一首有名的名歌叫《烏蘇里船歌》。介紹完了這些常識后學生欣賞《烏蘇里船歌》,肯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但喜歡聽這首歌,聽的懂這首歌,而且學到了許多歷史地理的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 3 )音樂與計算機的整合
音樂是小學進行美育的一門基礎學科,是以審美為核心、以音樂的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等獨特形式來表現(xiàn)藝術(shù)美的。信息網(wǎng)絡的多媒體優(yōu)勢,能為音樂教學創(chuàng)設形聲兼?zhèn)涞囊魳非榫?,全面增強音樂的時空效應,喚起學生的美感,提高他們欣賞美的能力。例如:《鴨子拌嘴》是一年級下學期的一首民間吹打樂曲。通過合奏刻畫了一群鴨子嬉戲 “ 拌嘴 ” 的活潑可愛情境,以啟迪學生欣賞美的能力。但光用錄音播放這首樂曲的話,很難欣賞到它美的所在,并可能抑制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實現(xiàn)教學要求。為此,在教學中,可以多方收集有關(guān)的音樂資料,編制成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課件。課一開始,先讓學生進行最簡單的交互學習。學生操作鼠標,從計算機屏幕上先認識大小镲、木魚等有關(guān)打擊樂器的外形特征,再分別聽辨它們的音色。然后了解刮擊、點擊、輪擊等表演技巧能產(chǎn)生不同的音色。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集中欣賞樂器的合奏表演。樂曲一開始,屏幕上就呈現(xiàn)出活生生的幾只個性鮮明、十分可愛的卡通鴨子形象。樂曲和畫面結(jié)合 , 展現(xiàn)了各種熟練的演奏技巧。他們紛紛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愛的小鴨子的動作來,從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變成了妙趣橫生的聲畫情境,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情趣。當讓學生作第二次欣賞時,只單獨播放樂曲錄音。這時由于學生們的頭腦中已具備了樂曲的視覺形象情境,因此仍然聽得津津有味。這表明多媒體情境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美的欣賞能力。
(二)“自由化”課堂
課堂應是“自由化”的課堂,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新課程強調(diào),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教師將由居高臨下的權(quán)威轉(zhuǎn)向 “ 平等中的首席 ” 。所以說自由課堂是非常必要的,要想實現(xiàn)自由化的課堂,就要有一系列的轉(zhuǎn)變 :
(1)“ 一手遮天 ” 向 “ 平等互利 ” 轉(zhuǎn)變
我們應當允許教師在某些知識領域有不懂的問題而不是絕對的一手遮天,老師不是什么都是對的。教師可以向?qū)W生學習 , 可以向?qū)W生承認自己不懂的問題 , 讓學生幫助老師解決在教學中的疑難,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消除對老師的隔閡,讓學生知道老師并不是什么問題都能解決,學生有時也可以當 “ 小老師 ” 。教師不應該以 “ 知識的權(quán)威 ” 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guān)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快樂,是一種心的呼喚。比如: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小學音樂教材中,可能由于出版太倉促或其他原因,經(jīng)常有許多錯誤的地方出現(xiàn),有些地方是明顯錯誤,教師一下就能分辨,而有些地方教師如果不仔細,可能也會犯錯誤。在《搖籃曲》(舒伯特曲)、《剪羊毛》等歌曲的印刷中,就經(jīng)常出現(xiàn)歌詞與曲譜不太協(xié)調(diào)的地方,也可能是翻譯太多之后版本太多,并且書中的歌曲與錄音范唱不一致。細心膽大的、學識較廣學生就 向 老師提出疑義。這 時 老師就要采用商議的方法,做到讓學生心服口服??梢韵茸寣W生按書中寫的唱一唱,然后再按錄音范唱中的唱一唱,再認真進行比較,究竟哪一種方法好,說說為什么,再由學生自己決定該怎么唱。經(jīng)過這一過程,學生對學習歌曲的熱情就會大增,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內(nèi)心體驗,他們唱出的是自己的心聲,這也是 “平等互利”的結(jié)果。
(2) 由 “ 師生 ” 向 “ 師友 ” 轉(zhuǎn)變
新課程認為教師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強加于學生,要避免非人格的知識專制,尊重學生的存在,使學生體驗到平等、民主、關(guān)愛,形成積極而豐富的人生態(tài)度和體驗,使學生的主體性得以突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得到解放。師生互動積極,關(guān)系融洽。
想作為學生的朋友,在上課時就要表現(xiàn)出來,不能下課的時候刻意的親近學生。比如:在上《好朋友》一課,老師可以融入到學生中去,坐到學生的位置上,與學生們互相找朋友,有些膽子大的同學一定會找老師,這樣就做到了第一步,讓學生知道,老師是和他們一起的。然后在游戲的過程中一定要用學生的口吻說話,這樣他們就會覺得你很親切,會變著法子想各種方法親近你。久而久之,你一定會成為孩子們真正的師友。所以說教師要與學生共建課堂,與學生一起學習,一起分享快樂、一起成長。
(3) 由教師講授向提倡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
新開設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它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構(gòu)建一種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地從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問題,主動地從多渠道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合作學習是一種集體的學習,在合作的過程中可以交流、討論、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發(fā)現(xiàn)他人的優(yōu)勢,學習他人,完善自己,學會與他人合作,形成一種情感同化的態(tài)度,為達到共同目標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學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小組的學生雖然面對面坐在一起卻各忙各的事,無法交流,不會合作,小組學習形同虛設。那么,如何使我們的課堂合作有效的開展起來呢?
在四年級第八冊教材《我們的田野》一課的合作學習教學中,可以把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以“組內(nèi)異質(zhì),組間同質(zhì)”的方式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都包含學習成績低、中、高的學生,并為每組成員在性別、興趣、能力等方面進行合理搭配,每個小組選出一個組長。學生經(jīng)過課后的相互了解、學習、進行了豐富多彩的合作。有的小組進行了器樂大合奏,將各自的樂器搬到了音樂課堂上,并進行分工合作,小組內(nèi)有指揮,演奏中有獨奏、合奏、重奏;有的小組用自己優(yōu)美的舞蹈姿勢來表達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有的小組用自己的美術(shù)作品,用畫筆描繪了祖國的山山水水;也有的小組別出心裁,把語文課上的“朗誦”搬到了音樂課上,帶動了組里其他沒有特長的同學,用他們極富有感情的朗誦配上小組成員的樂器,將祖國山河的秀美,以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這種小組間的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整個合作過程中更好的了解了自己身邊的人,發(fā)現(xiàn)了他人的優(yōu)點和特長,學會了怎樣與人合作,使我們的音樂課真正意義上豐富起來,使孩子們愛上音樂課。
( 三 )“ 超形象 ” 課堂
1 、教學語言的形象性
形象是指生動、具體。人們常說“語言是一門藝術(shù)”,這話不假。雖然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在日常生活中不是褒義的句子,但許多時候還真是要這樣。不同的年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課,不同的感情也要用不同的語言。這樣你才會與學生融入到一起,用形象的語言去感染每一位學生!
2 、音樂教材的形象性
音樂教材以藝術(shù)作品為主體,適應學生的音樂心理。要開啟學生對作品的聯(lián)想、想象,達到視覺和聽覺的相互轉(zhuǎn)換,就必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形象性內(nèi)容。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把握課堂形象性的資源。音樂課中的打擊樂器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可以用它表現(xiàn)各種形象的聲音。如:( 1 )青蛙的叫聲;( 2 )跑的聲音;( 3 )喇叭的聲音;( 4 )火車鳴笛和開動的聲音;( 5 )水滴的聲音等等。
音樂教學中選擇形象鮮明易懂的音樂作品,能夠引導學生感知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形象及音樂表現(xiàn)手段。如:( 1 )表現(xiàn)歡快喜悅氣氛的《慶豐收》,老師先用琴演奏或放錄音,然后請同學們議論,最 后 老師講解;( 2 )表現(xiàn)悲痛的《殯禮送葬曲》,一九七六年敬愛的周總理離我們而去,在十里長街送總理的時候,軍樂團演奏此曲。此曲表達了全國人民對總理的無限愛戴和失去總理時悲痛的心情;( 3 )寧靜的《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表現(xiàn)了老師的目光像媽媽一樣,敬愛的老師用鼓勵的目光看著我們成長的情景;( 4 )開闊、雄壯、有力的《國歌》;( 5 )幽默、詼諧的《貓虎歌》。這些鮮明準確的音樂形象能夠把人們帶進所描繪的意境中去。
良好音樂形象的樹立,可以渲染氣氛、創(chuàng)設情景、挖掘感情因素,促進學生音樂能力的發(fā)展。
總之,通過上面的一些課堂變化與新舉措,能夠喚醒學生沉睡的潛能,激活學生的記憶,開啟學生的心智,使新課標下的音樂課堂成為師生共同發(fā)展的嶄新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