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器樂教學“教”什么――對課堂器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廣州市蘿崗區(qū)教育科研與發(fā)展中心 陳文娟
內(nèi)容摘要:
目前不少中小學音樂教師對課堂器樂教學的教與學把握不夠準確,筆者通過對三節(jié)不同教師執(zhí)教的、使用了豎笛進行教學的小學四年級《多年以前》的教學有效性分析和反思,提出有效的課堂器樂教學應當做到準確定位器樂教學目標,以目標定內(nèi)容;恰當確立器樂的“學具”功能,重視教學中的音樂感受和體驗;教學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器樂教學要盡可能與其他教學活動有機結合。
關鍵詞:
課堂器樂教學 有效性
課堂器樂教學對普通中小學校學生音樂學習的重要意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許多音樂教育工作者積極地展開了對課堂器樂教學的實踐和研究。但在筆者所觀察的不少課例中,對于課堂器樂教學究竟應該怎么教、教什么?仍是相當部分中小學音樂教師感覺到迷茫的地方。下面以小學四年級《多年以前》的豎笛器樂教學為例,談談筆者對課堂器樂教學有效性的思考。
一、案例描述及簡析:
筆者曾觀摩過三節(jié)由不同教師執(zhí)教的小學四年級課題為《多年以前》的課堂器樂(八孔豎笛)教學課。
在第一節(jié)課中,教師播放了歌曲《多年以前》的范唱一遍后,請學生們哼唱,學生用訓練有素的聲音準確地演繹了歌曲,然后按老師的要求集體用豎笛熟練地演奏了歌曲旋律,再在老師的指引下哼唱和吹奏了二聲部旋律,接著是合奏,再與演唱進行配合……一切是那么的自然而“完美”。
第二節(jié)課,教師和學生一起先哼唱歌曲的旋律,然后分段學習吹奏《多年以前》。在學習的過程,有教師的范奏,有小組的合作學習,有教師對個別演奏技巧的糾正……臨下課前5分鐘,在一次全班比較整齊地吹奏歌曲旋律后,教師要求一半的學生唱歌詞,一半的學生吹奏歌曲旋律;沒想到,最后的這次沒取得好效果:吹的聲音蓋住了唱的,唱的學生似乎有些膽怯,總要“跟”在“奏”的后面。
第三節(jié)課,教師先和學生一起學習了歌曲的演唱,然后請學生拿出豎笛“為歌曲伴奏”,學生用豎笛“結結巴巴”地吹奏了一遍旋律后,教師表揚了大家,然后進入了課的拓展環(huán)節(jié)――為歌曲設計場景進行表演。
這三節(jié)課中,從器樂學習的角度看,第一節(jié)課最“美”――學生演奏技巧純熟,歌曲演繹整齊、流暢,音樂情緒把握恰當;但這節(jié)課總讓人有“演”,而不是“學”的感覺,因為學生太整齊、太聰明,技能太強了。第二節(jié)課最“完整”――我們看到了學生由不會到會,由陌生到熟悉的學習過程,但音樂情緒的把握不足。第三節(jié)課最“沒事干”――豎笛就像一個毫不起眼的配角,一晃而過,可有可無。
二、對課堂器樂教學有效性的反思
案例中,三節(jié)課都緊緊圍繞音樂作品《多年以前》,使用八孔豎笛展開教學。但在器樂教學內(nèi)容和教師的把握方面各有不同的側重,因此也產(chǎn)生了不同的學習效果?!兑魳?a href=http://m.qzxapp.cn/kegaizhuanti/list04/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課程標準》(實驗稿)對器樂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的表述是:“中小學生學習樂器演奏,不單是為了掌握一兩件樂器的演奏技能,而是為了通過演奏樂器更好地感受、表現(xiàn)和創(chuàng)造音樂”;【[1]】根據(jù)《課標》對器樂教學的要求,筆者嘗試對案例的教學有效性進行了以下分析:
項目 | 第一節(jié)課 | 第二節(jié)課 | 第三節(jié)課 |
器樂教學內(nèi)容 | |||
器樂的作用 | 輔助作用 | 教學的主體 | 輔助作用 |
有效之處 | 完成了教學任務,體現(xiàn)了音樂的美感,重視合奏 | 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器樂學習嚴謹、規(guī)范,關注全體 | 無 |
無效之處 | 看不到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未體現(xiàn),“表演式”的教學令學生產(chǎn)生“審美疲勞”,靈氣不足。 |
按《課標》的要求及上述分析,顯然,第一節(jié)課的效果是最好的,第三節(jié)課的效果最差,而第二節(jié)課只能算是一節(jié)豎笛技能學習的“訓練課”。
第一節(jié)課雖然是器樂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的“好”課,但它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學成了“課前反復練習的再現(xiàn)”,是一種“表演”,課堂不夠真實。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在課堂中恰當運用的器樂輔助教學,又避免出現(xiàn)“表演課”或“訓練課”現(xiàn)象,使器樂教學成為增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一種有效的媒介呢?
三、對有效課堂器樂教學的思考
1、準確定位教學目標,以目標定內(nèi)容
俗話說:“綱舉目張”,綱確立了,勢必牽動全局,也給全局指明了方向。器樂教學目標就是器樂教學的“綱”,應首先準確定位目標,以目標完成的需要確定器樂教學的內(nèi)容,不能為了“器樂”而“器樂”。
以歌唱為主的教學,學會歌曲演唱是主要目標,也就是應該能把歌曲唱準,唱好,能把握住歌曲的音樂情緒。豎笛可以起到“提示音高、體驗和聲、填充、伴奏”的作用。
以鑒賞為主的教學,聆聽和感受音樂作品是主要目標。豎笛可以吹奏主題,加強學生對主題的印象和理解;也可以嘗試合奏作品片段,體驗多聲部的效果;還可以模仿演奏現(xiàn)場,體會演奏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
以創(chuàng)造為主的教學,音樂的創(chuàng)作是主要目標,而豎笛能馬上再現(xiàn)靈感,呈現(xiàn)效果,隨心所欲進行編輯,感受音樂的靈動。
如果是以演奏為主的教學,器樂的技能學習就是主要目標。但技能的學習應該是立足于“音樂”的學習和分層要求,應避免出現(xiàn)枯燥訓練的現(xiàn)象。
《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提到:“器樂教學的最大價值在于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使學生較好地獲得節(jié)奏感、音高感、和聲感等音樂能力。” 【[2]】因此,準確定位目標,找準需要,是保證課堂器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所在。
2、恰當確立學具功能,重視音樂感受
案例中第二節(jié)課是一節(jié)豎笛“訓練課”,但課堂顯示,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完整地吹奏全曲顯然能力不足;而第一節(jié)課如果是首次在課堂進行吹奏練習,相信也同樣會遇到第二節(jié)課中“學生水平參差”的問題。因此,造成了一種矛盾:是技巧重要還是感受重要?筆者認為,“感受”更重要。對于普及性的中小學課堂器樂教學,器樂的“學具”功能應該得到明確,即借助“學具”促進音樂學習。
那么,對于技能不足的學生應該怎樣憑借器樂去“感受音樂”呢?中國音樂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吳斌老師曾說:“在中小學的音樂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關注面向全體學生的合唱、合奏教學?!薄綶3]】在合奏中,不同能力的學生可以承擔不同的任務;由于課內(nèi)練習時間有限,因此難度要適度。如,附點節(jié)奏掌握不好的學生可以吹奏單音;指法變換困難的地方可以用“和音”置換;編配適合絕大部分學生程度的伴奏;給能力不同的學生以不同的要求……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葡萄”,盡量保證齊奏或合奏的良好音樂效果――即姿勢正確、氣息均勻、音色優(yōu)美、音樂情緒恰當、富有音樂表現(xiàn)力。
另外,“學具”的功能意義是很廣泛的。如前文所述,應以目標完成的需要確定器樂教學的內(nèi)容,也就是應靈活運用好“學具”,確定“學具”的地位和作用,重視音樂的感受和表現(xiàn)。
3、教學立足學生實際,強調(diào)有機結合。
《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器樂教學要盡可能與唱歌、鑒賞、創(chuàng)造等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而且這種結合要在學習樂器的一開頭(不用等待技術完全成熟)就這樣做。”因此,器樂學習不應該是孤立的,應避免“純技術練習”,必須立足于學生實際,強調(diào)有機結合。
例如,假設學生在學習《多年以前》時,才剛學會吹一個音“SOL”,為了讓學生馬上能感受到樂器演奏的奇妙,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伴奏,嘗試唱奏結合或師生吹奏配合:
假設學生在學習《多年以前》時,已經(jīng)很熟悉1個八度內(nèi)每個音的吹奏,教師又可以換成以下伴奏,除了唱奏結合或吹奏配合,還可以適當加入節(jié)奏樂器:
假設學生總是唱不準下屬音FA或八度大跳的音符,可以即時吹奏,聆聽并模仿;假設學生對音樂情緒把握不準確,可以用器樂再現(xiàn)進行比較;假設要進行典型節(jié)奏型|X XX X XX | X XX X - 的旋律創(chuàng)作,在創(chuàng)作過程讓樂器來幫忙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總之,課堂器樂教學應立足學生現(xiàn)有水平,與其他教學活動的結合應遵循靈活、易學、有趣的原則;需要指出的是,吹奏旋律并不是“給歌曲伴奏”,教師應當加強為歌曲進行編配的能力;還應鼓勵學生積極嘗試,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給予學生更廣闊的自我成長空間。
“有效”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能實現(xiàn)預期目標。我們音樂教師應當立足課堂,加強對課堂器樂教學的學習與研究,加強自身駕馭課堂器樂的能力。讓我們的目標更準確,讓我們的行動更有效,讓我們學生的收獲更實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音樂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音樂課程標準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2.曹理主編,繆裴言 廖家驊副主編,《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三次印刷
3.曹理、何工著,《音樂學科教育學》,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第二次印刷
4.朱則平主編,《全國新課程優(yōu)秀器樂教學文選》,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