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音樂管理論文 >

那些留在記憶中的音樂課

作者:吳洪彬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洪嘯音樂教育網友 魅影 推薦

作者單位:南京實驗國際學校 吳洪彬

    從89年開始走上講臺,我已度過了教師生涯的20個年頭。記不
清給學生上了多少音樂課,也記不清教過多少學生了。細細回想,記憶深刻的音樂課并不多,絕大多少的音樂課只是在極其普通的聽聽唱唱中度過了。可也不是每節(jié)課都那么平常,還是有幾節(jié)課能夠喚起我的回憶,留給我一些思考的。

    課例一:有一次,全縣音樂教師聽我的課,內容是《牧歌》的欣賞。那時還沒有電腦和多媒體,我從多個磁帶上收集了獨唱、無伴奏合唱、小提琴獨奏的《牧歌》,但是沒有將它們翻錄到一盤磁帶上,結果上課的時候,講到無伴奏合唱的《牧歌》時,突然發(fā)現那盤磁帶并沒有帶到教室里來,教學思路一下被打斷了。只好又聽了一遍小提琴演奏的《牧歌》,學生有點不知所措,我卻是有苦說不出。雖然課后老師們評價也不錯,但卻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遺憾和不可磨滅的記憶,也使我對備課有了更真切地認識。

    反思:有位年輕的主持人問央視著名主持人董卿,上臺前要干些什么,董卿回答了七個字“準備準備再準備。”我們音樂教師走進課堂之前要干些什么呢?我想,不外乎也是“準備準備再準備,”熟悉教材,練好伴奏,練好范唱,準備好音像資料等等。課堂教學雖然是門遺憾的藝術,但我們教師一定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盡量不出現人為的遺憾。只有錄音機、磁帶的年代里,我一般要將所聽音樂錄上至少三邊,以防在課堂上因倒帶而中斷教學。音樂教師的備課更主要的是不斷提高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熟悉程度,創(chuàng)作背景、詮釋風格、作品結構;音樂中的輕重緩急、力度變化、情緒變化;播放音響時音量的控制以及自己對音樂的獨到見解等。套用一句老話:我們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yǎng)。

    課例二:有一次,看到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寫給街頭賣唱的父親》,很是感動,便拿到音樂課上讀給學生聽,讀到悲情處,一時難以自持,竟失聲痛哭起來,誰知引來下面學生的竊竊笑聲,頓覺無比尷尬,又大聲訓斥了學生一通,一節(jié)課不歡而散。

    反思:課后對學生恨之入骨,現在的孩子怎么這么沒有同情心?怎么這么不理解人世間的真情?冷靜下來想,到底錯在哪兒?錯不在孩子身上,還是自己有些隨意了。這樣的文章本不該拿到音樂課上去讀,更不該感情失控,哭出聲來,事先沒有任何鋪墊,怎能指望孩子們的理解?怎能一廂情愿地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和自己產生感情的共鳴?同時也想到,老師在示范音樂作品時,是不是也該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表達,并非感情越充沛就越好,而是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采用恰當的情感,否則適得其反。

    課例三:某一節(jié)課上,我嘗試教唱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三首歌曲。在此之前,我一般一節(jié)課只教一首歌,最多不會超過兩首,因為一節(jié)課唱好一首歌已經很不錯了。但如果歌曲的特色鮮明,旋律簡單,易于學唱,或者本節(jié)課的目標并不以精準到位的演唱為主,那就另當別論了。
我寫的這三首歌,分別以云南民歌、江南民歌、藏族民歌為素材,旋律走向很容易把握,我并沒有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步驟,而是將三首歌的主要旋律對比著教,緊緊抓住民族特色來教,學生很快就唱會了。

    反思:音樂課堂需要時時創(chuàng)新,需要特色,但這創(chuàng)新與特色需基于自己的特長或對音樂的獨到見解,要能體現自己所長,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跟風。聲樂好的老師可以將作品唱出新意,器樂好的老師可以展示精彩的演奏,理論好的老師可以旁征博引,創(chuàng)作好的老師可以推薦自己的作品。但最主要的是,如何面向同樣的教材,提出不同的思考與教學理念,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方法。

    課例四:某節(jié)課上,欣賞德德瑪演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問學生這屬于什么音色?演唱者是誰?全班同學竟沒有一個知道德德瑪的,都說成是男中音。當聽到我說這是個女歌唱家時,學生們都顯得有點茫然,女生怎么會唱成這樣?這個時候,笑學生無知是無濟于事的,怎么講清這個女中音的音色呢?我靈機一動,面對整日泡在流行歌曲中的新生代,那就從流行歌曲入手吧。我問學生:你們知道超女嗎?知道李宇春嗎?學生當然一清二楚。那李宇春的音色有何特點?中性。那你們?yōu)槭裁丛试S李宇春唱成這樣,就不許德德瑪唱成那樣?學生們都笑了,我不失時機地講解,這就叫女中音,是十分難得的音色,要不然李宇春也不會得冠軍的,算起來,德德瑪可是前輩中的超女。

    反思:什么叫教學機智?就是在課堂上解決突發(fā)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從哪里來?是靠平時的積累。早些年,我們音樂教師還對流行歌曲不屑一顧,認為那登不了大雅之堂,現在恐怕不會有一個音樂教師說這樣的話了。作為教師,遠離社會音樂生活肯定行不通,接觸了解社會音樂生活的方方面面,擴大自己的視野,尋求與學生在音樂感受上的共鳴點,才能找準最佳切入點。多元文化時代,狹隘的觀念或狹窄的知識面顯然是不能滿足教學需要的。

    課例五:某節(jié)課上,教唱《龍的傳人》這首歌,忽然聽到一個不太和諧的聲音,循聲望去,看到一個學生口型跟大家不一樣。于是請他單獨唱一下,他有點不好意思地站起來,一開口,大家都笑了,原來他用的是方言。一問,他是福建人,唱的是閩南話。我讓大家不要笑,有許多香港歌曲用的就是閩南語,很有特色,也很好聽,只可惜我們不會閩南話,現在有個現成的老師,就請他教我們用閩南話唱《龍的傳人》。同學們一聽,都來了興趣,也不再笑了,這位同學也來了精神,教得有模有樣。最后,我讓大家用普通話、閩南話、兩種話合在一起分別演唱了三段歌詞,效果絕佳。我現在還記得自己的結語:“五十六個民族,無論什么話,都是中國話;十三億同胞,無論哪里人,都是龍的傳人!”

    反思:本節(jié)課除了體現了教學機智,更重要的一個理念是尊重學生、以人為本。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許來自四面八方,家庭背景各不相同,興趣愛好五花八門,壓制式的、硬灌式的教學都不會取得好的效果,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多采用表揚鼓勵的方法,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下適當引導,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效教學。

    這些留在記憶中的音樂課,要么很失敗,要么很成功,但愿留在我們記憶中的成功的音樂課越來越多。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