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的歌唱
作者: 武漢高校老年合唱團 胡艷莉
歌唱是氣、聲、字、腔、情組成的。氣、聲、字、腔是手段,情是目的。
一、“呼吸”的和諧
我們平時生活中采用的是自然呼吸,這種是下意識的,氣吸得少而淺,呼氣也不用控制,一次呼吸只要三秒鐘左右,不能用于唱歌。歌唱的呼吸是比較深的腹式呼吸,即氣要吸到腰的周圍,然后利用呼氣肌和吸氣肌的對抗,找到用力的支點,一次呼吸往往長達十幾秒鐘。唱歌的高低強弱、抑揚頓挫的變化,全靠呼吸肌肉靈活有力的運動來完成。唱歌時要一直保持這種狀態(tài),聲音完全由氣息來控制,這就是人們說的“聲靠氣轉”。對于未受過專業(yè)聲樂訓練的合唱隊員,給他們訓練氣息、吸氣狀態(tài)時,我基本不用解剖學上的專業(yè)名詞,像“橫隔膜、肋骨”之類的語言,“喉頭、軟腭、咽壁”也用得很少。我用最通俗的、更生活化的、具有直觀性的語言來表達,如褲腰的一圈的鼓脹感,打哈欠的感覺等。
二、“歌唱”的和諧
如果有人問我合唱和獨唱哪個要求更高?我覺得是合唱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習慣、發(fā)聲習慣及個性。一個人唱只需以“我”為主,眾多人一起唱要顧及的是共性。
1、歌唱的預備:要求和唱音響起聲的統(tǒng)一是很重要的。發(fā)聲開始的一剎那叫做“起聲”。鑒別一個合唱隊的好壞,起聲是一個最容易鑒別的方法。保持興奮(打哈欠的狀態(tài))吸氣,并在此狀態(tài)下開始歌唱。
2、歌唱中:歌唱的狀態(tài)從開始到句尾始終一致。保持氣息穩(wěn)定(褲腰這一圈的鼓脹感),聲音才能保持在同一共振點。
3、尾音:每到長音、句尾時,則要求“聲斷氣不絕”,即先收聲,再收氣。
三、“語言”的和諧
歌唱者不僅要掌握完好的發(fā)聲技巧,還必須具備音樂和文字及其他各方面的修養(yǎng)。要注意生活的積累,內心越充實,表現出來的內容就越豐富。生活語言和歌唱語言在發(fā)音上是有區(qū)別的,我們既要改變語言的元音以利于歌唱,又要使歌唱的元音清晰去接近語言。
1、咬字:快速咬字。字頭短,聲音才能快速到達元音并進入共鳴點。咬字速度不一致,就會有個性聲音,這不是合唱的要求。
2、吐字:用最短的時間到達每一個字的元音上。進入共鳴腔體后,氣息平穩(wěn),保持狀態(tài)不變。
3、句尾收音: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的結束,最終都是關閉嘴型來收音,唱歌也不例外,但這樣唱合唱,每個人在元音的收束速度上都有差異。為保持合唱中的音色共性,句尾音盡量在元音上停留不變。
對合唱的語言尋求共性方面,可歸納成八個字:“快速咬字,盡量不收”。例:瞿希賢改編的《牧歌》第一句“藍藍的天空飄著那白云”的“云”字,從輔音y到元音un,中間的過渡要盡量快速到元音u,并保持元音u直至收聲都不落到n,下一句繼續(xù)在此狀態(tài)咬字。
四、“神”的和諧
指揮在前面劃拍,合唱隊員腳在打拍子,或點頭、拍腿等,像這類情況在很多合唱隊(甚至專業(yè)合唱隊)都有。這是一種不好的習慣動作。這不僅說明這些隊員永遠有自己的節(jié)奏和速度,并未與指揮保持一致,還會影響其他速度不穩(wěn)定、節(jié)奏有誤的隊員。合唱隊“一切行動看指揮”最關鍵。如何看懂指揮的手勢?首先,指揮一定會有一個預備拍,而在預備拍中往往蘊含著歌曲的速度和情緒。其次,歌唱中要會看拍點。節(jié)奏重音一定要和批揮同步。另外,指揮手勢的幅度是傳達作品強弱的信號,合唱隊員要嚴格按照指揮的手勢掌握和控制音量。
五、合唱評價誤區(qū)
1、越唱得高越有力。合唱是男、女聲部高低和諧的藝術,不是突出個人技術。根據合唱隊音區(qū)特點,合理選擇作品,認真處理作品并嚴格訓練合唱隊,是體現合唱隊水平的途徑之一。一味追求唱高音,只會使合唱隊誤入歧途。
2、能唱快歌、唱得響、有亮音,就有實力。歌曲速度快,對于吐字、咬字要求當然高一些,這類歌曲多半也要求唱得響亮。但最終并不是以這些來作為衡量標準。很多具有藝術價值的合唱作品更多的是要求合唱隊用半聲演唱(如:前蘇聯《大馬戲團》中的《搖籃曲》)。這類作品對于氣息的控制、聲音的要求更加嚴格,既要控制音量,又要保持音色不發(fā)虛、不顫抖,這更是需要相當實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