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音樂管理論文 >

論音樂對社會生活的作用

作者:樸春姬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提起音樂,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它已深深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可以說沒有音樂,我們的生活就顯得枯燥無味。但是我們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究竟什么是音樂?它為何給我們的生活添加色彩,使之更加的豐富?為何我們這一代的人容易接受那些流行歌曲,而上一代的人就不容易接受?


  一、音樂是社會生活的反映


  走進藝術的園地,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這樣一種現象:無論是一幅畫、一支歌、一出戲、一部電影或者一個舞蹈,除了使我們得到藝術享受之外,還能使我們體察到某個時代、某個地區(qū)的生活狀況。


  19世紀俄國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聽了柴科夫斯基(1840─1893)第一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板》后,感動地流淚了。他說他從音樂中仿佛感受得到俄羅斯人民的苦難。如漢代的樂府民歌,是人民群眾“敢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唱出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例如《小麥童謠》中:“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湖……”不也很好地反映出當時戰(zhàn)亂對生產的破壞,給人民生活帶來的迫害嗎?再如張也演唱的《走進新時代》,它以優(yōu)美的旋律,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


  所以,我們不難判斷出一切音樂藝術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的反映的產物”。


  二、音樂源于生活


  回溯歷史,有很多種關于藝術起源的理論,有:《模仿說》《游戲說》《表現說》《巫術說》(宗教說)《勞動說》。藝術產生的原因,歸根結底是由于人類的實踐活動,尤其是占主導地位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音樂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節(jié)奏、而音樂的節(jié)奏又來源于勞動的節(jié)奏,因而勞動是藝術發(fā)生的重要動力。


  三、音樂依賴于生活


  唯物主義認為,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存在的反應。作為唯物論者應該承認藝術屬于一種意識形態(tài)范疇。


  那么,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音樂藝術與生活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據說,有一次柏遼茲為詩人貝朗瑞的一首詩譜曲,前后的詩句很快就譜成曲,惟獨一句,再三思索,也想不出能夠表達詩意的曲調來,這就使他不得不中斷這首歌曲的創(chuàng)作。事隔兩年后,柏遼茲到羅馬去游玩,不慎失足落水,當他掙扎爬上岸的時候,無意中唱出了一段曲調,這曲恰好是他兩年前苦思冥想,想得到的。與其相似,關于舒柏特的《d小調四重奏》的主題,也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舒柏特的這個主題也是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突然降臨的。有一天,舒柏特為了請朋友喝咖啡,自己動手磨咖啡豆,磨聲咔嚓咔嚓均勻地響著,突然,舒柏特停下來,激動地叫著說:“有了,有了,為了這個主題我想了好幾天,而這個磨一分鐘就幫我把他找到了。”柏遼茲落水成曲,舒柏特推磨成調,看起來都是非常神奇的事,但這些曲子都是作曲家對生活有感而創(chuàng)作的。 這不正好說明音樂來源于生活嗎?


  四、音樂作用于生活


  音樂藝術是人類社會的精神產品,音樂藝術活動是一種社會活動,它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個部分。音樂產生于社會,又作用于社會,它一旦產生,就會在社會生活中產生影響。


  我們都很熟悉的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交響曲》。這部交響曲作于一百多年前為什么還有那么大的藝術感染力呢?首先,時勢造英雄。貝多芬生活的時期,正好是歐洲資產階級取代封建階級變革的時期,也是歐洲古典主義文藝潮流向浪漫主義潮流變革的時期。然后,貝多芬本人對人類的美好未來,抱有不可動搖的信念。法國大革命獲得勝利,資產階級推翻了封建階級,這在他一生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有很大影響。他始終忠實于法國大革命所喚醒的思想,即使在封建復辟后的重壓之下,他仍能堅持共和主義理想。其次,《命運交響曲》開頭的四個音符,鋼勁沉重,仿佛命運敲門的聲音。這部交響曲所表現得如火如荼的斗爭熱情具有強大的感染力。貝多芬是第一位用音樂的方式把藝術和人類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音樂家。


  可見,統(tǒng)治階級的藝術,適用于經濟基礎,并為鞏固和維護其經濟基礎。但這種階級性常常是相對有限的時間內保住這種能動的意義,而經過一定地歷史間距之后,始源于階級意識的音樂的階級性就漸漸變得模糊不清,直至其階級性最后消失。


  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我國經濟發(fā)展迅速,人們對生活的要求也有了質的提高。單一的文化已無法滿足人們日新月異的審美要求。毫無疑問,作為多元文化之一的音樂藝術,在21世紀將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應該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創(chuàng)造出更多體現時代精神、符合人民要求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的音樂作品,為人民、為社會主義、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高等藝術院?!端囆g概論》編著組.《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1月8次印刷


  [2]于潤洋著.《現代西方音樂哲學導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2次印刷


  [3]王次照主編.《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11次印刷


  [4]李澤原著.《藝術起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0年


  [5]萬木著.《外國音樂簡史》(上、下).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8月2次印刷


  作者簡介:樸春姬,畢業(yè)于朝鮮平壤音樂舞蹈大學碩士學位, 職稱: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表演專業(yè)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