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明理?激情?導行――小學音樂情感教學策略的實踐與研究

作者:張小云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義烏市教育局教研室      張小云


  [摘要]


  情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是信息傳遞的催化劑,積極的情感因素不僅有益于認知因素的發(fā)展,其本身也是音樂教學的目標之一。李嵐清副總理指出:音樂教育主要不是技術教育,而是情感教育。幾年來,我們通過素質教育新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初步構建了音樂“情感教學”模式。該模式以“明理?激情?導行”為建模指導思想,運用“以教材為依托、以實踐為基礎、以審美為核心、以思維為主線、以育人為目的”的教學策略,優(yōu)選途徑和方法,試圖從更深的層次和更廣的角度去審視音樂情感教學問題,以激活學生的審美情感,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 音樂教育  情感教學  策略  模式  途徑


  一、  問題的提出


  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它是通過特殊的表現手段集中地寄予了表現者的情感與思想,把它們傳遞給觀眾和聽眾,以引起情感共鳴。但現實中不少學生感到音樂學科枯燥無味、難學,也有的認為音樂學科是“小兒科”,不屑一顧,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學生何以會產生這種畏學和厭學的情緒呢?我們認為,這在很大程度上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對情感的揭示有關。因為離開情感教學的音樂確實會變得晦澀難懂、索然無味。


  首先,從音樂教材自身的特點看,教材的編寫是以唱歌、唱游、器樂、欣賞、識譜等教學內容展開的,盡管其中蘊含著一些情感因素,但由于教師未潛心予以挖掘,因而“蓮在閨中人未識”。


  其次,從音樂教學的現狀看,教師教學語言枯燥無味、教學手段平庸無奇、教學方法單調劃一,造成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缺乏激情和興趣;從師生關系看,常常是教師徑自滔滔講,學生茫然默默聽,師生之間只有知識傳輸,缺乏情感交流。這種教學的后果,極大地降低了學生感知美、欣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扼殺了他們豐富活潑的個性和愛樂天性。


  《樂記》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边@種“聲從情發(fā)”的觀點準確地道出了音樂學科的情感特點,也表明了音樂教學與情感教育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


  由此可見,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有必要現實地審視音樂情感教學的重要性??梢哉f如果偏離了情感教學這條主線,那么音樂教學就會迷失方向,就不可能起到陶冶高尚情操、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目的。因此,我們要在實踐中不斷地進行探索、總結,努力構建一個科學的情感教學模式,并不斷優(yōu)化情感教學方法,從而把我市音樂教育工作推向前進。


  二、情感教學的策略體系


  1、基本策略


  在情感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教師必須借助特定的藝術形象,利用音樂本身具有的情感內涵,強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yǎng),從而達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感之于心、導之以行的目的。因此,我們在“明理、激情、導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應把“以教材為依托、以實踐為基礎、以審美為核心、以思維為主線、以育人為目的”視為基本教學策略,將情感貫穿于課堂教學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中,努力實現一般性教學向策略性教學的飛躍?,F將情感教學的基本策略具體表述如下:


  1.1  以教材為依托


  以綱為本,依據教材進行教學,是基本的教學策略。在教學中,無論是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設計,都應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大膽改革創(chuàng)新,努力把課本的“死教材”開發(fā)設計成“活教材”,做到向自然和社會延伸,融入與學生教本密切聯(lián)系,與學生生活聯(lián)系密切的新內容。如:在欣賞《沂蒙山好風光》這一內容時,教師可對教材內容進行統(tǒng)整和挖掘,先借助多媒體讓學生邊聽邊欣賞沂蒙的“好風光”,再讓他們進行有關山東人文地理知識的交流和討論,然后選用舞劇《沂蒙頌》中的英嫂主題和柳琴獨奏曲《春到沂河》中的片斷讓學生分析辨聽,使他們深化對歌曲的認識,于是學生學得主動,教師教得輕松,教學氣氛趨于活躍,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1.2   以實踐為基礎


  音樂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我國古代著名的文藝理論家劉勰有句名言:“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币虼耍械?a href=http://m.qzxapp.cn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讓學生在反復的聽、唱、動、奏、創(chuàng)的音樂實踐過程中,積累對音樂的感性認識,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1.3   以審美為核心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楊瑞敏先生強調指出:音樂教育的核心是審美情感的培養(yǎng),只有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理解、想象與音樂情感聯(lián)系起來,才能真正體現音樂審美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其中蘊含的各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把知識與技能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使他們通過表情達意的雙重汲取,形成正確的審美意識,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1.4   以思維為主線


  音樂教學過程,既是傳授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過程,又是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不論是演唱、演奏、創(chuàng)作、表演,還是感受與鑒賞,都需要思維的積極參與。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爭辯,并在新舊知識的聯(lián)結處、在知識變化處、在知識對比處、在總結知識的規(guī)律處提問,激起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從而啟迪學生智慧,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1.5   以育人為目的


  音樂的音響與特定的情感內容具有某種必然的不可割裂的聯(lián)系,它通過特有的藝術手段(如優(yōu)美的旋律、多變的節(jié)奏、高雅的和聲及健康向上的歌詞等)來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陶冶優(yōu)良情操,培養(yǎng)高尚品格,提高道德水平,使之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培養(yǎng)人?!币虼?,教師要緊緊圍繞“以育人為目的”這一策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讓學生在學習中明白做人的道理,產生高昂的積極的情感,并將良好的行為帶到日常生活中去。


  以上五條基本策略必須有機結合,既要充分發(fā)揮各自的教學功能,又要體現相互作用的整體效應,從而為音樂情感教學的實施奠定可靠的基礎。


  2、基本模式


  在提出上述教學策略的基礎上,又對情感教學的實施途徑和方法進行了探索。通過對四條教學策略的有機整合與提煉,逐步形成了“設境激情==技趣一體 ==示范導學==審美創(chuàng)造”的情感教學模式。它們具有互補、和諧共洽的作用,最終有效地促成了音樂情感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


  從上述情感教學模式的構建過程可以看出,這種模式既體現了理論上的科學性,又突出了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其結構可用如下框圖表示:


  明理?激情?導行


  以育人為目的


  以思維為主線


  以審美為核心


  以教材為依托


  以實踐為基礎


  審美創(chuàng)造


  示范導學


  技趣一體


  設境激情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以


  形  言         悅  趣       言  情  情      情 情 情


  悅  賞         助  激       育  傳  感      明 冶 導


  目  心         情  情       情  情  情      理 心 行


  3、音樂情感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對于這門情感性很強的藝術,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就應運用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喚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成音樂情感教學整體優(yōu)化的目標。


  3.1  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情感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青少年的思維中,形象直觀思維占主導地位。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可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特定的場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樂變成可聞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來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借助形象,創(chuàng)設情境,達到“以形悅目”。


  形象是情感的載體,教師要抓住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準確地捕捉音樂形象,激發(fā)美的情感。小學音樂教材中有許多歌曲是表現兒童生活情趣或小動物的生動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師應根據樂曲的特點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頭飾、卡片等等,這對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孕育學生情感都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學歌曲《老鷹捉小雞》、《春天里》和欣賞《龜兔賽跑》、《百鳥朝鳳》等樂曲時,教師都可以讓學生戴上頭飾來飾演不同的角色:老鷹、雞媽媽、小雞;紅太陽、小燕子、小青蛙、花朵;烏龜、小白兔、小猴子、各種小動物;森林中的大樹、鳳凰、喜鵲等各種鳥類的頭飾,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地進入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課堂情境,從而用心去感受與體驗音樂的情感。


  又如指導學生欣賞《京調》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先讓學生觀看四大戲曲,通過對比初步了解京劇特點,再結合錄像引導學生了解京劇四大行當及各自的表演特點。為使學生加深印象,教師可用樂器實物演示京胡的高亢、二胡的吟哦、月琴的潺潺流水以及板鼓、鑼、镲等打擊樂器的喧鬧氣氛,讓同學們感受不同樂器所帶來的音響效果,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大增,師生的情感也自然和諧地融會為一體。


 ?。?)、借助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達到“以言賞心”。


  課堂上用得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感情的是語言。形象生動的語言是啟動學生激情的添加劑,它可以掀起課堂教學的高潮。教師要從引導學生體驗音樂作品內含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讓學生感受輕快、熱烈、優(yōu)美、悲傷等情緒,體會寬闊、深遠、平緩、寧靜等意境,使美妙的音樂伴隨著老師抑揚頓挫、充滿感情和富于表現力的講解,將學生的興趣引導到渴求新知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想象。


  3.2  技趣一體,體驗情感。


  興趣是調動學生思維、探求知識的內動力。正如托爾斯泰所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币虼嗽诩寄芫毩曋?,教師要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使技趣相生,從而達到“以悅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學習音的高低與強弱等知識時,教師可采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真切地體會聲音,感受音響,感知聲音的高低與強弱。教師先出示一個大鐘和一個小鐘,讓學生分別聆聽和模仿它們的聲音,而后啟發(fā)學生討論:生活中哪些聲音與它們相似?誰發(fā)的聲音高?接著讓一名學生敲擊鋼琴上的某個琴鍵來模仿大鐘和小鐘,讓大家思考分別用哪一邊的鍵更形象;最后進行游戲活動(如下):


  第一步:教師彈琴,學生圍成圓圈,依音樂的高低、強弱不同,讓學生做出體態(tài)反應(高時人立正,低時人蹲下;強時大圓圈,弱時小圓圈);


  第二步:加大難度,讓學生根據音樂又高又弱、又高又強、又低又強、又低又弱等變化做出體態(tài)反應;


  第三步:聆聽幾首描繪不同形象的樂曲,引導學生用動作表現音樂形象。


  通過這一連串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從中感受到不同的聲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體驗,他們自然而然地走進音樂,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領悟,原本枯燥乏味的樂理知識在不知不覺中獲得并得到鞏固。


  3.3  示范導學,深化情感。


  教師應抓住音樂的特點,善于從心理學和教育學提供的規(guī)律中發(fā)現、尋找和研究音樂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規(guī)律,采用體驗感受式、直觀感知式、興趣誘發(fā)式、自然滲透式、啟發(fā)討論式、聽唱比較式等教學方法,形成藝術的審美施教力。同時,教師應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牽動和激發(fā)學生的情。“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苯處煹纳駪B(tài)、語言動作、指揮、范唱都要送出情感的信息,給學生以美感和啟發(fā)。


  如在欣賞《春江花月夜》時,教師可利用CAI課件,剪輯一段與樂曲內容相一致的影像讓學生視聽,同時,配以生動的語言把學生的思緒帶到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美的迷人意境之中:輕美的暮鼓送走了夕陽,悠揚的簫聲迎來了一彎新月,柔風吹,江水蕩,兩岸山影疊翠,好一幅嫵媚秀麗的詩畫┄┄使學生首先從視覺和聽覺上產生美感,隨后教師用琵琶演奏音樂主題,學生情趣盎然,并在這種融視、聽藝術于一體的情境中獲得美的陶冶,而且詩、詞、畫、音樂在這里完美地融為一體,動靜結合,視聽相輔,綜合的美感,有聲有色的教學使學生的情感產生了共鳴,真正達到音樂教學中“以言育情、以情傳情、以情感情”的目的。


  3.4  審美創(chuàng)造,表現情感。


  音樂教育以審美對象來激發(fā)人的審美情感,使受教育者通過親身的情感體驗而獲得心理的滿足、情感的共鳴,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理解音樂內涵的基礎上,進入角色意境中,有時可通過表演,或對主題唱唱、發(fā)展旋律,或為作品創(chuàng)編伴奏,或通過樂器的演奏,引導學生在音響流動的同時,在自己創(chuàng)造的音響中親身體驗與感受其形式美、內容美,進而在知識的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延伸情感,達到創(chuàng)造美。


  在欣賞二胡獨奏曲《賽馬》這一內容時,有位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內蒙古人民賽馬的場景,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現手段,分析完樂曲的表現形式和民族特色后,又帶領學生隨著音樂的起伏,以體態(tài)律動及身體樂器來表現樂曲的情感,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由地選擇扮演角色,用優(yōu)美的舞姿表現樂曲的情感,于是學生有的當演員、有的當牧民、有的當騎手……,完全陶醉在賽馬盛會時的那種熱鬧而歡樂的場景中。伴隨著活躍的想象、強烈的審美情感,使學生的感知過程和體驗過程緊密結合、水乳交融,加深了他們對美的形象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審美認識、審美愉悅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學生精神得到充實,視野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華。


  三、實驗效果


  1、教學效率提高了。進行情感教學,拓寬了教學工作思路,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也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條佳徑?!扒椤卑盐盏煤?,學習中的情緒、風格、意境的體驗也迎刃而解,避免音樂教學機械地重復造成的單調枯燥,最終收效甚微而且學生學之無味的現象。實驗結果表明,實驗后的有表情演唱歌曲的比例明顯高于實驗前。(參見附表)

  2、課堂氣氛活躍了。實施音樂情感教學,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熱情與興趣陡然高漲,思維活躍,并能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和表現,課堂氣氛活躍了。


  3、教師素質提高了。實施音樂情感教學,促使教師鉆研新的教學方法、教學思路。在平常的教與學的實踐中不斷完善自己,教學語言生動形象了,教學過程更加優(yōu)化合理,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4、有利于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情感教學使學生對歌曲的情緒、韻味等美的理解能力得到了較大提高,學生感受、理解、體驗音樂美的同時又自發(fā)地嘗試著去表現美,對音樂的節(jié)奏、旋律、風格等也有了更準確的把握,進而激發(fā)了他們廣泛的學習興趣,使音樂教育真正達到增智、養(yǎng)性、陶情、悅美,由此,促進了學生身體、情感、智能、審美能力等素質的全面發(fā)展。


  四、實踐體會


  1、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專業(yè)知識以及審美施教力,是實施情感教學的前提。音樂教師是音樂美的傳播者,他們的審美素質、專業(yè)知識以及審美施教力的高低,對音樂審美教學效果影響很大。音樂教師的審美素質應該是集知識、能力于一身,溶技能、修養(yǎng)于一體,達到“師”與“范”的貫通,“教書”與“育人”的統(tǒng)一。只有具備這種審美素質,才能培養(yǎng)學生音樂興趣、激發(fā)情感、豐富思維,得心應手地進行教學。


  2、深入研究音樂作品,體會其深刻的內涵是實施情感教學的保證。音樂是表達情感的藝術,音樂教材中審美因素很多,包括立意美、形象美、旋律美、演唱演奏美等。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音樂作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尋找其中最感染人心靈的內容,并充分發(fā)揮教學活動中蘊含的各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把它作為教學的切入點,以激起學生對音樂的深厚興趣。


  3、精心設計課堂結構,創(chuàng)設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實施情感教學的關鍵。成功的音樂課必然會使受教者如沐春風,不知不覺中領會新知、體驗情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把握課堂中的情感因素,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生動的教學情境,以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欲望。


  4、延伸音樂課堂,促進課內外教學相結合是實施情感教學的有效補充。音樂情感教學不能僅限于課堂,還要通過在課外音樂活動中的不斷實踐來拓寬體驗情感、表現情感的空間。通過課內外音樂教學活動的有效結合,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知識和技能得到鞏固提高,從而達到提高審美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委辦的《中國音樂教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2


  2、  中國音樂家協(xié)會主辦的《兒童音樂》2000年1月、3月;


  3、  浙江音樂家協(xié)會主辦的《中小學音樂教育》2000?4;


  4、  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年;


  5、  朱智賢著的《兒童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6、  李長風、姚傳志編著的《美育概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


  7、  劉勰的《文心雕龍.知音》。

站內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