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教學論文 > 小學音樂論文 >

“同課異構”給學校音樂組內(nèi)教研帶來的啟示和思考

作者:劉慧   來源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發(fā)布時間:2018-01-17   點擊:

  (湘潭市雨湖區(qū)風車坪學校: 劉 慧 )


  【摘要】:“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交換后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交換后每人有兩種思想”,“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可以引發(fā)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明顯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同時也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面對面交流互動的平臺。本文將從我校音樂教研組的《螢火蟲》一課的“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中具體進行反思和研究,旨在探索建構更有效的音樂教學課堂。


  “同課異構”的教研方式已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以往我們在語文、數(shù)學等任課教師居多的科目屢見不鮮,而對于音樂等藝術科目,由于專職教師的缺乏,比較難以進行,我校隨著專職教師的陸續(xù)增加,音樂組內(nèi)教研也逐漸活躍起來,本學年,音樂組的三位老師以四年級下學期湘版音樂教材《螢火蟲》一課為內(nèi)容,相繼參與了我?!巴n異構的‘曬曬我的課堂’”的競賽活動,活動在友好和互助的氛圍中完滿結(jié)束了,但帶給我們的啟示和思考卻是深遠的。


  一:“同課異構”帶來了組內(nèi)課堂的百花齊放


  賽前的獨立備課,以及在教研組里的同時間賽課,每位老師都不敢怠慢,幾位老師接到任務后,都忙碌起來,查找資料收集音響,反復練唱等等,都在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來設計屬于自己的課。在老師們動起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他們的課堂上看出他們對課的獨到見解和思考。在這種比的氛圍下,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風格、更多的文本解讀、更多的教學和學習的方法。如:肖瑩老師的課堂淳樸自然,注重基礎知識傳授;許歡老師親和時尚重音樂賞析的課堂特色;我則注重抓住音樂最本質(zhì)的民族風格,以民族打擊樂即興參與激發(fā)學生歌唱興趣的嫻熟風格;真可謂是“百花齊放”,五彩紛呈。在場的韶西小學周彬老師忍不住感嘆“今天老師們展示的《螢火蟲》一課真是五彩紛呈,讓我一飽眼福,受益非淺”。


  二:“同課異構”讓組內(nèi)教師的關系更密切


  “同課異構” 的教研方式,讓組內(nèi)的每位教師處于一種微妙的關系中,我們在課前是信息資源共享者;在展示時又是設計思維和課堂能力的競爭對手;在課后又變成了互相鑒賞,互相學習的合作者。各種不同的身份,充分發(fā)揮了人與人之間的多種關系的作用,在競爭的表面下,我們看到了老師之間的團結(jié)、共進的和諧,它不是讓老師們變成敵人,相反它讓老師之間的關系更密切了,例如;在備課過程中,我和許歡老師都想到了流行音樂《螢火蟲》,于是我們共同就把音樂下載下來,課堂中她把用后的歌紙及時的收上來留給我在緊接的課堂中使用,在肖瑩的課堂我也及時的幫她安頓學生的座位及情緒,充分體現(xiàn)了組內(nèi)老師們的一種和諧競爭的氣氛。


  三:“同課異構”有利于個性化教學風格的形成。


  在以往組內(nèi)集體備課的教研活動中屢屢出現(xiàn)“大鍋飯”現(xiàn)象,降低了部分教師的進取心和創(chuàng)造性,年輕老師(能力相對弱的老師)要上課,首先自己設計一份教案,然后找組內(nèi)能力相對較強的老師互相交流,主要是對教學過程和教師的教學語言進行討論,而往往在這樣的討論過程中,指導老師似乎又重新設計了一份教案,而年輕老師(能力相對弱的老師)就像拿著別人的教案來演示,我們看到的似乎都是指導教師的傀儡在機械的完成集體備課教案的內(nèi)容,極度的缺乏個性和鮮活的課堂效果。我在多次的輔導年輕教師的作課中深感到這種捆綁做課的形式對青年教師業(yè)務能力的成長及教學主動性的不利。因而這次的“同課異構”活動中,當其他兩位青年教師向我表示求教的意圖時,我斷然的拒絕,但同時又給他們充分的鼓勵,鼓勵他們發(fā)揮自己的智慧,自主設計。因而在此次活動中每位老師都是頂著相當?shù)膲毫?,鉆研教材,研究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設計適合自己可以自由駕馭的教案。因而說,這種教研形式從某種意義上激起了教師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和展示自我的強烈愿望。如:肖瑩老師就從復習舊知開始,她抓住了教學中的重點“下滑音”的認識和掌握,并詳細的交代了其書寫方法和演唱要求。許歡老師以賞析的形式,讓學生在聆聽和哼唱多首不同風格、不同速度的《螢火蟲》歌曲中,感受到“螢火蟲”富于犧牲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可愛形象。而我著重從民族音樂《彩云追月》切入,讓學生感受民族器樂演奏給我們帶來的寧靜夜晚的美妙,然后在形象生動的示范和手勢提醒下讓學生輕松的感受和掌握“下滑音”的演唱,并注重情感的啟發(fā),最后以打擊樂及聲勢的即興參與演唱將課堂推向高潮。盡管由于教學經(jīng)驗、教材的熟知程度不一,體現(xiàn)出教師們對教材的挖掘深度的差異,但我們?nèi)稳豢梢钥闯隼蠋焸兊慕虒W思考,所以在課堂中我們也驚喜的看到了年輕教師在教材的解讀上、教學策略選擇上、資源運用上已呈現(xiàn)出個性化的教學風格雛形。


  四.“同課異構”帶來更多教學焦點的關注。


  在這次的教研活動中,我們不僅看到不同的教學風格,不同的教材處理,不同的評課入手點、不同的反思角度……,更重要的是引發(fā)了我們關注教學的眾多焦點。如《螢火蟲》這一課在課后的組內(nèi)評課中,我們根據(jù)自身的困惑和對其他教師的教學就發(fā)現(xiàn)和提出了一系列的有關歌唱教學的問題:如肖瑩老師對自己的課堂感到困惑: “音樂知識教學到底該如何進行,分寸如何把握?”;另外,我們一致對許歡老師的課堂氣氛活躍,老師的教學語言親和比較認可,但是對她在《螢火蟲》歌曲學唱的忽視,而將多首《螢火蟲》歌曲的賞析作為重點表示質(zhì)疑,以致提出“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喜好引進流行歌曲,而忽視教材中的經(jīng)典歌曲的學習于學生的持續(xù)性的音樂興趣有益嗎?”。我則反思了自己的課堂中“如何指導學生用歌唱的氣息自如的表現(xiàn)歌曲中的速度力度的變化,從而使學生由‘唱會歌’到‘會***’”。這些問題的提出有個人在對比比較中的反思,也有同行們的中肯評價,有些問題教師個人在教學中可能長期忽視而沒有意識到,而有些問題早已困惑但獨自的思考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也沒有得到透徹的理解并獲得解決,但是一旦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后,就會積極地研討并力求得到明確和解決。我們教研組采取的有效方法是先由困惑者在他人的課堂中去找到答案,尋找他人比較好的解決方法,然后由這方面成功的教師解答為什么這樣處理,在這樣的互動中,老師們真正的做到了相互的取長補短。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個教師都不可能是一切優(yōu)點的全面的體現(xiàn)者,每一位教師都有他的優(yōu)點,有別人所不具備的長處,能夠在精神生活的某一個領域里比別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現(xiàn)自己?!苯處熤g的這種差異性資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我們在探究“同課異構”給組內(nèi)教研帶來極大價值的同時,也要注意處理好“同課異構”活動的幾個關系:


  一.    開展“同課異構”活動首先要處理好集體備課與個人教學特色的關系。


  集體備課資源共享可以幫助教師更好的把握教學目標,加深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是集體智慧、同伴互助的體現(xiàn),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每個教師又有自身的特點和教育思想這是教師個人風格的體現(xiàn),是他人無法改變的。一味的根據(jù)其他教師的觀點來設計自己的教學是不會成功的,教學也是不能發(fā)揮教師個人的特點的,因此教學的效果也是低下的,教師在整個活動中獲得的個人體驗也是有限的。因此集體的智慧和交流應該主要在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和課后的交流與探討中,體現(xiàn)在教學目標的是否有效的達成上,而不是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細節(jié)的設計上,體現(xiàn)在教師之間合作文化的構建上。


  二.    要處理好“存異”與“求異”的關系。


  “同課異構”活動中對教學的不同設計是一種客觀存在,“異構”的目的是要求教師根據(jù)學生和教師的實際開展教學,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而不是為“求異”?!傲舭住笔且环N教學藝術,“異構”的方式其實就是一種留白的教學藝術,因為人是鮮活的 ,教師和學生都是鮮活的, 在大的教學目標設定的前提下 ,給每一個老師一個教學設計的留白空間,“求大同存小異”即是“同科異構”目的 ,“異構”的形式才能使教師的教學個性、學生學習的個性得到彰顯。同樣這樣的活動可以促使教師去進一步的學習、思考、探究,并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高、更遠的發(fā)展,從而避免出現(xiàn)教師簡單的利用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集體備課的成果,或者簡單照搬網(wǎng)絡中其他教師的教學設計


  三.    要處理好“比賽”與“交流”的頻率關系。


  在實際操作中,我個人認為,“同課異構”可作為組內(nèi)教學交流的長期的方式,不宜常作競賽,由于組內(nèi)教師的年齡和教齡都會存在一些差異,因此在課堂的教學效果和有效性上呈現(xiàn)出相當?shù)牟町?,因此年輕教師在接受對比評價中需要相當?shù)男睦锍惺芰Γ栽谠u價方式和角度上,校內(nèi)和組內(nèi)要提出不同的要求,才能使每一位教師的積極性和成就感得到保護和滿足,所以為了公平起見,筆者認為,只適宜作為組內(nèi)教研長期方式而不宜常以比賽的形式來論成敗。


  誠然,作為校內(nèi)音樂組在整個學?;蛘哒f在學科教研中,人力和經(jīng)驗方面都還略顯弱勢,我們對“同課異構”的理解和認識還只停留在初級階段,在今后的教學研究中我們還將繼續(xù)“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要把追求課堂教學的高效作為我們矢志不渝的追求,把組內(nèi)教研營造成為音樂教師的專業(yè)成長的幸福搖籃和溫床。


  參考文獻: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2002年2月出版


  《音樂教育越洋對話》             2009年3月出版

站內(nèi)搜索: 高級搜索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未經(jīng)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網(wǎng)站備案編號:蘇ICP備08000963號
版權申明:本站文章部分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留言說明,我們收到后立即刪除或添加版權
建議使用IE6.0及以上版本 在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下瀏覽,QQ:3999112
中小學音樂教育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