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技巧訓練為悟性培養(yǎng)-――以Intel未來教育模式在合唱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做法
變技巧訓練為悟性培養(yǎng)
――以Intel未來教育模式在合唱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做法
上海浦東進才北校 張開奕
在競爭激烈、商業(yè)繁榮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中,人的思維行為很容易功利化,很多原本極有價值的東西,比如知識、技能、藝術修養(yǎng)等,都被用作是抬高人自己身價的裝飾物而變了味道。前幾年上海各大報紙都曾報道上海有“琴童”十萬,仿佛不讓孩子去學鋼琴的便是忽視孩子前途,缺乏遠見的家長。在我們的一些學校里,鋼琴考級獲十級、九級證書的學生不乏人在。同時,為了創(chuàng)建學校的藝術特色,各中小學的管樂隊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學校花費了時間財力請來專家為孩子們上“小課”。粗看仿佛各方面都得了好處,可仔細想想,純技巧性的訓練方式,功利性的學習目的,束縛了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發(fā)展。學生的審美情操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yǎng),缺乏發(fā)現(xiàn)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和能力,甚至有些孩子的心靈深處仍然是麻木的,極少有對美好事物的敏感性和自我調(diào)節(jié)的能力。
良好的藝術教育應該能感染人以非功利的審美態(tài)度對待世界,有助于塑造完美的人格,能夠有效調(diào)節(jié)與涵養(yǎng)人的心態(tài),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當前“異軍突起”的Intel未來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正是發(fā)揮藝術教育作用值得一試的新途徑。
合唱指揮一直是我比較喜愛的一項專業(yè)業(yè)務,傳統(tǒng)的合唱訓練其實是一種傾向于純技巧性的訓練,至多能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意識和聲部間協(xié)調(diào)意識,這些也都是在技巧訓練的同時被不經(jīng)意地順帶著進行的,指導者并不特意地有計劃地列出。而實際上,對歌曲音樂的理解感悟,同伴間的合作協(xié)調(diào)能力等等的意義都超出演唱本身,完善人格才是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藝術技巧能力的培養(yǎng)。本著以學生為本,培養(yǎng)學生音樂悟性和綜合素質(zhì)的指導思想,結(jié)合未了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在本學期的探究型課程“合唱藝術中的和諧”一課的教學中,我嘗試了以下系列做法:
合唱訓練是一種教育內(nèi)涵豐富的教育活動。簡單化、形式化、技巧化是它的大敵,而傳統(tǒng)的合唱訓練幾乎是缺乏一個整體計劃的,或者不過是練聲、演唱等技巧訓練的計劃,基本沒有培養(yǎng)學生情感、意志、悟性方面的具體設想。我們首先使用Intel未來教育單元計劃模板,制訂出一套十分詳細的“單元計劃”。按Intel模式,設定“基本問題”為“合唱藝術中的和諧”,“單元問題”為“合唱與齊唱的區(qū)別”、“合唱的歷史與其他藝術的關系”、“合唱名曲介紹”、“指揮與合唱的關系”四個。在教學目標的制訂上,我們強調(diào)學生探究小組通過計劃分工,自行挑選單元問題為研究主題,查找相關資料,對比研究,感悟詩歌美術與合唱藝術中蘊涵的和諧之美,并且通過實踐考察、指揮演唱等系列活動,培養(yǎng)學生探究、合作、演唱能力,藝術感悟鑒賞能力。
我們把學習成果細分為四部分,分別為合唱表演、指揮、信息技術、寫作。各自又有相應的要求和目標,同時對各層次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以適應全體學生的實際情況。以下是我們指定的評價標準:
摘自評價標準:
合唱表演
¨ 掌握發(fā)聲基本技巧,學會氣息控制
¨ 熟練表演2―3首合唱曲
指揮
¨ 能指揮一首完整的歌曲,并感悟指揮對于合唱表演的關系和重要性
信息技術
¨ 能有效查找有關資料并整合運用
¨ 能制作生動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多媒體演示文稿或網(wǎng)站來表現(xiàn)研究成果
寫作
¨ 能完整、認真、真實、生動地記錄探究過程,撰寫探究日記。
¨ 能撰寫有自己觀點和體驗、感悟的活動總結(jié)或論文。
學生評價:
1. 評價范圍 出席情況 參與合作程度 體驗收獲 成果等級。
2. 出席 缺席1/8或遲到、早退超過4次 ,總評不合格 即1分以下
3. 參與 積極參加研究性學習中的各項工作,與組員和諧相處、有積極的思想交往 可以加0.5分。
4. 體驗 體驗記錄完整、認真、真實、生動,起到認識、了解和反省自己的作用 可加0.5分。
5. 以上“2”+“3”+“4”=1+0.5+0.5=2 為合格
作為探究課程,我們擬訂其標準為“重在綜合性研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創(chuàng)造力和藝術感悟力;體現(xiàn)興趣培養(yǎng);適應合作學習的需要,重視過程參與和過程表達”。為了使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里能在一種寬松、民主、自在的氛圍中充分發(fā)揮潛能并有所收獲和感悟,我們在對學生的評價標準上突出感性認知而不過分強調(diào)技巧技能。
我們認為,一個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指導思想明確,立意高而又具有操作性的詳細計劃是實施探究課程的基本保障。
二、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使學習過程成為發(fā)展悟性的過程
我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極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幾乎在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都能實現(xiàn)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第一次課上,教師即用多媒體演示文稿向?qū)W生們介紹了整學期的教學計劃,公布各項評價標準,同時向?qū)W生演示教師網(wǎng)站范例。以往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絕少與學生交流自己的教學計劃,但其實這樣做非常必要。學生有必要也有權利清楚自己將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樣去做,就象拼圖前只有先看到完整的畫面,然后才能比較迅速地拼出圖案。
成立探究小組前,學生各自作了自我介紹,包括了特長及性格特點。然后學生自行組成合作小組,在教師的引導下,各取所需,互補互長,為今后的合作打下基礎。學生小組經(jīng)過小組討論后寫出探究計劃,并通過多媒體演示文稿的形式向大家介紹。其余學生則仔細聆聽,而后他們將針對計劃中的優(yōu)點不足分別提出評價、修改意見。比如倪倚天四人小組介紹了他們的“合唱名曲簡介”一計劃后,學生們立即對計劃中清晰的分工,研究主題的細分,目標的明確表示贊賞和肯定。
摘自倪倚天小組計劃
我們組的成員是第一次參加張老師的探究課程,但我們組員自身的音樂素質(zhì)并不低。我們雖然只有三個人,可我們都會彈鋼琴。人不多,我們卻將為成為最好的而努力。
我們的研究課題是:外國著名合唱歌曲
我們預選了三首歌曲。分別反映美國黑人悲慘生活的《老人河》、法國國歌《馬賽曲》和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國際歌》
研究具體內(nèi)容:
什么是合唱
歌曲創(chuàng)作的背景
作詞作曲家的生平
歌詞特點
曲調(diào)特點
歌曲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研究過程:
查找文字、圖片、聲音資料
集中所有的資料進行分類
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
具體分工:
孫蓓真、周芳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
倪倚天查找資料
學習目的:
增加自己對外國著名合唱歌曲的了解程度
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學習歌曲中所反映的精神,促進自己積極向上
從制作多媒體演示文稿的過程中提高對電腦等現(xiàn)代化信息技術的掌握水平
又如嚴時初小組的計劃匯報后,大家紛紛為其出謀劃策,指出他們的不足,如研究內(nèi)容與主題無關等。教師也從旁幫助學生設計課題,規(guī)范了計劃的模式,要把“課題名稱、課題目標、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時間表,小組分工”等內(nèi)容明確。同時要注意到步驟是否可行,分工是否合理,是否考慮到所遇到的困難并提出解決預想等等。及時的交流互動不僅活躍了學生思維,也是探究課的實施在學生小組這個層面上更具可操作性。
教師應該是一個在學習中大家共同分擔責任的專業(yè)集體中的一員,而不是只是置身于課堂中的一個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一個協(xié)調(diào)、促動、引導、學習、體驗者,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體驗并提高著。在學生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展開研究的同時,我們的課堂也是知識含量教育含量都是非常豐富的。教師制作了融合詩歌、繪畫、音樂于一體的多媒體演示文稿向?qū)W生介紹多種藝術形式的特點,讓學生通過朗誦,為世界著名合唱團演唱的合唱曲配畫,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談感想,交流體驗日記。同時我們緊密結(jié)合合唱技巧訓練,比如我們把學生的演唱先錄制成音帶,然后在課上分別播放維也納童聲合唱團的演唱和我們自己的音帶,請學生對比兩者間的音色、情感、總體效果上的差別,并要求從教師提供的幾幅色彩意境各異的繪畫作品中分別挑選出與兩者相配的畫,說明理由。同學們興致勃勃地展開了小組討論,紛紛得出結(jié)論,學生的辨別力和感悟力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他們的真實想法。
摘自學生小組討論記錄:
“他們(指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好象是一個人在唱,聽不出來很多人,但我們的聲音是雜七雜八的,有時還有人很明顯的冒出來,有點刺耳,不和諧” ――嚴時初 (初一1)
“我們的演唱也不是很不好,就是感情上沒有投入,他們的歌聲很圣潔純凈,聽起來很舒服?!?nbsp; ――袁天音 初一(3)
“我們小組挑選草原天空這幅畫來配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因為我們覺得他們的歌聲給人們很廣闊、自由的感覺,好象是草原上輕輕的風拂過臉頰?!?nbsp; ――毛哲欽 初一(7)
“我們的伴奏實在太響了,都蓋過歌聲了。我們唱的《小伯利恒》應該是很安靜的,伴奏一響有點煞風景,請伴奏同學要注意彈得輕柔一點” ――朱雯 初一(2)
在練聲及練氣息等技巧訓練中,我們往往請各聲部的學生自己來評價、體驗。比如在進行三聲部練聲的過程中,我們請各聲部出一名同學站在指揮邊上聽,然后指出自己聲部的不足,其他學生則由此改進。以往教師經(jīng)常一個人擔當此責,一會強調(diào)“高聲部要注意下沉氣息!”,一會指出“低聲部走音,被中聲部帶走啦!”學生不免要反感厭煩,覺得合唱真是枯燥無味啊。由學生參與評價后,一學生自己有了切身感受,知道的確唱得不對了,二其他學生也情感上比較容易接受,有利于他們的發(fā)聲技巧的不斷提高。
這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又強調(diào)體驗感悟的方法學生很接納,在學生的體驗日記中,他們由衷地評價到:
“原來以為合唱就是唱唱歌啊,沒想到還有那么多知識藏在里面 ” ――初一2班 陳亦立
“我們的同學有著良好的音樂基礎,我們的活動也是高效率的,在四次探究課中,我們完成了多項活動,這使我覺得我逐漸走進音樂,走進合唱” ――預備8班 余洵楠
“上課時,老師常讓我們欣賞一些優(yōu)美的合唱曲目,并讓我們自己來評價音樂,加上我們在平時的查資料和課上的合唱練習,我不斷地加深對音樂和合唱的理解------” ――初一2班 周芳
“小學時我也參加過合唱隊,有時我會覺得有些枯燥,那時的想法就是期盼合唱練習的結(jié)束。進了中學,對于久別的合唱隊又出現(xiàn)在我眼前時,我又選擇了它。事后,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體驗與比較,我不后悔我的選擇,我感到了滿足------我似乎步入了與世隔離的音樂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我體驗著合唱的美妙,感受著音樂帶給我的快樂。我們從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批判,學會自我反省歸納” ――初二3班 湯莉麗
“別看這短短幾節(jié)課,但卻都令我收益非淺,沒想到合唱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練習氣息,發(fā)聲,我這才知道合唱不是玩的,因此,我也開始認真對待它了。老師為我們介紹了很多外國著名合唱團的作品,雖然我們和他們之間的差距還很大,但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有很大的進步。我們小組的演示文稿還沒有正式制作,但我們已經(jīng)有了非常詳細的打算,相信我們一定會做得很好! ――初二3班 施葉舟
“我明白合唱是需要相互配合的,唱好一首歌曲需要漫長的時間。但是,人生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個目的,當你成功地演唱完一首歌曲時,在回憶當初的訓練可謂會心一笑。音樂是流動的藝術,它是有靈氣的,歌曲的誕生,是由以為音樂家創(chuàng)造出來的,如果生動地演唱它,那將是這首歌曲的再一次誕生。我認為演唱歌曲是演唱者在講述作曲家的心情和生命,所以,合唱是神圣的“ ――初一5班 劉懿鳳
這些活動使學生們非常投入教學中,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他們樂于探究、樂于發(fā)現(xiàn)。
三、 通過分層教學使各層次學生都有所收獲和體驗
我們的合唱探究課有66名學生,70%的學生有器樂聲樂上的特長,另外30%的學生是出于好奇或者其它個人原因參加進來的,甚至有個別能力很差的學生。在第一次課上,學生即在教師的引導下寬容地接受了各層次的同學組合成合作小組。我們在制訂計劃前就充分考慮到這一因素,因此計劃中體現(xiàn)了對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要求:
A層:能參與小組活動,并在合唱練習中有較好的表現(xiàn)。
B層:了解合唱藝術的特點,有一定的藝術鑒賞能力,能完成小組布置的任務,初步掌握資料收集整合的方法,能初步指揮一首歌曲,在合唱練習中有良好表現(xiàn)。
C層:有組織領導小組成員有創(chuàng)意開展活動的能力,理解并有較強的藝術鑒賞力,對所學知識能融會貫通,能以網(wǎng)頁或者多媒體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學習結(jié)果,能有表現(xiàn)力地指揮一首歌曲。
平時的課上,教師運用詩歌繪畫來輔助教學也是考慮到能調(diào)動學生的各個感官以更輕松地理解感悟歌曲音樂的內(nèi)涵。
在秋日實踐等活動中,我們對小組計劃逐一審查,以確保每個學生都有事可干。同時要求學生的活動總結(jié)體驗中要反映出小組每個同伴的表現(xiàn)。在課堂交流中,我們十分注意保護需要幫助的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以身作則,以尊重及溫柔來營造氣氛。而對于那些能力強,反應快的學生,則強調(diào)其與人合作意識,引導其學會尊重別人,發(fā)掘別人的優(yōu)點。當一個學生在探究日記中寫道:“幾乎都是我一個人在做,他們一點不肯幫忙,約好了星期天一起上網(wǎng)查資料的,到了時間大家都不來,問問都有理由的,真是該怎么辦呢?”,教師立即找該學生談話,告訴他作為一個組長的職責以及該怎樣以耐心和表率來觸動同伴,使小組合作順利開展,大家都有收獲。
摘自學生體驗日記:
“在小組活動中,我查找了許多資料和書籍,鍛煉了查找材料的能力,增強了小組之間同學的友誼,真是好處多多啊!”
――初一6班 周正曉
我們的課題是“外國著名合唱曲”。我們在各大書店里找了很多資料,你們要知道,這個題目是很難的啊,我想我以前也參加過合唱隊,可從來沒那么復雜過,我覺得人只要不斷進取,才會獲得新知識,才會有長進。
――預備4班 韋徐超
四、 整合現(xiàn)代教育技術,充分發(fā)揮其輔助作用
Intel未來教育是極為重視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運用的。掌握應用技術的目的、方法和時機是成敗的關鍵。參加我們這個探究課程的學生40%家中有電腦,在課外他們要根據(jù)各小組計劃分工,查找與子課題相關的文字、圖片、聲音資料,并通過小組討論整合處理制作出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多媒體演示文稿或者主題網(wǎng)站。學生把自己的探究歷程寫成體驗日記,記錄探究過程中的點點滴滴的欣喜和失望、成功與失敗,他們要把體驗和收獲和因此而得的觀點(甚至是幼稚的、不成熟的觀點也可以)加入他們的演示文稿和網(wǎng)站中,讓每一個瀏覽他們作品的人都能知道完整的探究過程和結(jié)果。教師網(wǎng)站階段性地公布學生體驗及作品也使學生不斷地被激勵從而產(chǎn)生繼續(xù)努力的欲望。聲音、圖片、動畫、文字的技術整合,豐富生動的表現(xiàn)方式深深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其融入教學中而得到感悟。
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從傳統(tǒng)的“獨奏者”變?yōu)椤?a href=http://m.qzxapp.cn/Audio/Accompany/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伴奏者”或者“協(xié)奏者”,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輕松了,沒事了,正相反,要順利、理想地完成上述活動,真正讓學生得到發(fā)展,教師必須摒棄一切粗糙簡單的做法,要十分重視教學細節(jié)的刻劃,直面非預設性情況和不確定因素,對學生進行跟蹤指導、平等參與學生的探究過程,協(xié)調(diào)各種因素。教師在每次活動前要準備大量資料,在活動中要以敏感的眼光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對教學方法和內(nèi)容做調(diào)整。教師將和學生一樣進行學習并提升潛能自己,在學生的音樂悟性等能力得到培養(yǎng)的同時,教師對于教育教學的悟性也會得到提升以此實現(xiàn)師生“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