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師情感在課堂中的運用
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事實上,不僅是追求真理的認識活動,任何一種活動要持續(xù)下去,達到目標,都需要有強烈而深厚的情感作為動力。學校情境中的教育教學活動,是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下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這是人類一種特殊形式的認識活動,這樣復雜而艱巨的人類智力勞動更需要情感作為支撐。尤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的教師積極的情感投入,既是一種客觀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
那么,教師在課堂上該怎樣運用自己的情感呢?下面就這個問題談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創(chuàng)設最佳教學情境
教學活動是師生的共同活動。教師與學生教與學的積極定勢,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前提。因此,最佳教學情境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包括教室、教學設備、儀器和掛圖等,更重要的是情感因素、心理環(huán)境。其表現(xiàn)為教師愿意教、善于教,學生喜歡學、勤于學。所以,當教師進入課堂后,必須要有飽滿的熱情、最佳的心境和高昂的教學激情,以此感染學生,從而引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教學過程不但是信息交流的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既有認識成分也有情感成分。所以,一個好的教師,在備課時就要千方百計地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使他們一上課就進入“角色”,投入到良好的教學情境中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滿足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有新鮮感,時時處于學習的最佳情緒狀態(tài)。從而產生師生間的情感溝通,使教與學升華為愉悅的情感交流。
二、寓情于文
小學語文教材入選的課文,都是內容和形式完美統(tǒng)一的佳作名篇。這些文章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熏陶作用,對于小學生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的感染教育,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試想,教師如果象醫(yī)生解剖尸體一樣把文章分解開來交給學生,死板板地按固定程序上課,干巴巴地照搬教學參考書,怎么能引起學生興趣,收到感人的效果呢?相反如果能像文章作者一樣“發(fā)諸真情,出于自然”,既能進入文章的思想境界,又能時刻想著學生,用“心”去教,用“情”去導,學生怎么會無動于衷呢?詩人臧克家說過:“一文未成,多次痛哭,要寫出感人的文章,自己一定要先感動過。”許多感人至深的文章往往是作家用真情實感寫成的。同樣,要把一篇感人的文章教得讓學生感動,教師也一定要“先感動過”,要“進入角色”。這樣,教師備課時,首先應該查清作者的寫作背景,明確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盡量設身處地地體驗作者的創(chuàng)作沖動,從字里行間品味作者的喜怒哀樂,與作者同喜同憂同樂同悲。除此之外,還必須像演員讀角本那樣,先要找到角色的感覺并當好學生的“導演”,引導他們進入教學情境。
三、寓情于聲
教師的情感是通過語言,借助聲音來表達的。要使教師的情感準確而又完整地表達出來,還須寓情于聲。聲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它是由不同的思想感情引起的,也是按照思維規(guī)律進行的。“說話的聲音”通常被人稱作“副語言”,它包括音量、音質、速度、節(jié)奏、語調等。副語言不僅能輔助語言溝通,同時在表達情感方面,它的意義甚至超過語言本身。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它是在生活語言的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藝術加工,有計劃有安排的語言。在發(fā)聲方面不僅要求字音準確,能把每個字音清楚地送到學生的耳朵里,還要求聲音優(yōu)美動人,音量運用適當,該響亮時響亮,該柔和時柔和,該高的高、該低的低,語速也要根據(jù)內容需要進行不同處理。一般用于表達急切、震怒、興奮、激昂等情緒時可快,用于表達沉郁、沮喪、悲哀等情感時應慢,一般敘述時可慢,涉及闡述時可快。并且通過音量的高低變化,語速的快慢交替,表達出語言特定的節(jié)奏感來。就聲調而言,必須抑揚頓挫,因為不同的聲調總是與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對應的。只有這樣,教師的情感才能被真實地表達出來,也就是說利用聲音將教師的思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從而對學生產生感染作用。
四、寓情于態(tài)
手勢講課,作為一門藝術,除了有聲語言表達外,還有其它寓于表演性的非語言的特殊形式――手勢、動作、表情等。這就是態(tài)勢語言,它將直接或間接地對講課效果以不同的影響。教學實踐告訴我們,不同的手勢,不同的動作,不同的表情,皆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養(yǎng)等。小語第八冊第十課對“穆老師眼睛”的描寫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在不同的場合,穆老師的眼睛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或鼓勵,或贊許,或關心,或高興,可見,作為一種非語言溝通的方式,態(tài)勢語言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它能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有效地表情達意,它也能使學生形成一種動態(tài)的印象,從而引起注意,減少由于單調而帶來的疲倦。巴甫洛夫在高級神經活動學說中指出:人腦接受刺激而引起的興奮點如果經常轉移,主體在一定時間內就不感到疲乏,而靜止的形象則容易產生抑制。所以,移動步伐,變換形體和手勢等可使學生維持一定的興奮度。但是態(tài)勢語言的運用,一是要防止矯揉造作,二是要防止夸張過分,流于油滑。態(tài)勢語言必須與有聲語言緊密配合。常常表現(xiàn)為勢在必行,聲到“勢”到,如高屋建瓴一揮而就,使二者渾然一體,互為表里,形成灑脫奔放的語言氣勢,收到心領神會的語言效果。
總之,從課堂來看,師生間的交流,不是單純的知識交流,因為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與人之間的任何交流都有三種動勢:信息溝通、情感溝通和調節(jié)功能。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傳遞著一定的情感。因此,研究教師情感在課堂中的運用是完全必要的,它將使師生間形成良好的情感溝通,使教學取得理想的效果。
吉林省長春市第一實驗小學 邱紅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