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音樂課堂“活躍”起來——淺析小學音樂課堂歌唱教學
隨著小學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作為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歌唱教學也要有所改革和完善。小學生最喜愛的音樂教學方式就是歌唱教學,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歌唱教學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歌唱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演唱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操,讓他們在歌唱中感受音樂的魅力,讓音樂帶給小學生無窮的快樂。
一、創(chuàng)設歌唱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興趣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必要條件。小學生對于新鮮的、有趣的事物常常有超越其他年齡階層的熱情。因此,作為小學一線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這一特點,創(chuàng)造出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創(chuàng)設歌唱情境就是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學生在學習《大海啊故鄉(xiāng)》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在課前準備一些關于大海的影音、圖片、或者是真實的小故事。在課堂的導學階段就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這些資料向學生展現出來,在這種多感官的調動下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大海的波瀾壯闊以及游子通過大海表達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這樣做有助于學生深刻領悟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同時,學生以正確的情感去歌唱歌曲更能夠隨著旋律表現出歌曲本身的味道。
當然,我們教師可以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音樂情境,但同時也要鼓勵學生自己去創(chuàng)造出符合歌曲的情境。這樣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歌曲的理解能力,更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讓學生將被動學習化為主動學習。比如在學習《美麗的夏牧場》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讓學生自己設計歌曲的表達方式。在實踐中,我們可以看到有的小組的學生模仿夏牧場中特有的哈薩克族人,將《美麗的夏牧場》的歌詞朗讀或者歌唱出來。學生穿著哈薩克族的服飾唱著歌雖然表演的效果比較粗糙,但學生的整體參與度非常高,創(chuàng)造力也有了極大的提升。
二、注重教師引導,促進產生共鳴
對于小學生來說,其認知結構的建立是基于周圍環(huán)境以及情境的相互作用。因此,良好的情境有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所以,在小學的音樂課堂上,教師應該充分注意自身的示范性和參與性。對于教師的示范性問題主要是在小學生學習一首新歌時,教師應該先為學生進行歌曲演唱的示范,學生在教師的示范下進行模仿。因此,在示范時,教師首先應該要做到聲情并茂,要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將音樂中所要表達出的情感傳遞給學生。比如教師在講授《大樹媽媽》時,應該先隨著伴奏將歌曲完整的演唱一遍,讓學生對歌曲的風格和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當然,教師也可以利用音樂微課視頻,將《大樹媽媽》完整地播放一遍,這樣有助于學生在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引導下對歌曲有所認識,同時也可以起到教學示范的作用。
除了教師的示范教學,教師的參與度也影響著學生的歌唱學習。只有教師自己先積極地參與到歌唱中才能有效調動學生歌唱的積極性,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才能夠正確把握歌唱的方向,才有足夠的勇氣去開口唱歌。比如在學習《蝸牛與黃鸝鳥》的時候,教師應該先帶著學生一起唱。由于《蝸牛與黃鸝鳥》的歌曲本身的曲調就十分輕松歡快,歌詞也朗朗上口,學生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體驗到歌曲想要傳達出的愉悅之情。接著,教師可以利用現代的多媒體軟件為學生插播一個小動畫,動畫里就有蝸牛和黃鸝鳥,而蝸牛從樹下往上爬正是呼應了歌詞中“蝸牛背著重重的殼呀,一步一步的往上爬”,學生在動畫中找到了歌詞中所呈現的畫面更有利于他們在演唱時腦海中浮現出歌詞內容。最后,教師可以與學生一遍遍合唱整首歌曲,直到學生掌握了歌曲。當然,對于學生與教師的每一次合唱,教師都應該及時地予以點評,肯定學生的進步,指出學生的不足,鼓勵學生大膽歌唱,這樣才能逐漸地提高學生的歌唱能力,才能讓歌唱成為學生的伙伴。
三、加強師生互動,培養(yǎng)音樂審美
教師在上音樂歌唱課時,也應該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比如在課堂導學階段,教師可以先為學生播放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歌曲,之后讓學生說說聽到這首歌想到了什么。就像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槳》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聽一遍之后起來發(fā)言,說說自己聽到這首歌想到了什么,這時候就有學生會說聽到了同學在劃槳過程中的喜悅,或者是對春天美好的贊嘆。在這些互動交流中一是讓學生自己體味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也能從中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方便之后教學的開展;二是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加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學生只有擁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才能夠體會到音樂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夠將音樂本身的情感帶入到歌唱中去。歌唱是歌唱者內心情感的表達,只有用心歌唱的人才能夠唱出打動人心的作品。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有助于學生提高歌唱水平,有助于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