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音樂合唱教學的思考與探索
摘要: 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合唱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學中人人參與合唱活動, 共同分享集體合唱的成果, 從而促進每個學生音樂素養(yǎng)、合唱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 音樂教育; 合唱教學; 音樂審美; 創(chuàng)編
一、合唱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 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存在差異
每個學生的性格、氣質、興趣、愛好都是不同的,音樂素養(yǎng)也有差異。同一首歌,音樂素養(yǎng)好的學生聽唱幾遍之后,很快就能學會;音樂素養(yǎng)較差的學生,自認為已經學會了,可是讓他單獨演唱時,卻唱不完整。
2. 教師刻意回避合唱教學
合唱歌曲藝術鑒賞價值很高,相應的教學難度也較大。教唱合唱歌曲時,由于各聲部節(jié)奏與旋律差異明顯,合唱難度大,有的教師就只教唱主旋律聲部,二聲部由于不順口,就避而不教。
3. 教材編寫不合理,學生有畏難情緒
筆者使用的三年級教材出現了《美麗的黃昏》《白鴿》這樣的輪唱歌曲。而三年級之前,學生沒有接觸或者沒有系統(tǒng)地進行過合唱訓練,缺乏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因此學生對合唱歌曲有畏難情緒,自信心受挫,學習效率不高。
二、明確合唱教學的目的
1. 合唱是提高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
小學階段的合唱歌曲主要以二聲部為主,高低聲部節(jié)奏和旋律各有不同,這對于訓練學生的基本音樂素養(yǎng)如音準、節(jié)拍、節(jié)奏有很大的幫助。
2. 合唱教學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合唱藝術是集體歌唱藝術,是旋律美、節(jié)奏美、復調美與和聲美的高度綜合。如《銀色的馬車從天上來》《讓我們蕩起雙槳》等歌曲以生動的音樂形象,深刻的作品意境,使學生在感情上得到熏陶,產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
3. 合唱教學能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
合唱重在配合,需要歌唱團隊、樂隊、指揮等眾多人員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師要教育學生懂得合唱的魅力,讓每位成員都必須掌握歌曲的旋律,服從指揮,把自己的聲音融入集體的歌聲中去,形成完美、統(tǒng)一的歌唱。
三、采用多種方式進行合唱教學
(1)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讓學生反復聆聽優(yōu)秀合唱作品,聽的過程就是審美體驗的過程。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站,播放合唱歌曲并對作品分析講解,讓學生耳熟能詳、隨口就唱。
(2)根據學校教學的實際條件和具體情況,音樂教師可以組建全員參與的合唱隊,利用課間幾分鐘或中午課前十分鐘演練合唱歌曲, 定期組織以級部或全校為單位的合唱比賽等,形成良好的校園氛圍。
2. 結合發(fā)聲練習進行多聲部音高訓練
筆者運用柯爾文手勢先進行音階訓練,當學生把音階唱熟練之后,再將其分成兩組。筆者左手一個do的手勢,左邊同學輕唱do并保持,然后右手送出mi給另一組,學生輕唱此音,一個簡單又美妙的和聲就形成了。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提醒學生注意看老師的手勢。
3. 對歌曲進行再次創(chuàng)編,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
(1)進行多聲部的節(jié)奏練習
比如在學唱《嘹亮歌聲》之前,先進行“你做我學”的節(jié)奏練習,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先拍“xx”,二組跟著學,然后一組再拍“xxxx”,二組跟學,進一步增加難度。把這些最簡單的節(jié)奏重新組合不斷反復,學生在重復中對輪唱有了初步的感知,為接下來的歌曲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為歌曲配置簡單的二聲部
筆者備課時針對學生的特點,先用最簡單、學生最易接受的三度音程來創(chuàng)編和聲讓學生練習,之后慢慢增加難度。
(3)利用器樂幫助學生學唱二聲部歌曲
合唱教學最需要解決的是如何引導學生把握好各聲部的音準,提高合唱的興趣。把器樂的演奏加入二聲部合唱中,這樣既避免了學生唱歌跑調的尷尬,又提高了他們學習樂器和合唱的興趣。例如教學二聲部歌曲《小步舞曲》時,先讓學生分聲部邊唱邊演奏自己聲部的旋律, 兩組學生互相傾聽對方的旋律,然后合奏,再引導學生把合奏好的音準和節(jié)奏感覺轉移到合唱中去。在合唱過程中,每個聲部教師都指定幾個學生吹口風琴為大家伴奏,輪流交替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