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定位 螺旋上升——小學歌唱課中識譜教學的優(yōu)化策略
摘要: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識譜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的識譜教學仍存在著許多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應“精準定位、系統(tǒng)梳理,溝通教材中的識譜通道;螺旋上升、循序漸進,搭建識譜學習支架”,由此幫助不同階段的學生逐步提升識譜能力,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guān)鍵詞:小學音樂;識譜教學;識譜通道;學習支架;
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小學音樂教學目標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并能在教學中進行音樂表演和創(chuàng)造等教學活動。隨著國外三大主流音樂教學法和中央音樂學院新體系培訓的遍地開花,識譜教學的方式也變得多種多樣。然而,綜觀近幾年的一些歌唱課例,可以發(fā)現(xiàn),教師對于識譜教學把握得不夠準確,造成識譜教學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教材對識譜知識和音樂要素缺乏明顯的標示;教師對不同階段學生的識譜要求不明確,缺乏重點和目標導向;由于學生數(shù)量多、課時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針對這些問題,結(jié)合課堂實踐,教師應挖掘教材、立足學情,整體運用策略,完善評價機制,從而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
一、系統(tǒng)梳理、精準定位,厘清由淺入深的識譜通道
提高識譜教學效率的基礎(chǔ)是教師必須清楚識譜教學的各個知識點在人音版教材中的呈現(xiàn)序列,通過精準的定位和系統(tǒng)的梳理,挖掘由淺入深的識譜通道,由點及面地將一個個識譜目標落實到一節(jié)節(jié)生動具體的歌唱課中去。
以“休止符”這一識譜元素為例,教師分析了“休止符”在一到三年級教材中的內(nèi)容分布圖,由此得到一條由淺入深的學習通道,如下表。
從上表可知:休止符的學習從一年級下冊開始,一、二年級的教材注重的是學生對這個符號的感性認識和時值體驗,到三年級才正式要求學生掌握符號名稱,理性地認識符號的作用。借助這樣的分析,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每個識譜元素的教學時間點,但要讓學生真正掌握這些內(nèi)容,僅僅通過一個單元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對學習內(nèi)容做細致、具體的安排,由點及面地在歌唱課中幫助學生不斷學習和強化樂譜知識,從而均衡有序、長效扎實地達成識譜教學的目標。
如在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shù)鴨子》的課例中,在學生完成了休止符的第一次感知學習后,教師可以再次追加兩個課例的鞏固教學,課例如下。
【案例1】一下第四單元《兩只小象》
教學目標:結(jié)合歌曲《兩只小象》的典型節(jié)奏:XX X X|XX X 0|進一步感知四分休止符。
教學過程:
1.跟音樂三拍子進行恒拍走步練習(X X X|X X X|)。
2.跟音樂模仿小象的樣子進行恒拍走步練習。
3.繼續(xù)模仿小象的動作走步,當看到老師出示紅燈信號“0”的時候停下腳步,“甩甩長鼻子”。
4.動作同3,看到“0”信號的時候和身邊的小朋友(小象)“碰碰長鼻子”打個招呼。
5.按節(jié)奏“XX X X|XX X 0|”念兒歌。
6.唱兒歌,在“0”處不出聲,和同伴點點頭。
教學評價:合格級:能基本準確地跟著三拍子走步;良好級:能在“0”信號出現(xiàn)的時候停步;優(yōu)秀級:能在“0”信號出現(xiàn)的時候迅速完成與同伴的合作活動。
【案例反思】
通過多個單元、多個活動,學生對同一識譜元素進行了多次學習,強化了對同一知識的整體感知,有效地建立起了相關(guān)的音樂經(jīng)驗。當學生充分感知到“0”這個符號的作用后,在后續(xù)的學習中,他們每次看到這個符號就會形成直覺反應,到三年級正式認識“休止符”這一概念的時候就能很快對號入座,學習效率獲得極大提升。
二、螺旋上升、循序漸進,搭建階段遞進的學習支架
如何讓學生更科學、合理地獲得識譜知識與技能?教師認為,讓學生結(jié)合一首首鮮活生動的歌曲作品,參與課堂,獲得自我體驗是首要的。這離不開識譜知識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有序排列。因此,教師需要研究適合各個年齡段學生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音樂能力發(fā)展的學習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