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歌,有故事——基于教育戲劇的小學聲樂表演思考與實踐
在小型情景劇中,可以有效結合多重體驗,鼓勵學生在情境中歌唱并表達感受,增強節(jié)奏練習的動感;在角色塑造中提高其表現欲,挖掘深層表達;在情境扮演中打破傳統的歌唱教學模式,結合手勢的參與、讀譜方式的轉變等,為歌唱教學帶來新的生機。
1. 游戲參與,激發(fā)表演興趣
游戲參與體驗法是學生積極參與唱歌活動的有效途徑,學生要把握住歌曲的節(jié)拍、節(jié)奏,掌握其韻律感才能讓歌聲變得更有韻味。在小型情景劇中,可以借助達爾克羅茲體態(tài)律動教學法,通過游戲開展歌曲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表演興趣。比如《兩只小象》是一首三拍子的歌曲,歌詞內容非常有情境感,很適合設計成音樂情境故事,指導學生參與。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按音樂節(jié)拍踩腳印的游戲,讓學生從小象、小貓、小松鼠等動物中選擇一個角色,用肢體語言加以表現。需要注意的是,應表現出小象的調皮、小貓的可愛和小松鼠的活潑,并加入生動的串詞(學生表述)對故事進行合理的連接。(見圖3)
小游戲的練習建立在真實情境中,并在音樂學習基礎上,加速對音樂要素的理解與實踐。這種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歌唱興趣,引導他們發(fā)現藝術的美與趣,讓新能量在游戲體驗中生發(fā)。
圖3“踩腳印”游戲示意圖
2. 角色塑造,激活表演天性
角色塑造是情景劇表現的重要手段,能夠提升小學生的音樂理解能力與表現能力。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角色表演與歌唱相呼應,會形成良性循環(huán)效應,有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音樂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繼而進行個性化的展現。以“人音版”教科書一、二年級的曲目為例,可以將角色塑造分為情節(jié)性、注解式和情緒性三種形式。
(1)情節(jié)性角色塑造是指根據各種典型的情境,引導學生從理解歌曲的內容出發(fā),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再根據具體場景并借助道具邊唱邊演。(見表1)
表1
(2)注解式角色塑造可以直接從歌詞入手,特點是意思明確、動作明了。教學中主要是通過對歌詞的深入理解,抓住人或物的形態(tài)動詞特征進行表演。(見表2)
表2
(3)情緒性角色塑造是從歌曲的音樂形象和情緒,以及歌曲內容、曲調、風格等入手,感受、理解歌曲情感內涵的一種表演形式。(見表3)
表3
3. 情境體驗,激勵表演自信
情境體驗是學生根據角色表現劇中的人物形象,能激發(fā)學習動機、培養(yǎng)歌唱表演能力,在形象的語境襯托下,引導學生步入真實情境中,還可結合生活中的場景、學生熟悉的童話故事、古詩詞等感悟情境。
(1)在現實生活中模擬情境。
比如在《洗手絹》一課中,借助勞動的情境讓學生們扮演媽媽、孩子的角色,在不愛勞動—學習勞動—熱愛勞動的曲折故事中,展現不同的音樂風格:通過兒歌語言“我是一個小懶蟲,勞動和我沒關系,媽媽爸爸都能干,我就天天吃閑飯”,表現不愛勞動的情緒,同時要唱出“懶蟲”的音色;用不同的節(jié)奏組合模仿洗手絹的動作表演,表現勞動過程并進一步熟悉歌曲,等等。
(2)用童話故事串聯情境。
比如在情景劇《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中,用“葫蘆串”的形式把劇情表現出來:清晨,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走到了森林里,聽到了小鳥的叫聲,和小鳥進行愉快的發(fā)聲練習;走著走著碰到了小麻雀,小矮人1號唱起了歡樂的歌曲《小麻雀》;到了中午,小矮人們商量給白雪公主舉辦一場音樂會,音樂會上充滿了歌聲,小矮人2號拉起了胡琴,小矮人3號吹起了喇叭,小矮人4號還跳起了歡樂的舞蹈,結合歌曲《快樂的音樂會》表演;小矮人5、6、7號在音樂會中還得意地唱起了《嗩吶配喇叭》……這樣的情境串聯非常適合歌曲復習,使學生在愉悅的情境下自由表現。
(3)用古文詩詞創(chuàng)意情境。
《憫農》的詩句表現了農民辛苦耕作的場面,學生可以用不同的節(jié)奏表現耕地的場景,結合身體樂器參與情境表演。演唱《憫農》時可以即興表現,也可以即興為詞填曲。學生即興表現歌曲時,只要符合情境感便可,無須按照作曲法提出過高要求,學生敢唱才能樂創(chuàng),樂創(chuàng)才能打開音樂思維的“大門”。
(二)小型歌舞?。?ldquo;多元智能”巧融合,多維組合尋歌“味”
聲樂表演不僅需要音樂基本要素的支撐,還需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感受、理解歌曲,用歌唱表現歌曲。“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在小型歌舞劇表演中,學生能更加自信地表現音樂、表達想法,使歌聲更有韻味。歌舞劇是一種融音樂、舞蹈、動作、美術、文學于一體的綜合藝術活動,所以在學習、表現過程中要橫向聯系社會生活、姊妹藝術與其他學科,突出“多元智能”融合、強化參與質量。
在小型歌舞劇表演中,歌、舞作為主體內容,表演中融入歌的演唱、舞的語匯,可以使內容更有親和力,更易入境。在小型歌舞劇表演中,融合作為提升點,在多元學科的融合中能更好地詮釋音樂要素,提升表現能力,開闊視野。
圖4 學科融合實踐調查
1. 音樂與美術:“綻放”藝術之花
聲樂表演在“音美”融合中感受藝術之美,結合姊妹藝術,可以為學生開啟多元智能選擇的機會,運用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相結合的原則感受、體驗音樂。在小型歌舞劇中,歌唱表現需要具備一定的能力水平與完整性,所以我們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及時補給“養(yǎng)料”促使其開花結果。例如在《爭當小戲迷》一課中,就可以融合音樂與美術開展小型歌舞劇課程教學,幫助學生提升聲樂表演能力。課前可以圍繞“戲迷”搜索相關資料,每小組分工合作制作小報,并與同學積極分享,樂于表達;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自主學習京歌《說唱臉譜》,發(fā)現京劇與京歌的異同,并加入動作表演,提高學習能力、提升藝術表現力,動手自制演出服,在設計與實施過程中提升審美感知與創(chuàng)意實踐能力,呈現跨美術學科的優(yōu)勢,生動的表演與斑斕的服飾相呼應,使歌聲更有情、表演更有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