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音樂欣賞課堂中的“合作學習”
【摘要】“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改善傳統(tǒng)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面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狀態(tài)。通過創(chuàng)設合作互動的表演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聆聽的積極性;通過創(chuàng)設合作互動的游戲情境,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通過創(chuàng)設合作互動的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
【關鍵詞】合作學習合作表演合作游戲合作探究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通過音樂欣賞教學,可以達到陶冶人的情操,培養(yǎng)學生崇高的品德、修養(yǎng)的目的。然而筆者在一項“你喜歡上什么課”的調查研究中發(fā)現(xiàn),89%的學生喜歡上唱歌課,僅有11%的學生喜歡上欣賞課。分析原因,欣賞課與唱歌課相比,往往教學形式單一,課堂上教師灌輸式的講解多,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活動較少。這樣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學生長時間處于一種被動的聽覺參與狀態(tài),從而失去音樂學習的興趣。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參與面窄、學習積極性不高的狀態(tài),從而實現(xiàn)小學音樂欣賞課堂教學效率的最優(yōu)化,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音樂的能力。
一、什么是音樂“合作學習”
音樂“合作學習”是指根據(jù)學生個性差異、音樂基礎、音樂思維的差異,根據(jù)“異質互補”的原則把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分組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兩、三大組,也可以是4~6人的小組,通過各種互動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讓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活動中,獲得表現(xiàn)自我、展示個性的機會。這種教學手段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充分挖掘課堂中個體和集體的交流能力,同時拓展了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學生個體和群體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音樂“合作學習”的分類
音樂課程目標提出:“要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xié)調能力。”音樂“合作學習”正是體現(xiàn)了音樂課程目標的教學理念。為了更好地在欣賞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我們結合三維目標,把欣賞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歸納為三類:以培養(yǎng)學生知識與技能為主的合作表演法,如合作律動、合作演唱、合作演奏;以培養(yǎng)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為主的合作游戲法;以培養(yǎng)學習過程與方法為主的合作探究法。
三、“合作學習”在音樂欣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創(chuàng)設合作互動的表演活動,調動學生參與聆聽的積極性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聆聽不僅僅是靜坐,更需要調動他們的多種感官,發(fā)揮心理學的“聯(lián)覺”效應。通過一系列的聽、唱、動等合作表演活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從而在有效的聆聽活動中去感知音樂的要素,獲得音樂的基本知識技能。根據(jù)合作表演內容的不同,可以分為合作律動、合作演唱和合作演奏。
1.合作律動
合作律動是指學生之間用聲勢動作、身體動作來合作互動,感受樂曲的節(jié)拍和韻律。在樂曲欣賞的初步階段,合作律動可以有效吸引學生,快速進入樂曲學習情境。如欣賞《鐵匠波爾卡》時,教師先引導學生聆聽、對比樂曲中富有特色的大錘和小錘聲,比較它們音色、節(jié)奏的不同,進而讓學生用身體動作來模擬敲大錘和敲小錘,隨著音樂的韻律合作打鐵。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一組學生用跺腳模擬大錘聲,一組學生用一手握拳拍另一手心來模擬小錘聲,合作如下:
學生在“合作打鐵”的過程中,不僅感受到樂曲四二拍的強弱韻律,同時體驗了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這樣的合作活動要求學生仔細聆聽音樂,并和他人準確的合作,培養(yǎng)了他們穩(wěn)定的節(jié)拍感。
2.合作演唱
在欣賞樂曲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形象,記憶樂曲旋律,還可以創(chuàng)編歌詞進行哼唱。由于小學生年齡小,對旋律的感受性不強,可以采用師生合作演唱的形式,選擇簡單、形象的旋律教學生演唱。如《在鐘表店里》的a主題旋律: